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老兵:百夫长坦克发展简史

百科   2024-11-22 18:54   北京  
这条灯芯绒卫裤太对味了!
软糯抗皱耐磨,穿上秒变大长腿!

作为坦克的发明国,英国坦克的发展历程却是一波三折。虽然有着诸如维克斯Mk.E、卡登洛伊德和独立等知名坦克,但英国人的自用设计还是真的一言难尽。法国的迅速落败,更是给本就没有过多准备的英国留下了一摊子难题。
敦刻尔克是给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但是有生力量能够形成战斗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装备。丢在原地的装备可不会自己长脚跟着盟军一起游回不列颠群岛,工业部门的重心就从改进设计转移到了加快生产上,就连新坦克的设计工作都只能交给从未涉足过坦克生产的公司,导致英军的新坦克可靠性成谜。
装甲兵虽然是坦克的实际用户,但出于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前线军官几乎无法向后方设计人员传达使用意见。而这些问题,直到1942年下半年,坦克技术学院搬到切特西,与战斗车辆实验所一起组成了大英历史上第一个坦克设计中心,才逐步得到了解决。
研制历程

1943年9月8日,陆军委员会秘书处下发了《总参谋部长期政策》和《总参谋部短期政策》两份事关未来英国坦克发展的总体指导文件。在这两份文件中,军方坚持了一贯的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思路,并在文件中提到了未来重型巡洋坦克的设计指标,要求其能够对抗德国的虎式坦克。
可能是早年的英国坦克可靠性差到了让军方忍无可忍的地步,这份设计指标直接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列为了最重要的指标,其后才是各项硬指标,要求其重量不超过40吨,配备高速75mm火炮以及近距离支援用榴弹炮。在同年10月7日的三方会议上,参会代表们对坦克的指标进行了细化,将坦克的重量上限放宽到45吨,要求其前部装甲厚度达到102毫米(4英寸)并使用倾斜式设计以抵御虎式坦克的88炮,侧面装甲不低于61毫米(2.4英寸),配备流星发动机和梅里特-布朗变速箱,炮塔座圈不小于谢尔曼的1750毫米(69英寸),配备一门17磅炮或95mm榴弹炮,以及一挺同轴机枪,不需要车体机枪。随后,军方代表宣布正式启动A41重型巡洋坦克的研制工作,由领导坦克设计部的前帕森斯公司工程师克劳德·吉布爵士负责。

▲克劳德·吉布爵士
在克劳德的带领下,负责履带设计的AEC,负责变速箱的大卫-布朗有限公司以及负责流星发动机的罗孚有限公司纷纷加入了A41的研制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副武器的选择倒是有些争议:一部分人建议使用大口径速射炮。这一提案并不是拿来对付敌军车辆和轻型运兵车的,而针对反坦克炮;早年的英国人认为,7.92mm贝莎机枪就足以对付反坦克炮,直到德国人的反坦克炮给他们上了一课。这些人认为,如果使用速射炮,A41就能有效杀伤火炮防盾后的德军步兵。皇家装甲兵在次年2月的回复中表示,虽然20毫米速射炮能够达成这一目标,但是这种速射炮使用的30发弹匣缺乏持续火力,无法替代贝莎机枪,所以同轴机枪也不能让位给速射炮。军方高层也不知道哪个设计更好,就让坦克设计部多准备几种武器系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BESA机枪
▲20辆原型车的不同配置
1944年5月24日,军方在会议上正式敲定了20辆原型车的武器布局,一共有4种设计入选,每种配置均分配5辆原型车进行测试,且A41的正面倾斜装甲厚度由原先的102毫米(4英寸)降低到了76毫米(3英寸)。第一辆原型车于1945年4月正式下线,获得了英军传统的C字代称“百夫长”(Centurion),随即参加性能测试。截止5月,一共六辆原型车完成了生产工作。A41原型车的正面装甲厚度只有57毫米(2.25英寸)。

