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④

政务   2024-11-10 07:01   福建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
三明市皮鞋厂
三明市纺织复制品厂
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

跨越山海的精工梦想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的成立与发展,是小三线建设时期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其前身为两家上海的老牌企业——虹口区劳动局第二螺丝加工厂与上海中国金属制品厂。1960年9月,虹口区劳动局第二螺丝加工厂率先响应国家号召,38名职工带着设备与技术,远赴三明,拉开了迁徙与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1961年1月,上海中国金属制品厂也踏上了迁移之路,114名职工与200多名家属一同抵达三明,这场规模宏大的迁徙,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技术与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

三明市光学仪器厂海报

两厂合并后,正式成立了三明市金属制品厂,它不仅承载了上海企业的技术积淀,也寄托了三明地区工业发展的厚望,为三明工业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家新生的工厂,集合了两地技术优势,承载着数百家庭的希望与梦想,成了福建小三线建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

产品图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三明市金属制品厂经历了重要的结构调整。1968年至1974年间,根据三明市委战略部署,该厂裂变为四个专业化的独立工厂:光学仪器厂、标准件厂、铝制品厂以及机床附件厂,这一决策旨在促进各领域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为三明工业体系注入了更强的活力与竞争力。

其中,机床附件厂在1982年顺应市场变化与技术进步,更名为三明市冷气机厂,向更高技术领域探索与转型。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的历程,是小三线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些企业的每一次合并、分立、变革,都是对“小三线精神”的具体实践——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不断创新,为国家工业布局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小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这些企业与建设者们共同书写了中国工业史上一段不平凡的篇章,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们鼓励着后来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三明市皮鞋厂:畅销全国 扬帆海外

三明市皮鞋厂前身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汉阳路124号的上海永久皮鞋厂。1961年的早春三月,伴随着国家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该厂的64名职工及34位家属,连同整套生产设备,跨越山海迁徙至福建三明。

1987年三明市二轻名优产品展览




建厂初期,受限于简陋的设备条件,工厂主要依靠工人手工艺进行生产。上世纪60年代后期,全厂上下掀起了一场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热潮,不仅内部优化工艺流程,还积极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制鞋设备,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明市皮鞋厂生产车间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顺应时势变化,三明市皮鞋厂与本地的三明市服装厂强强联合,于1970年共同组成了三明市皮革服装厂,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然而,随着业务的细化与市场需求的分化,1976年1月,皮革厂与服装厂再度分立,三明市皮革厂正式独立挂牌,专注于皮革制品生产与创新。

三明市皮鞋厂在刚来时生产方向还没有确定,内销销路还没打开,厂长和书记于是亲自去福州外贸联系出口任务。外贸公司经理知道他们是上海迁来支援福建内地建设的,十分支持,邀请他们制作样品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由于品质精良,皮鞋厂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拿到了几百双皮鞋的订单。大家很高兴,这是迈出的第一步,省外贸同时还安排了一些福州兄弟厂的订单给他们生产,就这样生产逐步走向正常、稳定,度过一段时间。

1980年代,三明市皮鞋厂生产设备

皮鞋厂十分注重培育开发设计队伍,招收了一些设计人员,组织几个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开发设计小组开发新产品,参加每年两届的春、秋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一次广交会上,成交了1万多双皮鞋,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国内市场方面,也研制出一些适合内销市场的产品。经过不断努力,销路逐步打开,产品销往大连、沈阳、山东、青岛、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有一年开发的“国际旅游鞋”畅销全国,产品供不应求,很多客户到三明排队等待发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职工从60多名发展到400多名。三明市皮鞋厂的历程,是中国众多工业企业适应时代变革、寻求发展与突破,华丽蜕变缩影。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三明市纺织复制品厂:

新土地上创业新征程

三明市纺织复制品厂前身为上海奇美内衣厂(原厂址在上海市黄浦区六和路16号),成立于1944年,以生产“奇美牌”衬衫享有盛名。到了1961年3月,顺应国家工业布局调整的浪潮,全厂74名职工携带生产设备整体迁移至三明,成为三明市纺织复制品厂,开启了在新土地上的创业征程。

三明衬衫厂样品


1967年,随着业务调整与扩张,企业更名为三明市服装厂。紧接着的1970年,又与三明市皮鞋厂合并,共同组建为三明市皮革服装厂。1976 年,服装生产部门再次独立,恢复为三明市服装厂,并于1979年被纳入二轻系统管理,正式更名三明市第一服装厂,同时在1980年增挂三明市衬衫厂的厂牌,继续在专业化道路上深耕细作。

早期企业为了拓宽销路,工人们什么品种都生产,棉衣、棉裤、棉大衣、童装、童鞋、布鞋等,也生产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当时市化工机械厂需要很多油田用的“石油过滤布”,没有单位能生产,敢啃硬骨头的皮鞋厂表示能接受这一任务。大家进行研究后决定对设备进行改造,通过改造设备一次就试产成功,并经检验完全合格,为企业带来可观收入。

通过不断努力,改进工艺,产品的产量、质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也有所提高。大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怕累、不怕脏,攻克了种种技术难关,企业经济收入逐步稳定。

衬衫厂产品海报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三明市第一服装厂迎来了品牌发展的黄金期,其生产的“金鱼牌”男衬衫自1980年起连续十年保持省优荣誉,成为市场上公认的优质产品代表。

1985年升级为三明市服装总厂,不仅规模扩大,产品影响力也随之增强。1988年,企业积极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合资成立了三明市联泰制衣有限公司。1994年企业成功改制为三明市申达制衣有限公司。

三明市纺织复制品厂的变迁史,是企业自身适应时代、不断求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在挑战与机遇中不断前行的坚定步伐。

王书 邓友华/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

建设三明的精干力量

其前身可追溯至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原址位于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以及闸北区建工局。1961年4月,部分员工首先迁往位于龙岩的福建省森工二处,随后在1964年整体迁至三明,先后更名为福建省森工二处、碧溪工程队、台江工程队。迁明约2300人,其中包括1800名职工及其500名家属。

1965年4月22日,省森工二处参加三明市1964年度先进代表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1961年4月,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精心遴选了旗下第一至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的一批技术团队,并携手上海闸北区建工局的部分精壮劳力,分成两支队伍,满怀豪情地踏上了前往福建的征途。

1956年12月13日,上海市建筑工程局职工休养所第二期第十批全体休养员合影

一支到龙岩成立福建省森工二处,另一支则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三明,建立了碧溪工程队与台江工程队。1964年春天,龙岩福建省森工二处也整体搬迁至三明。1970年,两支队伍正式合并成立了三明地区基建团。1974年12月改称为三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1984年3月,再次更名为三明市建筑工程公司。

上海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电焊金宝荣火箭青年突击队

这支精干而富有经验的建设力量,受到市场广泛认可,曾建设了三明市政府大楼等一大批三明地标建筑。在沙县、永安、大田、尤溪、福州、厦门、漳州、晋江、肖厝、银丽、同安等地都拓展有分公司或工程处,工程业务遍及福建全省大部分地市及东南、华南沿海部分省份。

王书/文 三明市档案馆/供图


往期链接: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一声号角响起,千军万马奔赴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致敬1958,首批三明建设者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明“小三线”建设峥嵘历史③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沪明情深,三明不会忘记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①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②

文明有福·三元往事 | 三元区代表性援建、迁建企业风采③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作者:王书 邓友华

编辑:赖常熹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舒祥  总监制:庄万强

三元之窗
由中共三元区委宣传部主办,关注三元之窗,掌握最新三元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