科学家精神大家谈(五十六)|黄和:微尘藏大千,高风沐青衿

教育   2024-12-05 18:24   四川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传承红色基因、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德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发起,联合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科学家精神大家谈”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示活动。



活动旨在构建全国高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科学家精神大家谈”青年研究生宣讲平台建设,继承和弘扬各学科领域学术大师的科学家精神,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接力精神火炬,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及区域战略发展大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科学家精神大家谈”活动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这一核心命题,联合100余所高校研究生媒体共同参与活动,持续100余天网络接力,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讲述一个或多个本校本地的科学家事迹,通过讲述科学家胸怀祖国、勇攀高峰、团结协作、奖掖后学的动人故事,凝聚科技强国的思想共识。



本篇为主题活动第五十六期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

南京师范大学

听听黄和院士科创育人的故事



个人简介



黄和院士


黄和,1974年11月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和教授于199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他担任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后历任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2022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工业微生物的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相关研究,并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药物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1


求学:丹心献故土,迈步从头越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于追求真理,更在于将这份真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己祖国的建设。


黄和的父亲黄之初是建材工业设备研究专家,曾被选派到原南斯拉夫NOVISAD大学进修。1989年6月,黄之初在学成后毅然选择回国,他说:“我的家在中国。”这样的报国赤子之心深深影响着黄和。


黄和在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与导师共同创办公司,拥有令人羡慕的学术地位和优渥生活条件。然而,黄和的心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他深知,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只有在祖国的怀抱中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怀着为祖国发展攻坚克难的报国之心,黄和放弃了在美国的优渥生活,选择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他的这一决定,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一次对祖国的深情告白。他深知,回国意味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2004年,黄和回国加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的团队,他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启动经费,“无条件加盟”只为能够潜心学习。黄和告诉自己:“要想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将过去的荣耀清空归零,重新开始。回国发展,选择的是生活和梦想。”


黄和院士和学生们在实验室一起观察样本


在之后的几十年,黄和投入到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中,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国内发酵产业的发展,更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和用自己的奋斗历程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以国家的需求为己任,为实现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



2


科研:微尘映世界,细末显鸿章


在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微小世界里,微生物正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默默书写着生命的奇迹,它们尽管体积微小,却拥有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因此,黄和致力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研道路,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创新之路。


黄和院士在常州新北区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


DHA对婴幼儿智力、视力发育及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至关重要,但其生产菌株“隐甲藻”被美国专利封锁,导致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买不来,等不来,靠不来,现代科研人必须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要站在国家需要的最前线。”黄和迎难而上,率先开展了新藻种DHA油脂制备和产业化研究,攻克了微生物制造DHA油脂的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微藻型DHA生产及应用上的技术垄断。他的团队提出了全局代谢网络系统调控理论,还针对油脂后提取繁杂的问题开发了酶法无溶剂绿色油脂提取工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国产DHA市场占有率从0到80%的巨大转变。


合成生物学可用于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以生产化学品、药品和燃料,为此,应开发出一种高效、易操作的生物合成途径表达方法。2024年,黄和所领导的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优化多拷贝染色体整合技术,以构建稳定的高性能微生物细胞工厂,这项技术的开发为未来生物合成途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


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中,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黄和院士颁发证书


科研没有速成,但“厚积”总会“薄发”。回首往昔,黄和一路攻坚克难,从“微尘”走到“世界”。截至2023年11月,黄和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时至今日,黄和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与年轻人一起努力奋斗,不断追求着创新与突破。



3


育人:师道续薪火,恩泽润桃李


黄和的求学和育人之路,是师道传承的生动体现。他常言:“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奋斗和自律习惯的种子是从小种下的。”这不仅是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是他从恩师身上继承来的宝贵财富。


在黄和的学习历程中,每一位恩师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他的成长。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教会了他守时的重要性;初至武汉,是语文老师的鼓励让他从成绩垫底中奋起;初中数学老师的难题挑战,培养了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老师的鼓励激发了他对于化学研究的兴趣……这些经历,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教育的尊重。在出国读博前,黄和特地找到浙江大学的潘兴斌老师当面道别,潘老师说:“如果有机会你也有幸成为一名老师,一定记得要对你的学生好一点。”


恩师们的言传身教在黄和心中种下了师道的种子。这些种子在他成为人师后,生根发芽,长成了育人的大树。


黄和院士和毕业学生留影纪念


秉承着恩师们的教诲,黄和在培养学生时,同样注重品德与能力的双重培养。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更在精神上给予支持。


2022级生物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乔梦是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也是学院招收的第一级博士生。她说,南京师范大学“厚生”的校训教导每一个南师学子“厚报民生、厚爱生命”,遇到黄老师之后,“厚生”的概念对于她来说变得更加具象化,“黄老师会在每一次和我们的交流中鼓励我们‘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目前,黄和已成功培养100余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其中4位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0余人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华盛顿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海外顶尖高校深造,更有大批学生在国内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家重要企事业单位中崭露头角。他所率领的学术团队也凭借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获得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在学术道路上继续追求卓越。


师道续薪火,恩泽润桃李。黄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鼓励着青年学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为己任,为科技创新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潜心育人



黄院士为人谦和,为师厚生,为学深邃,为事高远,展现着科学家与大先生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南师人面向一流的跨越奋进!希望大家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加速跑”,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打好攻坚战,在立德树人、培育一流人才上持续结硕果。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让我们以科学为媒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以理想为帆,以信念为桨

肩负时代重任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财经大学

下一段科学家故事,由你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

发起主办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兰州大学七所高校研究生会

本期主办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

本期承办单位:“南师研究生”微信平台



END


川大研究生
四川大学研究生会官方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全校研究生提供学术、就业、实习、文娱、生活资讯等信息。每日更新,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