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中国·准格尔旗
在准格尔旗 吃到不一样的“内蒙古”
做成粥的啤酒、发酵的燕麦粥、杂粮版本的豆汁——这是第一次品尝酸粥的三位《开箱中国》主持人,Nancy、Yegor和Tina对它的描述。
这是准格尔旗早餐店里少不了的一碗粥。在浆米罐子中泡了一夜的糜米和土豆一起煮稠,外表呈现开胃的金色,散发着发酵的酸香。吃进嘴里,第一秒钟,酸味儿直冲天灵盖,将味蕾一击唤醒;细细咀嚼,又有碳水化合物的甜香从酸味背后透出来。
It is an everyday breakfast for people in Juungar Banner. Millet soaked overnight in tangy, fermented water is cooked with potatoes into a thick, golden mixture with a distinct aroma. The first bite delivers a sharp sourness, followed by a subtle sweetness from the carbohydrates as you chew.
桌上的几碟小菜,有红艳艳的柿子(西红柿)酱。腌制和发酵凸显出西红柿的酸甜和清香,汁水中还带着点气泡,让外国小姐姐Tina想到了香槟酒的口感,和醇香的酸粥可以说是绝配。
当地特色的红腌菜,同样是酸味浓郁,却更能激出酸粥中杂粮的本味。早餐喝一碗酸粥,杂粮带来的健康饱腹感,还有清爽的酸香味,让人觉得肠胃都熨帖了起来。
这是准格尔旗最本土的味道。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会有个浆米罐子,用来制作酸粥。早餐店里,它也是当之无愧的招牌。不过,它和我们印象中由奶茶、奶食、牛羊肉组成的内蒙古早餐,可称得上是南辕北辙。在我们的准格尔旗美食之旅中,我们又吃到了更多不那么“内蒙古”的特色食物。
It'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Inner Mongolian breakfast we imagine — usually featuring milk tea, dairy products, and lamb or beef. During our food tour in Juungar Banner, we discovered other unique dishes that further challenged our usual stereotype.
“这个东西真的是吃的吗?”这是Tina看到碗托之后的第一反应。
一个白瓷碗,里面盛着灰色的、看起来像浆糊一样的东西。即使把碗扣过来也不会掉下来,凑近闻隐隐有些面香味——第一眼看,确实好像和食物搭不上边。
但是把它变身成为一碗美食,只需要几个动作:用小刀把凝固在碗上的糊状物划成一个个小块,往上面浇上酸香的汤汁、黄瓜丝、芝麻,用竹签拈起来,比普通凉粉更有韧性、粮食香味也更浓,这就是准格尔旗人喜爱的小吃——碗托。
它的原料,是黄河滋养的土地上,常见的粮食——荞麦。荞麦粉装在纱布袋里,反复搓洗出浆,倒进一只只碗中,再放进蒸箱里。打开蒸箱门的一瞬间,和氤氲的水汽一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面食香气。
等待碗托放凉定型的时候,去调上一碗汤汁——大量的醋,加入盐和现捣的蒜泥,酸香与蒜香,成就了这款夏天消暑爽口的小食。冬天,就要来一碗驴肉碗托,浓郁的汤汁里面是入味的驴肉与豆腐,一碗下去,每一个毛孔都舒展开来。
无论是原料还是口味,它都打破了我们对内蒙古美食的刻板印象。相反,它很有“面食大省”山西的风味。从山西同事那里,我第一次听到“碗托”这个词。准格尔旗百年前的那段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的记忆,浓缩在它的特色美食之中。
I first heard about this snack from my colleagues in Shanxi. Encapsulated in this unique food is a memory of Juungar Banner from a century ago, when migration brought people here and cultures blended on this land.
飞越黄河的“蒙汉调”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的东南部、黄河将其环抱,与山西、陕西仅一水之隔。在百年前的人口大迁徙“走西口”中,它是晋陕人民来到内蒙古的重要途经点,更有一部分人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
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特色饮食,也带来了自己熟悉的方言与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一种准格尔旗特别的音乐——漫瀚调。
唱了26年的漫瀚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岳文祥为我们讲述了漫瀚调的历史:“清末时期,山西、陕西的汉民大量流入准格尔旗。他们过来以后,听到蒙古族短调民歌好听。但是他们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就在短调民歌中加上汉字开始唱。”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1644-1911), people from Shanxi and Shaanxi provinces migrated in large numbers to Juungar Banner. After people of the Han ethnic group arrived here, they found Mongolian short folk songs appealing. But they could not sing in Mongolian dialect, so they started to sing in their own dialect instead.
所以,漫瀚调也被称为“蒙汉调”,以蒙古族的曲调为画布,用山西方言填入不同主题的词句,唱生活、唱爱情、唱家乡,既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又是见证民族团结融合的艺术奇葩。
除了耳边的漫瀚调,我们在黄河大峡谷边的一座古村落中,也见到了“走西口”的活化石。
崔家寨,黄河大峡谷边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正是从山西“走西口”到准格尔旗的人们一起建成的。寨中的一座座窑洞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不过,和陕北、晋西北的窑洞多凿于黄土之间不同,这里的窑洞由砖石搭建,这也是移民来到内蒙古准格尔旗后因地制宜的产物。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northwestern Shanxi, cave dwellings are mainly earthen. But here in Juungar, we see mainly stone cave dwellings.
寨子里的醋坊、酒坊、碾坊,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而出了崔家寨,站到黄河大峡谷边,就能见到一水之隔的山西。百余米高的峭壁、360度转弯的黄河水,曾经是崔家寨居民们眼中的天险,如今,则为我们这些游人的游乐场。
高12米、可以飞出悬崖的秋千,低头可以看到黄河水奔流回转的玻璃栈道,几秒钟就能从悬崖顶“瞬移”到崖底的玻璃水滑道……我们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尖叫时刻。
这里的黄河水,更是“江水绿如蓝”,泛舟其上,仿佛置身烟雨江南,让你忘却身处中国北方大地的事实。
一路向“新”的准格尔旗
Juungar Banner is a region rich in solar and wind resources. Also, Juungar Banner is a coal-rich area. After the coal mines are filled, solar panels are installed on the reclaimed land, enabling the reuse of this previously degraded land.
这里发达的煤化工产业,也为氢能创造了下游消纳空间。准格尔旗政府更在大力推动“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建设,这些都成为氢能项目的发展的底气。今年夏天,项目开始单机调试,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在准格尔旗,我们见证了行业前沿的光伏制氢,也探索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能源新技术:新能源车换电站。在这个全自动的出租车换电站中,只需要几分钟等待,车子就可以“满血复活”。
不过最让Tina和Yegor惊叹的,还是整个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见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从数据上看,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50%;在全球市场上,今年1-9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70%……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准格尔旗,也全面布局新能源整车生产、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跑出加速度。
“融合多元”、“生机勃勃”,这是准格尔旗为Yegor和Tina留下的最深印象。这里承载了农耕与草原的交流与融合,从舌尖到耳畔都是不同文化共同创作的交响。这里也见证了传统与新能源的融合,地下的煤炭、地上的水、天上的风与光,共同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绘制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内蒙古西南、黄河岸边,这座城,充满惊喜。
《开箱中国》是中国日报一档文化体验类栏目。栏目以“探源中华文明,开箱大美中国”的理念,用轻松欢乐的方式,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体验中华文明。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