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照片,又有点评——这个展览评审做到了!

文化   2024-11-01 11:24   河南  

相关链接:

作品与名单同时公示!“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入展、入选名单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一)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二)

评审新招 | “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公告进入复评作品图片(三)


曲庆伟(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导师)

      作为地方举办的面向全国征稿的“竹音阁杯”书法大赛,来稿比较齐整,水平也很高,真草隶篆几种书体的竞争力也比较激烈。山西王闰韬楷书《快雨斋题跋数则》,能脱颖而出,最终获奖,非常不容易。胜出的理由,有两点:

       一、这件作品整体印象非常朴素,没有过多的修饰,一张素纸,依格书写。让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状态上从容不迫,舒卷自如,体现了作者自信满满。这体现了作者平时有丰富的积累,有扎实的临帖基础,故能大胆取舍。点画精到,结字开张,字势活脱。整体章法张驰有度,静中有动,活脱自然。
       二、在取法上,集唐楷与北魏墓志于一炉。以《张玄墓志》为基础生发,参以智永、褚遂良的生动凝练,又轻松自如。这种灵秀的楷书,不是那种单一的取法,而是在一种风格上的基础上的多元融汇,却不显得生硬,而是自然和谐。作者创作近千字的中楷,见不到懈怠的感觉,体现了作者一定驾驶的能力和深厚的功力。
       当然,获奖作品也未必尽善尽美。这种楷书风格,也是近年比较常见的面目,近于“流行”。作者如能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在古代经典楷书上深挖,与时风拉开一些距离,当“更上一层楼”。

周剑初(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

      很高兴受亚洲兄邀请,参加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作品展隶书组复评及终评,此次参赛作品整体水平颇高,我仅对隶书作品谈点感想。
       当前的隶书创作,既喜人又堪忧。喜的是审美理念得到极大解放,取法的广泛性、探索的多元性已超越前贤,作品的趣味性、观赏性得到极大提升。然过度地追求趣味,又造成了对笔法的漠视,过度的形式拼接弱化了作品的格调和内涵。
       当今书坛,习隶者众多,为什么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呢?首先是对隶书的经典挖掘不够,不深入传统,浅尝辄止,盲目跟风,很难获得古人精华,未能进入隶书的高深境界;其次是对隶书的用笔理解不深。碑的笔法与帖的笔法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挪用帖法写碑,只注重两端形态,中间一滑而过,致使隶书走向鄙俗一路。我们学习创作要注意用笔节奏,中段行笔不可过速,而且笔要鳞勒,逆锋涩进,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摩擦,使笔画沉实杀纸,形成高古浑厚之气,这才是所谓的“金石气”,而不是用笔模拟笔画的剥蚀;再者就是习隶者在结字和章法布局上,要么过度统一安排,大小一个样,毫无变化,要么过度夸张变形,矫揉造作,也是造成隶书不具高格的原因之一。
       山东作者仝瑞根参展作品苏轼题跋隶书条幅,却让我眼前一亮。一是取法兼揉并蓄,广泛涉猎各种风格的汉碑,再从竹木简牍、铜器铭刻和其他书体中汲取营养,博瞻约取,有自己独特的书写语言。二是笔调轻松,墨色自然,有很好的书写性。三是作品体量大,整体构成主次分明,用纸用色古雅讲究,能让人驻足品味。
       由此,给我们带来启示,隶书要向何处走?我认为要做到“字古式新”,兼揉并蓄,守正创新。书法本体要向古人靠近,而在形式上要与时代接轨。首先要在汉代经典铭石隶书中择其一二,先由形入,步入正途,再求笔力和骨势;二要博涉约取,通过对篆、楷、行、草的研习,既找到自己的书写语言,又增添隶书的灵动、趣味和书写性,达到巧拙互生,真正实现以自然的书写体现正大气象;三要重视形式构成,做到“合理的与众不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最后,就是要增加学养,一个书家能否走得长远,是靠学养和做人支撑的。惟有如此,隶书创作才会走向一条康庄大道。

杨文浏(安徽省书协篆书委员会秘书长、合肥市书协副主席)

       此次有幸得亚洲老师之邀参加竹音阁奖终评评选,整个流程下来,首先觉得其评审环节设置较为科学。一种书体的复评、淘汰、终评、评奖充分尊重主评委意见,基本不以票决定、不以讨论定,避免了常规评审的人情化、审美平均化,很好地确保优秀作品和个性化作品脱颖而出。       我负责行书的评选,复评时就觉得广东黄寅想这件行草册页很打眼,整体技法到位而气脉畅达,古朴雅致而灵动活脱,且取法面宽,既有魏晋之韵,又具章草之古,可读可品处耐人寻味,拔得头筹自在情理之中。


王    玺(上海市青年书协副主席、上海市书协理事)

