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开拓看东职|今天我们推介这两个学院……

教育   2024-11-08 06:00   山东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产业学院模式创新与实践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与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国瓷新材料产业学院,优化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中厂、厂中校”双融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产学研创服一体化平台,实现政行企校多元协作,集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01

基于成效导向,

创新优化新材料产业学院体制机制



东营职业学院联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省化工专指委和全国最大功能陶瓷材料创新企业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国瓷新材料产业学院,优化形成四方协同、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新材料产业学院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建立联席会及增设多委员会,畅通沟通并强化管理监督;同时,建立绩效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产教融合项目高效运行。整合政行企校“四方”资源,在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师资互聘、共建产学研创服平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聚力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四链融合”。

02

基于质量导向,构建

产业与专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学校与化工行业紧密合作,针对区域化工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对接职业岗位,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共研高端化工模块化课程体系及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三段培养”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助力其向企业准员工过渡。围绕产业链,重构“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融入新技术、标准等,提升人才培养灵活性。建立数智化多元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估课程体系,确保与岗位标准对接,并及时诊断教学中存在问题并进行调整优化。同时,跟踪学生学习变化,制定激励政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满足化工产业升级需求。

 
03

基于效益驱动导向,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学校面向区域化工行业重点产业,建设“校中厂”,集成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化工安全、虚拟仿真、综合技能、拓展技能实训等6个功能模块。以“校中厂”为基础,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900多万元,建成新型功能材料“中试车间”和分析检测线。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按照企业标准,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国瓷职工42人;企业本科生研究生职工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回炉”学习480余人;承办职工技术比武20余次;“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762名;“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762名;学生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累计140余项;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33人;25%毕业生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就业,有力支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04
基于成果导向,
搭建产学研创服一体化平台


学校跟踪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化学检验检测岗位技术发展动态,校企共组研发团队,紧跟技术前沿,共同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科研攻关,承担纵向、横向课题研究8项;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项目评审等44次。依托“校中厂”中试车间,校企合作研发具有除尘功能的空气质量检测器、便携式总烃分析仪等设备,开发具有乳光效果的玻璃陶瓷等新材料,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项。合作获批山东省新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共3个技术平台,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05
基于共生共长成果导向,
建设数字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推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创新型教学团队数字化转型。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学校专项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参与企业技能与科研,企业骨干加入教学团队,参与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校企搭建线上学习空间,构建数字化育人场域,让学生在虚拟和现实空间中进行自主化与个性化学习。深化科创融汇,促进教学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共享,实现学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团队中企业导师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将企业生产中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奋力耕耘正当时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牢记总书记嘱托,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盐碱地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组建盐碱地现代农业专业群科研教学创新团队,2022年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典型经验与做法先后被央视、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01

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牵头建设黄三角农高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学院各专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加入全国园林绿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省园林绿化行业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成为全国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中国食品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盐碱地国创中兴、初心农业、中科院地理所、道合药业等单位进行现代学徒制、科研助理、学生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协同育人,工商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建设。


02

奋力前行,笃志教学改革



学院始终坚持强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技能比赛、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获得山东省课程思政研课总会一等奖、“同心防溺水”安全教育优质课省级三等奖三项等荣誉。

学院以培养扎根盐碱地“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构“四模块、四课堂、四分制”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发展诉求实施分类进阶培养,因岗施教,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改革成效显著,“盐碱新禾”“本草留香”等学生先锋队,荣获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省级以上奖项10余项。


03

攻坚克难,赋能农业发展



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2个,“护芯·植绿·振兴”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获评东营职业学院2024年度优秀教师团队。种植筛选耐盐碱牧草资源2000余份,推广种植累计10000余亩;承担国际间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863、农业部948,参与国家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等重大专项95项。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授权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6篇。

04

拼搏奋进,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区域盐碱地特色乡村振兴需求,开展定点帮扶、技术培训等活动,将新技术、新成果、新动能送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提供“才智”支撑,打通了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依托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团队积极投身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了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培训新型农民达30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与初心农业、科辰硕丰等企业合作科技攻关,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种植甜高粱、燕麦草等11种耐盐碱牧草,筛选种质资源2000份以上,向周边农户推广种植耐盐碱牧草5000亩以上。


新闻宣传,大家一起来!

新闻宣传建议意见和新闻线索征集:

电子邮箱:271985003@qq.com

精彩荐读

我校上榜!平台有3200多万粉丝

打卡东职!央视热播剧《迎风的青春》取景地

今天,深情告白!我的祖国!

               供      稿 |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执行主编 | 吴丽曼      

   选题策划 | 李相晋     

       主      审 | 周瑞良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点赞+在看


东营职业学院
看学校有形象 看教师有尊严 看学生有前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