▲1945年1月交付的1号原型车,安装有20mm博尔斯登速射炮和17磅炮
原型车的测试十分成功,所以信心膨胀的英国军方打算把原型车运到欧洲,去和德国佬碰一碰。5月初,英军从两家兵工厂里各挑了三辆原型车,交由隶属禁卫装甲师的马丁·贝克特上尉指挥的特殊分队进行训练。结果还没等这支部队出发,德国就在5月8日宣布向盟军投降,百夫长终究还是没能赶上实战检验。5月13日,这支特殊分队正式启程前往欧洲,于30日正式抵达第22装甲旅,开始进行部队测试。在5月31日到6月23日间,第5皇家恩尼斯基伦近卫龙骑兵团(5th Royal Inniskilling Dragoon Guards)和第5皇家坦克团的车组不仅掌握了百夫长坦克的操作,还进行了战术演习,并将其与英军装备的克伦威尔和谢尔曼坦克进行对比。很有意思的是,英军坦克兵认为,安装侧面裙甲后,百夫长更容易隐蔽。原型车的可靠性比起以前仓促服役的英军坦克高出不少,新引入的高速倒车和辅助发电机也收获了一致好评。
▲3号原型车,副武器为20mm速射炮
6月27日和7月14日之间,这批原型车在比利时的罗米尔(Lommel)靶场进行了射击测试。参加此次测试的6辆坦克中,仅有一辆安装了贝莎机枪,剩下5辆全部安装20毫米速射炮。正如上文所述,这门20毫米速射炮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反坦克炮的,但是安装速射炮不是插根炮管就行的事,需要专门的供弹、瞄准和操作机构。在实际测试中,坦克兵对于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并不买账,认为这种设计既占据炮塔空间,又难以操作,强烈要求换回同轴机枪,部分车组进一步要求使用可靠性更高的7.62mm勃朗宁机枪。在测试结束后,这支特殊分队于7月21日启程前往港口,于24日返回战斗车辆实验所。
▲测试中的6号原型车
在1945年8月22日的皇家装甲兵咨询委员会会议上,第22装甲旅提交了部队测试意见,认为只需要对坦克的细节做出改进,比如将履带宽度由原先的20英寸(508毫米)增加到24英寸(610毫米),基础设计基本不需要改动。哨兵行动的成功让英国军方大喜过望,立即订购了800辆百夫长,前100辆为改进型百夫长Mark 1,安装一门17磅炮和一挺7.92毫米贝莎同轴机枪。后700辆为百夫长Mark 2(A41A),也是第一种真正量产的型号。此外,英国人还设计过一种安装自动变速箱的A41S,因为故障频发以及操作习惯问题最终没有被采用。
早期型号

百夫长Mark 1和Mark 2的生产同期进行。1946年2月,第一辆百夫长Mark 1正式下线,而第一辆Mark2则于当年12月进入第5皇家坦克团内服役。与Mark1相比,Mark 2的改进之处在于使用了新型铸造炮塔,正面装甲防护厚度由原先的127毫米增加到了152毫米,防弹外形也更为优秀。此外,炮塔上加装的新车长指挥塔和全向观察设备增加了车长的观察效率。自第51辆Mark 2起,百夫长正式配备梅特维克主炮稳定器,提升了坦克的反应速度和移动射击精度。经历上述改进后,Mark2的重量水涨船高到了48吨,流星Mark 4A发动机的功率也因此提升到了635马力以维持机动性,但是公路最高行驶速度依然由原先的每小时38.1千米下降到了34.5千米。

▲T351701,第二辆下线的百夫长Mark 1
▲使用新型铸造炮塔的百夫长Mark 2
为了承受高初速的发射药,17磅炮的高爆弹被迫采用弹壁更厚的药筒,导致其装药量较少,而减装发射药的Mk2高爆弹多次在实战中出现引信问题。因此,英国人在Mark 1的基础上设计了Mark 4近距离支援型百夫长,计划安装一门95毫米榴弹炮以发射高爆弹和烟雾弹,掩护坦克部队作战。英国军方原计划改装80辆Mark 1,但新问世的20磅炮已经具备足够的软目标杀伤力,所以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百夫长Mark 4的相关草图
1948年,百夫长的第一个大改型号,也是系列产量最高的Mark3正式问世。这一型号发展自Mark 2,囊括400多项改进。在火力方面,百夫长Mark 3换装了新研制的20磅炮(83.8毫米),炮管长度达到66.7倍径,脱壳穿甲弹(APDS)弹药的炮口初速达到每秒1465米,具有良好的穿甲能力与平直的弹道。由于20磅炮的弹药直径比17磅更大,因而Mark3的备弹量由原先的74发下降到了65发,在炮塔内新增了4发待发弹,发动机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到了650马力,重量进一步增加到了49.2吨。