      感谢主办方信任,本人有幸担任“第三届竹音阁奖”草书组评委,通过本次评选,我深感担任评委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的过程。

       纵观本次投稿作品,整体呈现较高的艺术水准,优中选优对于评委而言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秉承中国书协倡导的“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兼并包容”的方针,以作品取法古代经典的深度、广度、创作的难度以及风格的独立性为衡量标准,对本组草书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判,最终在众多作品中评选出云南赵月秋的手卷为本届“竹音阁奖”草书作品。该手卷取法丰富,融二王、怀素、黄山谷、王觉斯于一炉,风格古雅,气质娴静。在如此宏伟的篇幅之中,局部生动,前后呼应,起承转合,一任自然,气象通达,浑然一体,使观者置身其中仿佛处处皆胜景,因此本件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获奖佳作。当然,其中部分草法由于性情所致,稍欠规范,是其美中不足之处,略显遗憾。


刘永清(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

      有幸参与“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评审工作,主办方设立了评委、监委、并邀请了媒体观察,严格评审制度。主办方竹音阁主王亚洲先生主动回避评审全过程。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此次作品整体质量水平很高,因为征稿对象是青年,湧现出一大批年轻作者,零零后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我主评的是篆刻作品,投稿作品中以魏晋印风、古玺印、工稳印、黄牧甫等风格为主,整体水平很高。但存在几个问题:一、风格扎堆,除了上述印风,没有发现有探索性,有个人想法、追求的作品;二是风格趋同,面貌相近。比如最近展览投稿中大量出现的魏晋官印、将军印风格,几乎千人一面;三是在技法之上有精神内涵的作品少,所谓字如其人、印如其人,书法篆刻作品应该是作者情绪的体现,作品应该是鲜活具有生命力,并有感染力的。
       我提名福建林飞煌的这件印屏,整体是以先秦古玺风格为主基调:章法开合有度,气息古穆雄浑;篆法造型生动有趣,变化多端而不乖僻;刀法精炼娴熟,游刃有余,既有冲刀的清脆爽利,又有砖瓦陶器的斑驳厚重。另有搭配了两三方的秦印和魏晋将军章,融合古玺章法的疏密跌宕,以丰富的刀法线条,统一了整体的风格气息。边款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大篆、秦汉金文、楷书等书体的搭配组合,展示了综合的素养。印屏的设计上直接两列贴边排列,中间大胆留白,与古玺的分朱布白思想同出一辙。

伍长巍(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导师、贵州省书协理事)

       整体上看,篆书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多数写唐宋铁线篆的作者多属于高校在校生,多是小字,篇幅大,字数多,作品多在乎形式,忽略书写本身,难出意境;二是取法秦汉篆书者多属于活跃在国展中的作者,由于新出土材料的发现,开拓了篆书创作的新视野,能创作出有传承又出新的作品;三是取法金文者多属于紧随时风的作者,好的金文作品为数不多,大多都流于表面化,缺乏内涵,用笔虽熟练但结字多不够自然,还需深挖传统,进一步表现书写性和金石气。


 媒体观察 


“竹音阁奖”印象
■印兆麒

“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是中国书协原理事、隶书委员会委员王亚洲发起,并以自己斋号命名的品牌展览,如今已举办三届,逐渐成为书坛具有鲜明特点和良好口碑的赛事。作为连续三届的媒体观察员,笔者有幸见证这个展览的发展,略谈几点看法:

一、书法新人的伯乐。在第一届评审揭晓后,召开了“默默有闻”评说会,邀请每位获奖作者叙述自己的学书经历和对书法艺术实践的感悟。其中有一位获奖作者令我印象深刻——来自河南的陈记刚。他之前并未在全国的展赛中有什么成绩,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自己很努力,却一直默默无闻。此次和众多全国高手同台PK,并获得“竹音阁奖”,无疑令他备受鼓舞。在接下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手卷展和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上连中两元,一举加入中国书协。还有一位是来自广东的王晓荣,此次获奖后他在全国的展赛中也是勇猛精进,收获颇丰。事实证明,有些青年作者不是写得不行,而是缺少一个伯乐。从这个角度而言,“竹音阁奖”就是一些书法新人的伯乐。从评审的角度而言,也说明了“竹音阁奖”的评审只认作品不认人。

二、“老运动员”的加油站。由于第一届品牌的成功树立,第二届吸引了不少老运动员投稿。所谓的“老”,并不是说他们的年龄大(征稿要求45周岁以下),而是指这些投稿作者是久经展览洗礼、成果丰硕的青年生力军,比如本届“竹音阁奖”得主之一的甘肃作者杨东亮就是其中代表。当下全国书法展赛相对较少,像竹音阁这样的展览可以保障这些老运动员在书法马拉松的长途中加油、充电,以展促练,保持状态,不断精进。笔者注意到,类似这样的老作者在本届获奖、入展名单中不在少数。

