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们怎么了?超半数收入下降,背后原因令人唏嘘!”

文摘   2024-11-24 17:24   甘肃  

最近发布的《2024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报告》揭示了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超过50%的医生在过去一年中收入下降。疫情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收入下降、工作量激增、职业前景迷茫,正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心生退意。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群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医疗工作者。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这份报告的含义。

“干得越多,拿得越少”
张医生是东部某省会一家三甲医院的普外科医生。过去一年,他的门诊量增加了近30%,科室的住院病人也常常超负荷,但他的收入却比去年少了近20%。

原因在哪里?

• 医保控费后,医院的收入减少,科室绩效奖金缩水。
• 医院为了节省成本,取消了夜班补贴。张医生每月值班十几次,却得不到任何额外补助。

“以前加班还有点盼头,现在多干多错,干少也错,真不知道为啥还要这么拼命。”

张医生说,有一次,他连续两天没合眼,抢救了一个复杂的腹腔大出血病人,终于救回来了,却因为超支的材料费用被医院批评:“这种情况下要考虑节约成本。”

“民营医院,工资缩水70%”

李医生曾经是中部某民营医院的业务骨干,负责肿瘤放疗。今年年初,她突然被告知,医院由于资金紧张要调整工资。她的月薪从1.8万元直接降到6000元,年终奖也直接取消。

“那段时间,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找跳槽机会,但别的医院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李医生最终选择转行去了药企,负责医学市场支持工作,薪资比之前有所回升,但她坦言:“其实心里很不甘心,十多年专业积累,最后却变成给公司跑业务。”

“县级医院,日子越过越难”

王医生是西北某县级医院的全科医生,疫情期间,他和同事顶着压力撑起了全县的核酸检测、发热门诊等工作。可疫情过后,医院因为医保改革削减了预算,人员编制没增加,绩效奖金却直接腰斩。

“现在门诊病人比以前多了将近一倍,我们一个医生一天看五六十个病人,但奖金还不如三年前。”

更让王医生无奈的是,他的医院设备老旧,有时候连CT机都修不好,很多病人一看情况复杂就直接去了市里,剩下的都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根本无法积累临床经验。

“工资低、技术没提升,留在县医院,我看不到希望。”

收入下降的背后,医生为何举步维艰?

1. 医保控费的双刃剑

医保控费是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但它也直接削弱了医院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后,医生的绩效奖金变得越来越少。


“药占比”压缩,耗材使用受限:像张医生抢救腹腔大出血时用的材料,价格虽然昂贵,但患者确实需要,而医院却更关心“成本控制”。

2. 医院运营成本激增

疫情后,医院的运维成本大幅提升,但患者收入来源相对有限。为了维持运营,许多医院选择削减医生的奖金或取消补贴。

3. 医生供需失衡

工作量与医生数量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剧了医生的压力:

• 在基层,像王医生这样的医生一人要身兼数职,过劳成为常态。
• 在民营医院,患者流失后收入锐减,医生处于“卷”与“淘汰”的边缘。

收入下降下的医生选择:留守、跳槽还是转行?

留下:难,但还想撑下去

张医生说,他还会留在三甲医院,但已经不再追求加班和绩效了:“能养家就行。”像他这样“佛系工作”的医生在增加,但这对于医疗质量来说可能是另一场隐患。

跳槽:换个环境,未必更好

李医生尝试从民营医院转去公立医院,但发现竞争异常激烈:“即使能进,也未必能解决收入问题。”

转行:无奈之举

不少医生像李医生一样,选择进入药企、健康管理、医疗器械等行业,告别了临床:“我想安稳一点,也希望能过得轻松一些。”

医生的未来,需要更好的土壤

医生收入下降,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在逐步动摇医疗行业的根基。如何改变现状?

• 政策层面:医保控费的同时,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分配机制,让医生的付出能有合理回报。
• 医院管理:优化运营成本,保障医生基本薪资和福利待遇,同时减少无效劳动。
• 社会层面:更多尊重和认可医生的价值,让他们在岗位上有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医生是守护全民健康的核心力量。
收入减少、压力增加,不能只依靠“情怀加班”。

如果医生都不再愿意坚守岗位,患者的健康,又该由谁来守护?

大家怎么看待医生收入下降的问题?欢迎留言分享!

CDC信息站
关注疾控动态,传递疾控信息,专业介绍传染病与地方病、计划免疫、结核病、慢性病、性“艾”病、职业病等疾病的防控知识,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推送养生保健科普文章.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投稿邮箱:654952351@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