▲百夫长Mark 3,T351970号车
然而,此前的诸多测试都没有揭露出百夫长系列的一个严重问题:作战行程。百夫长Mark 3即使装满550升(121加仑)油箱,公路行程也只有100千米,不加油甚至没法从西德的驻地直达柏林,这一弱点在1948-1949年的柏林危机期间暴露无遗。在实战中,百夫长越野行驶一公里就要消耗8.5-11升汽油(1英里3-4加仑),满油越野作战行程不超过52公里!(32英里)
▲携带装甲拖车以增加作战行程的百夫长坦克
为此,战斗车辆研发局研制了一种能够携带900升汽油(200加仑)的装甲拖车,满载重量达到两吨。这个官方设计在运抵部队后差评如潮,原因是多方面的:携带装甲拖车的坦克不仅在森林地区以及掩体中难以进行倒车机动,装甲拖车的燃油软管和输油泵还会在牵引过程中损坏,从而导致汽油泄漏。行驶中的坦克难保金属履带不会产生火花,点燃汽油,所以一旦发生漏油,坦克必须停在原地,等到汽油完全挥发。最终,单轮拖车在1963年被固定在车体后部上方的450升(100加仑)装甲油箱替代。
▲生产中的百夫长Mark 3
下面部分由于作者时间和水平有限,未研究过志愿军相关内容,故仅以英军视角,对朝鲜战场上的百夫长坦克战史做出简单介绍。
由于志愿军的快速推进,百夫长坦克部队在严寒时期南下撤退,和联合国部队一同通过首尔的街道撤回汉江以南
朝鲜战争:英军视角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军队在苏联的支持下,越过三八线,向韩国进攻,朝鲜战争就此爆发。尽管在最初的战斗中顺风顺水,一路把美军和韩军推到了釜山。不过,仁川登陆迅速改变了战争的局势,朝鲜军队损失惨重,被迫向后撤退。百夫长坦克就是在这一时期,于11月25日伴随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8th Kings Royal Irish Hussars)抵达釜山港,隶属英军第29旅。这支部队装备有3个中队共48辆百夫长Mark 3,一个侦察分队的克伦威尔,以及丘吉尔坦克抢修车和架桥车,先头部队走铁路于30日抵达朝鲜首都平壤。结果还没等其余人马抵达平壤,就传来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美韩军战败撤退的消息。轻骑兵团的A中队和C中队的一支分队匆匆下车,与两个步兵营在平壤外围占据防御阵地掩护美军撤退,其余部队则撤往汉城(首尔)。12月4日,英军炸毁了大同江上的桥梁,紧跟美军的步伐加入了大撤退的队列。
▲联合国部队无法长期坚守汉江南岸的阵地。第8国王皇家爱尔兰轻骑兵团C中队的百夫长正在进一步向南撤退。
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来最为凛冽的一场寒冬,英军很快因为寒冷的天气遭受了非战斗损失。12月5日,轻骑兵团的一辆百夫长坦克因为履带脱落,被英军原地烧毁。在极寒天气下,车辆的牵引绳和牵引杆会断裂,润滑油会结冰,就连输油管中的水滴都会结冰,阻塞燃油。发动机每隔20分钟就要发动一次,每一小时就要挂上所有档位,以避免主要零件冻结。就算车组想要打开辅助发电机取暖,电池也会冻得开裂。要是不戴手套就去碰坦克,车组的手掌就会被冻在装甲上。要是在泥地里停上一晚,坦克就会被冻在地上,要么以行走系统损坏为代价脱困,要么冒着危险用手榴弹或点燃汽油的方法解冻履带。车组只能将坦克停在稻草或木制弹药箱上,与地面完全隔离。不过对于随行步兵而言,这些大英新锐决战兵器却有着别样的妙用:用标配的蒸煮器烧热茶!在冰天雪地的行军中,还有什么能比一杯热茶更能提振士气?