三、公开透明的评审。一个展赛的成功与否,投稿是前提条件,评审是根本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怎样做到公开透明?这绝对不是说说而已,当下呼声最高的是公示获奖、入展名单的同时也要公示作品,接受监督。在第三届“竹音阁奖”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的评审中不仅完全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在复评、终评之前就把进入复评的作品全部公示出来,并曝光了大量的评审纪实图片,可谓开全国书法评审之先河。

此外,评审工作严谨细致,无论初评、复评均有落选作品复查环节,以避免遗珠之憾。特别是进入终评阶段,因作品质量均较突出,并不容易取舍,评委把其中或取法类似、或书风相近、或形制相同的作品分类反复比较,优中取优,体现了精品意识和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在评审期间助评人员纪律严明,不得和评委交流作品的优劣及孰上孰下。

四、作品赏评。以第三届为例,整体而言,投稿作品基本反映了当下青年作者的创作状态。具体表现为笔墨技巧精熟、取法丰富、创作意识强、作品形式精致等。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投稿作品在整体美学范畴上偏流畅、华丽、唯美取向,而具有生拙、野逸、厚重之美的投稿作品相对较少;在投稿作品中,小字作品数量远多于大字作品,特别是楷行二体尤为明显;有些作品受时人影响较大,入古出新仍然是摆在当下青年作者面前艰巨的课题。



复评现场

楷书组

主评:曲庆伟(中)

助评:王建军、覃宇达

监委:赵 阳


隶书组

主评:周剑初(中)

助评:马端兵、但守军

监委:游 龙


行书组

主评:杨文浏(中)

助评:雷 骅、王 涛

监委:李 磊


篆刻组

主评:刘永清(中)

助评:鲁慧群、侯庚元

监委:程结梅


草书组

主评:王 玺(中)

助评:岳世清、高 龙

监委:何 宇


篆书组

主评:伍长巍(中)

助评:蒋兴华、李仁超

监委:李 健


现场统筹:刘万梦(右)胡观志(左)



终评现场









评审期间竹音阁主王亚洲独自坐在角落,略显寂寞




竹音阁奖作品
(5件,排名不分先后)


赵月秋(云南,手卷局部)

林飞煌(福建)

王闰韬(山西)

仝瑞根(山东)

黄寅想(广东,册页局部)




优秀奖作品
(10件,排名不分先后)


陈 书(四川)

杨伟业(云南)

赵端旭(河南)

杨东亮(甘肃)

仇君模(广东,局部)

王 磊(安徽)

郭欢乐(陕西)

刘浩辰(山东)

林舒畅(广东)

高 歌(福建,手卷局部)



入展作品
(50件,排名不分先后)


闫玉龙(甘肃)

郑敦圆(山东)

王祥宇(北京)

陆宇慧(安徽)

陈 多(河北)

肖业书(安徽)

陆翔宇(江苏)

赵 焱(吉林)

刘 (江西)

陈 欣(青海,局部)

陈文君(内蒙古,局部)

代小波(江西,局部)

孙幼旭(浙江,局部)

李志鹏(广东,局部)

孙帅亮(江西)

王勃然(江苏)

岑宛真(广西)

黄斯布(广东)

张泽南(吉林)

刘丹丹(安徽)

黄思贤(广东)

王凯旋(河北)

李 婷(安徽)

田佳雨(天津)

谭昕林(山西)

闵泰伟(安徽)

李敏芳(上海)

欧阳蓝伟(福建)

吴洪祥(广东)

倪仕旭(云南)

张云飞(贵州)

田一波(陕西)

褚子棪(山东)

朱国涛(山东)

徐钒栗(河北)

樊腾腾(河北)

冯丛丛(陕西)

杨 闯(河南)

李柯霖(江苏)

袁思龙(江苏)

罗愉城(广东)

王 玲(山东)

庞晓东(浙江)

黄 莉(福建)

赖文彬(广东)

李元光(贵州)

丁一鸣(河北)

殷歆冉(山西)

施溢滢(福建)

庞 宇(辽宁)



入选作品
(20件,排名不分先后)

王书喜(山东,局部)

李连定(贵州)

刘 崴(山东)

盛煜翔(黑龙江)

庞科成(广东,局部)

竺 贺(河北)

杨红靖(江苏)

徐涛涛(江西)

何伟杰(广东)

陈星辰(山东)

廖红兵(广西)

张德华(广东)

王旭阳(山东)

姜天琦(吉林)

支康男(河南)

揭洛英(广东)

吴 生(广东)

张栋材(甘肃)

钱德年(陕西)

宋平红(安徽)

来源 ▏书法报编辑部


书法秘笈
努力做最专业、权威、贴心的书法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