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哈、呀……这是练习大马五形桩拳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伴随我长大,也曾经是我的向往。”说着,许志泉扎起马步,气聚丹田,乌龙入海、猛虎出山、乾龟缩首、乾鹤归巢……一气呵成。
许志泉今年26岁,是屯昌县新兴镇沙田村委会坡陈村人,也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陈大马五形桩的第七代传承人。
继第六代传承人许宇焕之后,许志泉将“接棒”传承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大马五形桩,他说:“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我不应该仅仅传承武术的招式,更应该传承老祖宗的武德精神,这样才能让大马五形桩继续发扬光大。”
他的骄傲:传承百余年 已至第七代
“咱们屯昌坡陈的大马五形桩拳也在国际上亮相了。”武馆内,许宇焕拿起一块金灿灿的纪念牌,很是骄傲地给许志泉讲起这块牌子的来历。
原来,就在本月初,在屯昌县武术协会组织下,许宇焕与几名武师,一起前往新加坡,参加了“国际琼派功夫马客家举传统武术观摩会”。会上,他们向国际友人展示了坡陈大马五形桩拳,并与各地武术行家进行交流切磋。
大马五形桩拳,是屯昌坡陈村全村人的骄傲,也是一代又一代许氏传承人的一份骄傲。
这一点,在许志泉身上也能看到,他不擅言谈,但说起大马五形桩拳,却能讲出不少故事。他说:“大马五形桩始于清朝咸丰年间,属南派少林拳种,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以龙、虎、猴、龟、鹤5种动物为原形演化为出拳招式。”
第六代传承人正在给许志泉讲述坡陈大马五形桩的历史。记者 王威 摄
对于大马五形桩的传承故事,许志泉也能娓娓讲上几段:“第一代传承人许乐华,师从南少林,100多年前来到坡陈村,并教村民习武;第二代传承人许颂诗尊师为父,白天耕种,夜晚苦练;第三代传承人许朝民可提举200斤重的石锁,开创大马五形桩的鼎盛;第四代传承人许天乙融汇各武家之长;第五代传承人许桓尚有弟子数百名;第六代传承人许宇焕把大马五形桩带到全国,带到国外……”
他的坚持:练拳11年 风雨无阻不间断
心中有自豪,才会有热爱。
15岁开始,许志泉就开始跟随父亲许宇焕,也是大马五形桩第六代传承人,学习大马五形桩。
“大马五形桩,想打好这套拳法,就先得把这‘大马’练好。”许志泉说:“你知道什么是‘大马’吗?就是扎马步。你可别小看了这基本功,师傅说了,想打出第一拳,就必须先要把下盘练稳了。”
两代传承人正在练武。记者 王威 摄
早晚两次,风雨无阻。许志泉一直都记得,刚开始学习时,每天扎马步,腿都是酸疼的,第二天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好几天才能不疼了,但是每天都不能停,所以初学时候,没有一天腿是不疼的。”
直到有一天,许志泉扎马步时觉得轻松了,父亲才对他说:“嗯,这才算成了。”
这之后,许志泉就开始学习招数。一套拳法,分为5个小节,论招数并不难,但要熟练,就得下苦功夫。为此,他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就跟着父亲和村里的习武师傅一起练。一年、两年、三年……这样一年又一年,他已经练了11年。
“大马五形桩选择传承人的标准一直是‘选能不选亲’。”许宇焕说,在青年一代学习大马五形桩的人里,许志泉的拳法是学得最好的,经几位师傅商定,最终定为了坡陈大马五形桩第七代传承人。
许志泉正在教记者拳法。记者 王威 摄
他的志向:练好拳法 传播给更多人
“出拳要有力,掌中要带风。”
“叫出来,以声带力,每个招式声音不同,不叫出来,就发不出大力。”
……
武馆内,许宇焕严厉地教习着许志泉,这是父子二人的切磋,也是老一辈传承人对新一代青年传承人的悉心教诲,同时更是大马五形桩,这一有着百余年历史武术的传承之路。
对于大马五形桩的传承,许宇焕是担心的:“青年一代,武术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他们需要工作、赚钱,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之上,才能把大马五形桩学下去、练下去、传承下去。”
坡陈大马五形桩拳馆。记者 王威 摄
就像许志泉,为了赚钱,如今他离开屯昌,前往澄迈打工,只能在工作不忙时,回到屯昌坡陈村,跟着父亲重温拳法。为了不荒废,他也会在工作之余,抽空练习。他常说:“比起父亲,我还差得远,我必须再多练习,恐怕再练上几十年,才能练出他的精气神。”
屯昌新兴镇沙田村委会坡陈村。记者 王威 摄
虽然回村时间少了,但只要一回到村里,许志泉总是一头扎进武馆不出来。在这里,他会教村子里的孩子们大马五形桩的招式,并带着他们一起练习。
“练习之前,我们要先做什么?”
“背武训!”孩子们的声音洪亮:“尚武崇德,尊师孝亲。保家卫国,仁义礼信。勤俭耕读,宽容睦邻。敬畏天地,修己安人。”
许志泉的声音也在其中,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的灵魂。他说:“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练好大马五形桩,争取将这套拳法传播给更多人。”
更多新闻👇👇👇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或直接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