▲12月20日,COLOMBO号百夫长的车组正在喝茶休息
在撤退到汉城(首尔)之后,第29独立旅全员出动,于北部二线阵地构筑防线。在第三次战役中,联合国军于1月2日开始全线撤退,而英军第29旅一如既往的担任着殿后的职责,由库珀特遣队支援的皇家阿尔斯特来复枪团1营(1RUR)与志愿军战斗到了1月3日晚6点半。由于百夫长的车体更宽,因此库珀特遣只带上了12辆克伦威尔,C中队因此逃过了当晚的“死亡陷阱”:在开心谷一战中,库珀特遣队几乎全军覆没,仅有14人突围而出,所有坦克与装甲车辆均告损失,只有几辆卡车幸免于难。第二天,联合国军撤出汉城(首尔),进一步向南撤退,直到1月中旬两军战线才稳定下来。美军的团级战斗部队于20日发起反击,重新占领了工业郊区永登浦。

▲12月3日,这辆百夫长正在掩护通过平壤撤离的联合国军
▲这辆百夫长可能正在向平壤以南撤退
开心谷一战不仅让英军成建制的损失了一支装甲部队,也将英国人此前一直忽视的问题摆上了台面:今天丢的还是克伦威尔,明天丢的说不定就是百夫长了。因此,轻骑兵团只会在汉江以北部署一支中队参加战斗,以防百夫长坦克被志愿军缴获。2月11日,C中队的两辆百夫长在支援美军侦察队时,发现距离阵地2700多米(3000码)的位置上有一辆朝军坦克,仅用两炮就命中目标。原本他们认为这是一辆T-34,后来才发现这原来是开心谷之战中被志愿军缴获,移交给朝军的克伦威尔坦克。之后这两辆百夫长继续执行掩护任务,摧毁了对岸堆积的物资,协助美军摧毁了一座机枪阵地。在第四次战役中,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了临津江,重新占领汉城(首尔)。

▲同室操戈环节.jpg
▲可能是被俘的克伦威尔之一,车组是朝鲜人,戴着苏联坦克盔。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计划突破联合国军防线并重新占领汉城(首尔)。此时的第29旅负责防御临津江一线不到15公里宽的前线,防区内江水较浅,有多个地区能够让步兵徒步通过,而英军并没有对所有地区进行监视,志愿军的一些部队因此渗透到了南岸。在志愿军的持续猛攻下,29旅被迫后撤,C中队奉命前去解救被孤立的燧发枪团1营Y连,在美军汽油弹的帮助下成功将Y连带回。但是被包围的格洛斯特团1营可就没那么好运了,C中队的6辆百夫长与第10营战斗队(菲律宾远征军)的4辆M24在沿着5Y小路前进时,领头的M24坦克被志愿军摧毁,卡住了整条小路。没有高射机枪的百夫长坦克因主炮仰角不足,无法攻击山上的志愿军,在距离英军步兵仅2公里的地方被迫掉头后撤,格洛斯特团1营因此未能撤出,被志愿军消灭。

