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作品与名单同时公示!“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入展、入选名单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一)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二)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三)
曲庆伟(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导师)
作为地方举办的面向全国征稿的“竹音阁杯”书法大赛,来稿比较齐整,水平也很高,真草隶篆几种书体的竞争力也比较激烈。山西王闰韬楷书《快雨斋题跋数则》,能脱颖而出,最终获奖,非常不容易。胜出的理由,有两点:
一、这件作品整体印象非常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一张素纸,依格书写。让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状态上从容不迫,舒卷自如,体现了作者自信满满。这体现了作者平时有丰富的积累,有扎实的临帖基础,故能大胆取舍。点画精到,结字开张,字势活脱。整体章法张驰有度,静中有动,活脱自然。
二、在取法上,集唐楷与北魏墓志于一炉。以《张玄墓志》为基础生发,参以智永、褚遂良的生动凝练,又轻松自如。这种灵秀的楷书,不是那种单一的取法,而是在一种风格上的基础上的多元融汇,却不显得生硬,而是自然和谐。作者创作近千字的中楷,见不到懈怠的感觉,体现了作者一定驾驶的能力和深厚的功力。
当然,获奖作品也未必尽善尽美。这种楷书风格,也是近年比较常见的面目,近于“流行”。作者如能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在古代经典楷书上深挖,与时风拉开一些距离,当“更上一层楼”。
周剑初(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很高兴受亚洲兄邀请,参加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作品展隶书组复评及终评,此次参赛作品整体水平颇高,我仅对隶书作品谈点感想。
当前的隶书创作,既喜人又堪忧。喜的是审美理念得到极大解放,取法的广泛性、探索的多元性已超越前贤,作品的趣味性、观赏性得到极大提升。然过度地追求趣味,又造成了对笔法的漠视,过度的形式拼接弱化了作品的格调和内涵。
当今书坛,习隶者众多,为什么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呢?首先是对隶书的经典挖掘不够,不深入传统,浅尝辄止,盲目跟风,很难获得古人精华,未能进入隶书的高深境界;其次是对隶书的用笔理解不深。碑的笔法与帖的笔法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挪用帖法写碑,只注重两端形态,中间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我们学习创作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的“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笔画的剥蚀;再者就是习隶者在结字和章法布局上,要么过度统一安排,大小一个样,毫无变化,要么过度夸张变形,矫揉造作,也是造成隶书不具高格的原因之一。
山东作者仝瑞根参展作品苏轼题跋隶书条幅,却让我眼前一亮。一是取法兼揉并蓄,广泛涉猎各种风格的汉碑,再从竹木简牍、铜器铭刻和其他书体中汲取营养,博瞻约取,有自己独特的书写语言。二是笔调轻松,墨色自然,有很好的书写性。三是作品体量大,整体构成主次分明,用纸用色古雅讲究,能让人驻足品味。
由此,给我们带来启示,隶书要向何处走?我认为要做到“字古式新”,兼揉并蓄,守正创新。书法本体要向古人靠近,而在形式上要与时代接轨。首先要在汉代经典铭石隶书中择其一二,先由形入,步入正途,再求笔力和骨势;二要博涉约取,通过对篆、楷、行、草的研习,既找到自己的书写语言,又增添隶书的灵动、趣味和书写性,达到巧拙互生,真正实现以自然的书写体现正大气象;三要重视形式构成,做到“合理的与众不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最后,就是要增加学养,一个书家能否走得长远,是靠学养和做人支撑的。惟有如此,隶书创作才会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杨文浏(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合肥市书协副主席)
