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小楷四种(高清打印版)

文摘   2024-11-01 19:02   河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钟繇系列帖

【高清打印版】

之一


钟繇《宣示表》




钟繇《宣示表》宋拓版


如果说钟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不为过的。甚至可以说,钟繇是楷书的开山鼻祖


我国几千年的楷书艺术,正是从他开始的。楷书在他手里发展、成熟。“五表”中的《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国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张怀瓘《宣示表》曰:“元常真书绝世,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深幽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现存宋刻《宣示表》原石


《宣示表》乃钟繇上报曹丕的奏章。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吴国则向魏国称臣。魏国上下讨论是否接受吴国请求。《宣示表》正是钟繇对此事的意向书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谥成侯。


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


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之前,中国文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变,但这些文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难写难认的缺陷,楷书的出现,解决了难认难写的问题,从而为汉字的推广提供了极大方便。


钟繇,其楷书鼻祖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字的贡献是谁都无法撼动和改变的。




钟繇系列帖

【高清打印版】

之二


钟繇《荐季直表》






《荐季直表》为钟繇七十岁书小楷。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首。

此帖笔画有浓重的隶书味道,偏旁却有章草的笔意,很多字看起来没有两个笔画相连接,但是其笔意却是紧密相连,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此帖表现最为鲜明。

《荐季直表》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钟繇系列帖

【高清打印版】

之三


钟繇《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东汉建安24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


该表兼有楷、行、隶三体笔意,精劲宛曲,提按分明;字型扁阔,体势活泼,左弓右直,带有章草余韵;章法则似呼朋引伴,顾盼生情,辗转腾挪,变化不竭。






钟繇系列帖

【高清打印版】

之四


钟繇《力命表》





《力命表》是钟繇晚年给明帝的一份表章内容大致言:“我年老不能为国家出力设谋,您却依旧施恩照顾。现在天下初定,全国人民欢欣拥戴。只是江东的事情,应当稍加关注。昨日虽已奉诏陈述愚见,但还没把想法说完,希望再补充几句。求您象先帝一样,派侍中来与我议一议。”


《力命表》,真迹久佚,《快学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植树成森碑帖
为书友搜罗书法字帖无水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