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厂”厂区。(朱睿提供)
“一通厂”“二通厂”“木器厂”……这些曾经在乌海地区响当当的名字,都是“小三线”建设时期的产物。
“一通厂”大门。(朱睿提供)
“一通厂”即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代号国营九六四厂,1965年4月兴建。为了抓紧时间,广大建设者边生产边建厂,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造出了第一批半自动步枪,结束了内蒙古不能造枪的历史。
该厂在军品生产期间,主要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并开展技术革新,完成较大技改项目220多项。其中,工业电视打靶和激光检验轻武器射击精度获得国家兵器技术成果二等奖。
1980年,根据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部署,全国各地军工企业纷纷“军转民”。“一通厂”在民品开发中,先后生产了“金杯”牌气步枪、“双菱”牌猎枪、“双菱”牌体育训练用气手枪及“天马”牌缝纫机。
其中,“双菱”牌气手枪极负盛名。我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曾使用过“双菱”牌气枪进行训练。1982年,在安徽省举办的第五届运动会上,许海峰就用“双菱”牌普通气手枪,击败手握德国生产的气手枪的省射击队员,传出了轰动一时的“土枪”打败“洋枪”的佳话。1984年,许海峰致信“一通厂”,信中对“双菱”牌气手枪帮助他提高训练成绩,射落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功劳十分赞赏。
生产“天马”牌缝纫机。(资料图)
而“天马”牌缝纫机更是许多乌海人难忘的回忆。曾在“一通厂”工作多年的王增明老人回忆,1982年,厂里计划试制“JA”型缝纫机,样式与天津生产的“牡丹”、上海生产的“飞人”一样。这种缝纫机虽然能吃厚(可缝布料厚度的指标),但样式不太美观,使用时声音也大。于是厂里决定改制“JB”型,外观与上海缝纫机三厂的“蜜蜂”牌类似,样式美观大方。
1982年春天,王增明一行人到达上海,费尽周折进入上海缝纫机三厂学习。当时生产线上都是流水作业,每个岗位都特别忙,被分配到总装车间的王增明只能“偷师学艺”。为了节省时间,他不按工序学习,专挑难度大的工序来练,争分夺秒反复练习操作,学了一个星期就掌握了“挑线机构”。
1983年6月,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质检部门和上海缝纫机三厂技术工人的鉴定后,“一通厂”自己生产的“天马”牌缝纫机定型量产,并开始向全国销售。
1987年,“一通厂”第二次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朱睿提供)
1988年,“一通厂”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合影。(朱睿提供)
1985年1月,“一通厂”“二通厂”等地方军工企业划归乌海市管理,为扭转企业被动局面,市经委积极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厂里调研后决定为重庆嘉陵机器厂配套生产摩托车前减震器。1988年,生产前减震器121082支,完成工业产值1150.29万元,扭转了“一通厂”连续8年亏损的局面。
生产摩托车减震器。(资料图)
1993年,“一通厂”开发出12个品种的减震器,7个通过鉴定生产的前减震器商标定名为“九六四”牌。
1994年,摩托车减震器订货会合影。(朱睿提供)
1994年,“一通厂”完成厂址搬迁工作,下设12个车间,拥有各种设备1000余台,固定资产4500万元。其生产的JH70摩托车前减震器还荣获过自治区优质产品奖,为重庆嘉陵机器厂配套外,还为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济南轻骑集团、天津本田摩托车有限公司等国家定点摩托车骨干厂家配套,产品同时销往国内各地摩托车配件经销单位。
回首峥嵘岁月,“一通厂”虽淡出人们的视线,但那段艰苦奋斗的历程和“三线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乌海人民接续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记者:赵荣
编辑:杨正芳
初审:李新华
二审:杨勇
终审:郭利强
出品: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