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2日,国际山洪计划第12次研讨会(FFP12)暨山洪灾害防治培训会议在杭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数字孪生技术体系下的山洪防御新思路”为主题,来自国内外40余名专家聚焦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发展中山洪灾害防御的前沿科学问题,探讨实用有效的山洪灾害防御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举措。
国际山洪计划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法国蔚蓝海岸大学于2020年10月共同发起,旨在加强山洪灾害防治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协作,共享技术和经验,目前已成功举办多场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10余名专家结合各国实际和典型案例,探讨思路,交流经验,碰撞出一系列智慧的火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彭文启回顾了中国2010年以来山洪灾害的防治成效以及在气候变化情况下山洪灾害防治面临的挑战,介绍了中国水科院利用大数据赋能山洪灾害防御的新实践及新技术的探索。他表示,“我们首次在全国划分小流域53万个,每个小流域提取了75项流域属性数据,形成中国全尺度数字河网,构建了全国小流域基础数据集,为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提供关键本底信息。”
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Philippe Gourbesville教授认为,在极端气候影响下,短历时强降雨频发加重了灾害损失,而现有预警系统在预测短历时暴雨洪水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模型模拟预报的精准度。会上,他结合实际,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的应用,分享了多个国内外山洪预警的案例,具有深度启示和借鉴意义。
来自河海大学的段青云教授介绍了全球水与能量交换(GEWEX)项目模型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他还详细介绍了在短历时无资料地区洪水预报中,AI模型、机理模型的应用和探索;分享了河海大学组织研发的洪水集合预报系统,以及其在今年山洪事件中的预报应用。
来自日本的Tetsuya Sumi教授分享了近年来日本主要洪涝灾害及防御经验,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流域管理政策的优化调整。此外,他还介绍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洪水频率变化对工程防洪能力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暴雨山洪模拟与预警模型”。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到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凌村坞自然村、径山镇凉亭头自然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新技术、新理念
不仅在研讨会上火热碰撞,
也在之江大地上
不断试验和应用——
近年来,浙江贯通“雨情、水情、灾情、险情”防御,落实“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构建了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指挥协调、水利牵头、部门配合、基层地方政府负责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实施风险区清单动态管理,山洪灾害防治县全部完成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规则和预案编制,完成3部水利测雨雷达建设并实现组网应用,建立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互为补充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智能化防御应用,全力助力打赢防汛敏感性硬仗。
来源:防汛中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