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幼时生长在农村的缘故,我很喜欢听台湾歌星邓丽君演唱的那首《又见炊烟》:“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它让我想起旧时农村,每到日暮时分,家家户户厝顶升起的炊烟。看那灰白的烟雾随风飘着,仿佛便能看到阿姆在灶下,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灶膛里递着柴火,火光把她的脸映得亮亮的。
后来知道,歌词的背后,竟裹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首歌当年风靡一时,唱得台湾乡亲思乡情饱胀欲裂,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乡书啊?词作者庄奴说:“我文学生命的源头,来自故乡的一切。难忘北平隆福寺旁孙家坑家中升起的炊烟……转眼之间几十年,乡关何处?”似庄奴老人这般,当年多少台湾乡亲的归家路,只能在梦里,在那一首首溢满乡愁的歌里,想来真是令人感伤。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当庄奴老人在大陆彼岸,用一句句歌词寄托对故土深切的思念时,我的阿姆们,正在距离台湾岛68海里的平潭家中,升起袅袅炊烟,炊烟里,有阿姆们的无尽思念。
平潭和台湾,就连防护林的植被都极为一致,两座岛上都生长着大量的木麻黄树和相思树。我们的炊烟里,飘荡着一样的木麻黄树和相思树的木香。
海岛气候恶劣,许多植物难以适应,但木麻黄树和相思树却坚韧不拔。它们互相交织着,长成了密林,在海岸线边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遮天蔽日的林子里,滋养着鸟兽昆虫,堆积着层层的落叶。秋风起,落叶更厚了,阿姆们便呼朋引伴,穿梭在林间筢草。阳光偷偷穿过树梢,洒下点点亮片,洒在阿姆们身上,洒在一旁嬉闹的孩童们身上。阿姆们握着筢柄,来回拉拽,将落叶拖拉聚拢到一起……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当暮色渐渐笼罩大地,阿姆们以筢子为扁担,挑起满满的两大筐落叶,踏上回家的路。孩童们欢快地跟着,肩上挎着箩筐,筐里的树叶松松垮垮、似满非满。田埂上响起缓慢的脚步声,晚风温柔地拂过归家人的脸颊,道旁草地上不时传来牛儿哞哞的叫声,村里已有炊烟袅袅升起……岁月如是静好,不知在68海里外的海峡那头,当年有无这样温暖的场景演绎?
当我的阿姆们把筢回的干枝落叶,塞进灶膛时,台湾的主妇们,正燃起相思炭。
相思树做的木炭,十分耐烧,在台湾很受主妇们的欢迎,“用遍台湾煤,首推相思炭”。台湾人管相思炭叫“相思仔”——相思树的名称很美,连带着木炭的名称也跟着美了。
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爱情传说:古时候,有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美丽的妻子某天被一个荒淫无道的君王看中,想要占为己有,逼得夫妻双双自尽。残暴的君王为了不让他们死后魂归一处,竟将他们分葬在河的两岸。后来,河的两岸各生出一棵树,枝叶从两岸相向而生,最后竟相连在一起,于是人们就把这树命名为相思树。
1911年,梁启超先生游台湾,见山山绿遍相思树,不禁咏叹道: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1988年,在阔别故乡40年后,庄奴老先生经香港,终于回到了北京,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妹妹,兄妹哭成一团。追忆往事,不胜唏嘘。当年的胡同巷子已不复有,父母也已故去多年,记忆中的炊烟也不再袅袅。但那首《又见炊烟》,却回荡在祖国的大街小巷——我们从未忘却背井离乡的游子们。
岁岁流转,炊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木麻黄树和相思树依旧长势喜人,尤其那相思树,春天里开出金黄的花,秋天里泛黄了满树的叶,像是在表达浓烈的情绪。植物不语,却又写满乡思。
此后庄老先生一直往返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传递着台湾乡亲的思乡情,他说:“我要再回大陆,唱《北京,我的梦》:悠悠的长城,静静的故宫,挥着手儿在欢迎。”
先生已归去,但他的歌声将牵引思乡的游子们,看美丽祖国,山河更加壮阔。
作者笔下提到的木麻黄
在平潭风车森林公路、马腿村等地
都可以打卡
快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吧
“风车下的浪漫
公路上的你和我”
是来平潭必去的打卡点之一
风车森林公路里
洁白风车随风而动
在公路上打下跳跃的影子
郁郁葱葱的木麻黄紧密环抱
守护着这个静谧的森林仙境
如同置身于
小伙伴们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
一面是大海
登上村中观景台
可按下方导航前往
《中国平潭》开启“大美平潭”栏目,向全国各地的作家、文旅达人、背包客等征集书写平潭风光、人文风俗、历史文脉的美文,文章要求5000字以内,诗歌50行内。投稿邮箱为:3234500686@qq.com,来稿请注明“大美平潭”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银行卡号(支行)、身份证号等信息。作品体裁为散文、随笔、诗歌(限于现代诗)等。(请作者发一张个人生活照以及300字内的个人简介,若稿件有选用刊发,有薄酬。)
“中国平潭”微信公众号
▼
长按进入
出品:平潭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