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区域健康样板初步建成。
三级医院达到 27 家、三级甲等医院超过 15 家,高水平建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1 家、专科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4 个;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单位分别达到 10 个、120 个左右;“大健康”理念基本形成,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全面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0 岁以上,各项健康指标超过省定指标。
——到 2030 年,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位居省内前茅。
三级甲等医院 18 家,重点专科与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双提升”,建成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 1 个、省级研究型医院 2 家、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12 个;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进一步提高。
——到 2035 年,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
三甲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基本建成系统连续、特色鲜明、优质
高效的高水平临床专科群,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均有优势专科,更多专科进入全国专业排行榜前列。
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中心
是国家和省赋予徐州的重要任务
也是高质量建设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
今天上午
徐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召开新闻发布会
推进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
一方面,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地坛医院徐州医院正式揭牌运行,医院融合“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发展理念,将在人才、学科、管理、信息建设等各方面聚焦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让群众“近”享高质量医疗服务,大幅减少群众跨省、跨区域就医。同时,抢抓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大机遇,将以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区域辐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推动品牌、技术、管理“三个平移”,促进肝病、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等重点学科诊疗体系与北京地坛医院同质化发展,实现“尖专科,强综合”,逐步提升淮海经济区传染病综合医疗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着力推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区域内相关专科医疗、教学、科研及疾病预防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更多疑难危重患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救治,尽快建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进一步明确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配套政策清单,在财政投入、编制管理、人事薪酬、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推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实施医疗高原登峰行动
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中,明确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保政策支撑、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和促进医教研产融合发展为着力点,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将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医疗事业发展布局,我们将以徐医附院入选全省首批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为契机,带动全市医疗资源布局优化,深入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努力实现综合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医学人才层次、医院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再提升,力争医院综合实力持续进位争先。同时,统筹推进全市医院服务质量内涵提升,大力推进徐州市口腔医院、徐州市康复医院创建三甲医院,打造“高精尖”专科医院梯队,推动优质资源扩容。
提升临床重点专科能力
市级层面,重点扶持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儿科、康复医学科,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
县级层面,围绕县域转出病人病种、实现县域危重病人兜底目标,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重点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推动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县级全覆盖,提高县域急救急诊能力,进一步打造市县分层、特色分明、竞争有序的专科差异化发展格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新一轮加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意见,继续贯彻落实卫生领军人才、彭城英才培养项目,实施临床技术骨干研修计划,培养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本土“卫生登峰”团队。力争三年内柔性引进顶尖临床医学专家团队15个左右、“卫生攀峰”顶尖人才2名左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5名左右,全职引进卫生专业人才30名左右;培育全市“卫生登峰”团队10个左右,临床技术骨干研修60名左右。
统筹推进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发展,为打造特色重点专科学科注入“源头活水”,培育新一批医疗技术顶尖、医疗质量过硬、医疗服务高效、群众满意度较高的临床重点专科群,推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再突破,切实巩固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中心地位。
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实施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行动,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市、县级中医院全面开展“一经典、两中心、三个全科化”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质量,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为群众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徐州广电记者 | 潘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