▲作战计划
▲包围格洛斯特营
由于前线局势的巨变,29旅获准沿11号公路向南撤退。负责指挥百夫长分队进行防御的彼得·奥姆罗德上尉(Peter Ormrod)提出了“坚固基地”的打法:在纵队前进时,坦克分队会不时停下来,与少量步兵和工兵占据阵地,为山谷中的部队提供固定火力支援,掩护行军队列。当燧发枪团和来复枪团的士兵撤退到“基地”南方时,百夫长会在纵队后方汇合。
▲11号公路撤退战
步兵们坐上了由牛津运载车、卡车和吉普车组成的车队,以最快的速度在11号公路上疾驰。如果有车辆半路被志愿军击中,无法行动,百夫长就会将其推下公路,里面的人要么弃车步行,要么爬上后面的车辆继续逃亡。等到下午早些时候,志愿军约一个营的兵力则在部队必经的S型弯道处设下埋伏。此地树木丛生,排水沟低于路面,陡峭的弯道使得英军车辆只能放慢速度,以免开下公路。
▲图中8号位
一辆百夫长在入口处被志愿军瘫痪,另一辆则在规避攻击时冲下了公路,把炮管戳进了泥里。还有一辆百夫长被友军慌忙投掷的白磷手榴弹点燃了发动机舱,燃起了大火,车组在逃出坦克后被俘。之后撤退的比利时营和旅指挥部也经历了同样的战斗。奥姆罗德上尉的分队为了规避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开到了公路侧面的稻田上,打算从侧面撤离,但是他的坦克撞进了一条水渠,驾驶员匆忙尝试倒车。眼见志愿军已经爬上坦克,后车立即提醒上尉关闭舱门,并用机枪扫射奥姆罗德的坦克,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倒车时间。最终,他的分队成功逃脱,在中队长的命令下满载着伤员继续狂奔。中队长休斯少校(Henry Huth)和利德西中尉(John Lidsey)是这场撤退战后唯二拥有充足弹药的百夫长坦克,一直掩护部队撤退到主补给线才算是彻底结束。在这场战斗中,C中队一共损失了6辆百夫长坦克,但这些百夫长并未被志愿军带走,联合国军回来的时候这些百夫长损失在哪就还在哪。而吸取了山谷作战经验的英军坦克兵,在战斗结束后立马就拿着威士忌去和美军换来了勃朗宁机枪,安装到了炮塔顶部。
▲Tom Brodie,29旅旅长
▲皆为损失于此的百夫长坦克
▲鱼鹰社画师关于奥姆罗德上尉撤离时的艺术创作
1951年7月,英军第29旅,英联邦第27,28旅和第25加拿大步兵旅组成英联邦第1师,隶属于美第1军。1951年10月3日,联合国军发起突击队行动(Operation Commando),攻下多个山头,组成詹姆斯敦防线。在此次进攻行动中,百夫长坦克爬上了看似无法登上的高地,使用20磅炮和同轴机枪为英军步兵提供火力支援。而在这场战斗结束后,朝鲜战场也趋于静止,百夫长坦克就此变成了静态碉堡。英联邦师通常会在前线部署3个旅,每个旅都分配一个坦克中队,每个步兵连都能分到两辆坦克。坦克车组分成两组,24小时轮流接替,分别充当炮长和装填手/机电员。一些百夫长安装了美制18英寸探照灯,但是这种设备并不抗打,会被志愿军的轻武器或者炮弹摧毁。1952年12月,第1皇家坦克团抵达釜山港,接替参战许久的第5轻骑兵团。

▲百夫长爬坡能力非常优秀
▲战役期间的百夫长
这些充当静态碉堡的百夫长坦克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志愿军多次使用76毫米,85毫米和122毫米火炮对百夫长进行密集炮击,迫使坦克脱离阵地,但是这些炮击只能损毁坦克的外部设备,无法对车内设备及人员造成杀伤,因而这些百夫长坦克在快速修理后就能返回战场。为此,志愿军曾在1953年5月时于英军眼皮底子下准备了一门85毫米高射炮,在夜间进攻时向阵地上的百夫长坦克开火,但是穿甲弹也未能击穿这辆坦克的首下装甲。

▲1953年5月28日晚,志愿军对由Hook发动过一次重大攻势,前线的所有坦克阵地都遭到了122毫米火炮与迫击炮的炮击
▲前线的百夫长“碉堡”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朝鲜、中国与美国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正式结束。百夫长坦克并没有立即撤出朝鲜半岛,1953年12月,第5皇家坦克团抵达韩国,接替了第1皇家坦克团,驻守一年,之后才离开朝鲜。

秋冬穿这双户外加绒高帮靴无惧风雪,防水防污又除臭,暴走20000步不累脚!点击下图购买



纳米疏水防污技术,给鞋子穿“防护服”。加厚仿兔绒内里,像穿了暖宝宝一样暖暖暖!



20年国货老品牌运动鞋!EVA鞋底+橡胶防滑贴片,防水防污还防滑!点击下图购买


军武次位面
我们充满好奇的探索世界,专注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与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