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之道:离开“平台”所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百科
2024-11-05 06:08
江苏
最典型的莫过于:死死地困在“记忆式的、机械化的所谓套路”之中!数学科的学习重在理解和训练(提高效率与速度),知识内容真正理解了,根本不需要花时间记忆(在理解过程中,已经内化为自身思维上的"印记",自然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肌肉记忆)。如果一个孩子太多时间花在机械化的记忆上,那么他(她)在数学科的学习上定是:举步维艰,六神无主,定会:越学越怕,最后选择放弃。道理其实不难明白,一个人的头脑储存的信息毕竟有限,文科类的内容机械化的记忆已经占得很多,如果再将数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中难综合题方面的)也想机械化地塞进头脑,哪里那么容易消化?充其量也只能是"短时记忆".
经常听家长朋友说,孩子在其他科学习方面都很好,就是在数学科学习上不够灵活,一根筋,经常稍微变化一下试题就做不出来,还请人帮忙过(甚至一对一),就是不会举一反三……
其实,这些孩子在数学科学习上并不是有障碍或数学能力不好,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太早过分地接受了太多的"模型套路"化的机械学习!
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模型套路遍地都是,数也数不清,估计转发分享的朋友自己也没搞清到底还有多少模型套路?反正不计后果的转吧!
更误人的是:这些模型之中又有对应的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二十个模型,还要再进化成什么变式模型、组合模型、×+×型,……,甚至还将定理(或基本图形)的二级结论、数学建模也归纳成了"模型套路",完完全全地扰乱了"定理和定理中蕴含的基本图形"……,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真替他的学生担忧!
初中数学总共并没有多少个定理和公式,也没几个(常用)重要的基本图形,何至于无休止放大?为何不多花点时间在这些重要内容的研究上?为何不花时间将这些数也不清的模型套路整合一下找出其本质?
揭示"本质",融为一体,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教与研的水平,教者轻松,学者愉快。既轻松又愉快的教与学才是我们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
也许有人会说:先见树木,再见森林!道理完全对,先具体(特殊)感知认识再深化到本质。但现实的发展却不是这样,有多少人就因"树木"见多了就停留在"树木"上,觉得:有了一大堆的"树木",就以为见到了"森林",本来只有一片"森林"却成了一片又一片的"森林"?!
为何会这样?原因就出在:
对一个重难点知识以"模型套路"进行教与学,实际上是靠强化或固化"文科化记忆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缺少了"思维深度与广度"的适量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假理解假掌握”,是"夹生饭",等同于:直接人为地"切断了学习思维",当然就会直接扼杀了"想象力的发挥",也就葬送了关键时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关键性训练。以"模型套路"进行教学,尽管表面上看似掌握了一些高深(或高大上)的"方法思路或技巧",但因同时受其"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影响,很难深入到本质,更不可能有创新。
尤其是次优生,学习也记忆了一大堆的"模型套路",到头来生不生的、熟不熟的:看了答案、听了讲解似乎都懂都明白,可自己一试,似乎所有的"模型套路"都不像了,都用不上了……。
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要回忆一大堆模型、再判断、再匹配、再套路……,一则那么多模型那么多套路难免会记错,二则试题哪有刚好匹配好的,三则即便套的上还会出现计算繁杂,四则条件图形稍加变化就有可能不是记忆中的模型了,五则太多的"二级结论"式的套路若在中考中直接使用,扣你的分数没商量(也许其中的套路结论还是最重要的得分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可看出:所占的分值也不小)……
近十年多来,帮助过无数"被模型套路套入死路"的优生和部分年轻教师。有的孩子到了临近中考,有的孩子到了高中,才逐步感受到:很多的所谓模型套路,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对自己的成长成了"死路、绝路"。
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有孩子:会记能用模型套路,那是早已真正内化成自身的知识,更不需要这些模型套路了。也就是说,理解了本质,根本不需要模型套路,再换句话说,所谓模型套路其实就是"本质"中的一个具体侧面,一片"森林中的一棵树木"。
经常给优生做过一件自我感觉最有意义且最有价值的动作(场景):从空白的画板文件开始,现场画一个最基本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孩子对知识点(含压轴)中哪些最"为难"的内容口述后,在"师生不停地互动下"逐步展开…,一个多小时过后,都几乎说了这些话:这不正是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学的但还是很怕的一大堆模型套路吗?原来如此…
强烈建议:朋友们一定多花点时间研究基本图形,当你深入钻研时,自会感受到:基本图形的无穷妙用,火侯一到,自然就会:心中有图,处处是路!那些"高大上"的"模型套路"将不可能是学习障碍,"条件反射"式的得到的"自创的模型套路"也许比谁都"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