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封建社会,大多 “重男轻女”。《诗经》中有女性长舌,会招致是非和祸乱的描写:“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作为封建王朝尊崇的儒家思想,孔圣人相当于给女性做了个“官方发布”。在许多小说和戏曲中,也喜欢把女性塑造为“恋爱脑”,比如白朴在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中描写女主人公李千金:“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现代影视剧特别是宫斗剧,女性作为“事儿妈”“心机女”的负面形象,更是大大多于男性……
佛教经文上也说过“厌离女身”,佛子也知道摩登伽女害得阿难破戒的故事。那么,佛教也重男轻女吗?女性适合修行吗?该怎样做?
佛陀原本不允许女性出家修行。因为古印度时期社会落后,治安不好,出家人经过旷野时,会被抢走衣裳等物品。如果僧团中有女性,危险系数更高,住宿也很不方便。另外,女性情感丰富,敏感,聚居修行容易出现两舌等是非。女性还特别贪恋男女情爱,放不下家庭,佛陀也担心她们出家后会反悔。
大爱道比丘尼是圣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抚养佛陀长大。她率领五百女众到达佛陀讲法的精舍,表达心愿:“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愿得受佛法律。使得无上正真之道。我以居家有信有乐。晓知无常。如是乐欲出家为道。”
她们长跪不起,令佛陀的堂弟阿难非常感动。阿难对佛陀说了很多姨母辛苦抚养佛陀的往事,又替她们求情:“大德!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受八重法,尽形寿不犯。”
但佛陀却更倾向于让女性在家修行,认为僧团里太多女人会影响修行:“譬如家中女多男少之时,盗贼夜盗易侵,如是,阿难!若女人得于此法、律,从家而出家,此梵行则不久住。”
但阿难还是一个劲地恳求,终于打动了佛陀。最终,在阿难的帮助下,大爱道比丘尼和跟随她的五百女众都出家了,成为女众出家的起源,佛还专为女性制定了“八敬法”。
由于佛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允许女性出家,佛经上又有“厌离女身”的描述,所以很多人便认为佛教也重男轻女。但实际上,佛法最强调“众生平等”,也是首先打破古印度种姓观念,追求人人平等的“先驱者”。佛教的教义上也从未出现过歧视女性的内容。而且,在佛教传播的两千多年里,女性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 胜鬘夫人发菩提大愿
胜鬘夫人从小在母亲末利皇后的薰陶下,笃信佛法。后来,她嫁到很远的地方,无法聆听佛陀教诲。深具慧根的胜鬘夫人凭着对佛法的虔诚与欢喜心,不仅与佛陀感应道交,还得到佛陀授记成佛:“当得作佛,号普光如来应正遍知。”
❁ 阿术达舌战声闻比丘
《佛说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上说,阿术达是“阿阇世王之女,名无畏德,年十二”,虽然年纪小,却“端正好洁,光色第一”,相貌非常端正庄严。她“与舍利弗,目连等诸声闻论难,尽使屈服”,借与大菩萨们辩论,来弘扬菩萨精神,广说经法。
❁ 证严法师创办慈济功德会
现代社会,我国台湾地区慈济功德会因广做善法,受世人称赞。其创立者证严法师,出家后,“一不受供养、二不做法会,三不化缘”,生活非常清贫,却竭尽全力济贫救难,“不为己,只为天下”。慈济功德会用募集来的善款,为孤苦无依的老太请看护,为贫病缠身的妇女请大夫,还修葺房屋、捐赠米粮……证严法师发现很多人都是因病而贫,1972年便在慈济会增设义诊所,巡回义诊,救死扶伤。后来,她又陆续创立了佛教慈济综合医院、慈济护理专科学校、佛教慈济大学、以及慈济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给穷人提供受教育机会。2022年,河南汛情暴发,慈济也是第一时间送上物资。
《佛说法灭尽经》上说:“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性反而不如女性:“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因此,末法时代,没有女性的参与,佛法便很难继续普及和发展。
「NAN HUA TEMPLE」
正因为女性身上更多两舌、情执等弱点,所以女性修行也面临很多挑战。
不能吃苦 相比于男性,女性体力差、身体弱、恒心差,比较“娇气”。一旦觉得修行苦,就容易放弃。
感情用事 喜欢相貌庄严、态度温柔或口才好的师父,反之则兴趣不大。太过情绪化。一旦与同修出现矛盾,师父忽略冤枉了自己,就生退心,“老娘不干了”。将学佛与家庭对立,懒于俗务。如果家人不认同自己学佛,便认为对方障道,心生嗔恨。
斤斤计较 有些女性“小心眼”,容易计较得失。比如听经闻法时计较座位是否靠前、能否跟师父互动;作义工时计较哪个工作比较爱干,哪个工作能在师父面前“露脸”,拈轻怕重。
贪恋外表 对外表、衣着过于看重,甚至在道场里也描眉画眼,浓妆艳抹,穿着性感。
总之,虽然女性有许多天生的生理心理弱点,但佛法是心地功夫,只要精进勇猛,性别就不是关键。“谁说女子不如男”,那些出类拔萃的女性修行人就是很好例证。女性不但能弥补劣势,也能反超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