此次有幸得亚洲老师之邀参加竹音阁奖终评评选,整个流程下来,首先觉得其评审环节设置较为科学。一种书体的复评、淘汰、终评、评奖充分尊重主评委意见,基本不以票决定、不以讨论定,避免了常规评审的人情化、审美平均化,很好地确保优秀作品和个性化作品脱颖而出。 我负责行书的评选,复评时就觉得广东黄寅想这件行草册页很打眼,整体技法到位而气脉畅达,古朴雅致而灵动活脱,且取法面宽,既有魏晋之韵,又具章草之古,可读可品处耐人寻味,拔得头筹自在情理之中。
王 玺(上海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上海市书协理事)
感谢主办方信任,本人有幸担任“第三届竹音阁奖”草书组评委,通过本次评选,我深感担任评委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的过程。
纵观本次投稿作品,整体呈现较高的艺术水准,优中选优对于评委而言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秉承中国书协倡导的“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兼并包容”的方针,以作品取法古代经典的深度、广度、创作的难度以及风格的独立性为衡量标准,对本组草书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判,最终在众多作品中评选出云南赵月秋的手卷为本届“竹音阁奖”草书作品。该手卷取法丰富,融二王、怀素、黄山谷、王觉斯于一炉,风格古雅,气质娴静。在如此宏伟的篇幅之中,局部生动,前后呼应,起承转合,一任自然,气象通达,浑然一体,使观者置身其中仿佛处处皆胜景,因此本件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奖佳作。当然,其中部分草法由于性情所致,稍欠规范,是其美中不足之处,略显遗憾。
刘永清(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有幸参与“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评审工作,主办方设立了评委、监委、并邀请了媒体观察,严格评审制度。主办方竹音阁主王亚洲先生主动回避评审全过程。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此次作品整体质量水平很高,因为征稿对象是青年,湧现出一大批年轻作者,零零后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我主评的是篆刻作品,投稿作品中以魏晋印风、古玺印、工稳印、黄牧甫等风格为主,整体水平很高。但存在几个问题:一、风格扎堆,除了上述印风,没有发现有探索性,有个人想法、追求的作品;二是风格趋同,面貌相近。比如最近展览投稿中大量出现的魏晋官印、将军印风格,几乎千人一面;三是在技法之上有精神内涵的作品少,所谓字如其人、印如其人,书法篆刻作品应该是作者情绪的体现,作品应该是鲜活具有生命力,并有感染力的。
我提名福建林飞煌的这件印屏,整体是以先秦古玺风格为主基调:章法开合有度,气息古穆雄浑;篆法造型生动有趣,变化多端而不乖僻;刀法精炼娴熟,游刃有余,既有冲刀的清脆爽利,又有砖瓦陶器的斑驳厚重。另有搭配了两三方的秦印和魏晋将军章,融合古玺章法的疏密跌宕,以丰富的刀法线条,统一了整体的风格气息。边款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大篆、秦汉金文、楷书等书体的搭配组合,展示了综合的素养。印屏的设计上直接两列贴边排列,中间大胆留白,与古玺的分朱布白思想同出一辙。
伍长巍(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导师、贵州省书协理事)
整体上看,篆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多数写唐宋铁线篆的作者多属于高校在校生,多是小字,篇幅大,字数多,作品多在乎形式,忽略书写本身,难出意境;二是取法秦汉篆书者多属于活跃在国展中的作者,由于新出土材料的发现,开拓了篆书创作的新视野,能创作出有传承又出新的作品;三是取法金文者多属于紧随时风的作者,好的金文作品为数不多,大多都流于表面化,缺乏内涵,用笔虽熟练但结字多不够自然,还需深挖传统,进一步表现书写性和金石气。
媒体观察
楷书组
主评:曲庆伟(中)
助评:王建军、覃宇达
监委:赵 阳
隶书组
主评:周剑初(中)
助评:马端兵、但守军
监委:游 龙
行书组
主评:杨文浏(中)
助评:雷 骅、王 涛
监委:李 磊
篆刻组
主评:刘永清(中)
助评:鲁慧群、侯庚元
监委:程结梅
草书组
主评:王 玺(中)
助评:岳世清、高 龙
监委:何 宇
篆书组
主评:伍长巍(中)
助评:蒋兴华、李仁超
监委:李 健
评审期间竹音阁主王亚洲独自坐在角落,略显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