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刘杲担任中国编辑学会的创始会长,直至2006年连任三届后卸任。众望所归,刘杲为中国编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他人难以替代的贡献。
刘杲代表著作有《刘杲出版文集》《刘杲出版论集》《出版笔记》《著作权工作笔记》《我们是中国编辑》等。
刘杲是中国编辑学的旗帜,众多编辑家出版家团结在他的周围,开创了编辑学的理论领域。富有真知灼见的编辑学理论成果,总及时得到了刘杲先生的肯定、赞同。兹举一例。
照片背景:
2003年,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议在镇江召开。休会期间,与会专家漫步于公园之中,谈笑风生。岳麓书社社长夏剑钦拿出了一个谜面,让大家破谜。刘杲同志点破了谜底,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机灵的摄影记者即时留得此照。
能够看清面容的照片人物,右起:
陈瑞藻(女,机械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罗紫初(武汉大学教授)
阙道隆(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
夏剑钦(岳麓书社社长)
刘 杲(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王德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出版集团组织出版“名社30年书系”,其中一种为《拓荒与飞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编辑出版这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德有应邀撰写回忆录。德有先生便撰写了《〈百科〉塑我编辑观》,并在写好之后发给了刘杲。刘杲读后复了一信:
德有同志:
您好。很高兴收到您的来信。
谢谢您的善意。说实在的,韩国授奖属于中韩两国的友好来往,对象是中国编辑学会,我个人不过是个符号而已。
仔细拜读了大作,很喜欢,也很受启发。我赞成你的基本观点。关键词是文化和创新。你有丰富的独特的编辑实践经验,又有很强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加上长期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出手自然不同凡响。好文章应当大家分享。您有什么考虑?不会藏之名山吧。
至于提到拙文,倒真应了一句成语:抛砖引玉。一块不起眼的小砖头,引出了一大块宝玉。其实,这也不准确。因为大作系多年体验研究之力作,远非一篇小文能够临时引起。所以,“授意”云云只是您的谦虚和幽默罢了。
我流年不利,一直闹病。最近的主题是带状疱疹,近日稍好。这也是我复信拖了几天的原因。
祝夏安。
刘杲
2008-7-27
刘杲同时致信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张增顺先生。全信如下:
增顺同志:
您好。
近日收到王德有同志的一篇文稿:《〈百科〉塑我编辑观》。我读了觉得很好,就擅自向您推荐。我看可以考虑在《中国编辑》杂志上发表。请您和有关同志审阅斟酌决定。
德有同志文稿讲的是编辑观,内容突出文化和创新。德有同志有丰富的独特的编辑实践经验,又有很强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加上长期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出手自然不同凡响。因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论述,所以有较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如在杂志上发表,可能篇幅较长。届时可以由编辑与德有同志联系商量,加以精炼浓缩。
您和有关同志研究的意见如何,盼拨冗见告。谢谢。
我一直身体不好,几乎什么事也干不了。
祝夏安。
刘杲
2008-8-3
这就是王德有先生《〈百科〉塑我编辑观》分两次刊载于《中国编辑》2008年第6期和2009年第1期的由来。文章发表时,德有先生还特意在文章标题之下写了“作者说明”:
此文是应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周年社庆写的回忆录,受刘杲同志《我的出版观》的启示,定名为《"百科"塑我编辑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炉前后说开去》。文成后送刘杲同志一阅,意在聊博一笑,不想刘杲同志偏爱,推荐给《中国编辑》。原文篇幅较大,根据编辑部的建议我做了压缩,文中省略号处即为被压缩之处。全文分四个部分:探究编辑灵魂所在,解读编辑深层内涵,体验编辑邻接关系,追寻编辑最高境界。
此文后来收入《中国编辑研究》2008年卷时,德有先生又有进一步压缩。三稿对照读,可深悟改稿、刊用之道。
王德有先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哲学》卷的责任编辑,深耕多年,功莫大焉。他此前两度在北京大学研习中国哲学史,学养深厚,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百科〉塑我编辑观》结合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出版物的编辑经验,清楚回答了编辑出版理论中的一个终极性问题,这终极性问题的内在关系及其层级性,集中体现在文章四部分的节题中。
刘杲先生高度认同德有先生的文章,反映了他的编辑研究观:编辑理论来源于编辑实践,编辑理论需要深化、融汇哲学思考。这是编辑理论品格的基本要素,也是建设和发展编辑学的根本路径。谨急就撰写此文以深切怀念刘杲先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编辑:刘子靖
● 深切缅怀刘杲同志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