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DSU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DSU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
心由中国厦门大学和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共建,目前中心共有10位教师分布在不同的教学点进行语言和文化教学工作。
本期栏目中,各位老师将
为读者讲述在特拉华生活和工作的见闻与感悟,将他们的迷茫与欣喜,疲惫与努力,不眠的黑夜与浪漫的晨曦,眼中的景与心中的
光,一一讲给你们听......
本期人物:付境老师
在美国东部特拉华州的阿波奎尼明克学区(Appoquinimink School District),我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教育旅程,成为了一名幼儿园中文沉浸式项目的教师。
晨光中的启程:与校车的不解之缘
每天7点20分,柔和的阳光拂过大地,我和校车司机互道早安,一天的工作也随之拉开序幕。对于我这个年纪与职业阶段来说,本以为已与校车岁月挥手告别。没想到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后,我竟再次坐上了校车。
这一个半小时的通勤时光,虽然有些漫长,但却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美国社会、家庭的多元风貌。校车在不同社区停靠,孩子们依次上车。我们亲切地打招呼,然后一同前往共同的目的地。这样的经历,无疑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宝贵的经历。
沉浸式教学的日常:爱与责任的交织
在阿波奎尼明克学区这所公立幼儿园中文沉浸式项目里,我负责两个班级的孩子中文沉浸式教学,无论是晨间问候时的欢声笑语,课堂上的思维碰撞,还是户外活动的肆意奔跑,中文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桥梁,连接着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除了语言的浇灌,我还需细心呵护他们的情绪幼苗,处理生活中的琐碎杂事,比如,温柔地帮他们打开牛奶盒,耐心地教会他们系紧鞋带……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构成我日常工作的温馨篇章。
在这段旅程中,我关注到了一位特别的孩子,她很难专注于某一件事,难以融入正常的课堂学习中。经过与同校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协商,学校制定出了一套专门的观察与引导方案,由我负责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很喜欢中文,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功夫和中国扇子舞。于是,我与同事们更加有意识地让她参与到教学互动和展示中。在期末展示环节,即使她的家长并未到场,但她依然专注且自信地完成了表演并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当她知道毕业后我们很难再见时,六岁的她捏着笔在纸上勾勒出了“我想你,我爱你,希望你也想我”,我们紧紧相拥。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愿化作那春风,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跨学科融合:中文与数学的奇妙碰撞
跨学科融合是沉浸式中文项目的一大特色。在数学与科学的课堂里,我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我不直接站在讲台前主讲这些课程,但我如同一位默契的陪伴者,与主讲老师紧密配合,共同确保学生们能在中文的浸润下,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精髓。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中文应用能力,更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向不同学科的大门,任由他们探索与闯荡。
文化桥梁:跨越时空的教育使者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我常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在中文沉浸式项目中,我不仅是语言教师,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组织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春季表演、中文歌曲学唱等活动,我带领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每当看到他们在舞台上自信地表演中国功夫、手鼓舞等节目时,我都深感欣慰和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中文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使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不同国界、不同文化的孩子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回首与展望:充满收获与希望的汉教之旅
回顾在特拉华州的这段时光,虽然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我见证了孩子们从对中文的陌生到熟练运用的过程,也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艰辛与快乐。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期待着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台剧作品,将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DSU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文字 | 付境
图片 | 付境
责任编辑 | 毕淑霞
审核 | 方环海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