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成立的渝州大学校园(井口校区)一角
人生岁月中,总有一些不易忘怀的往事,尤其是那些困难大、压力大、责任大,并关系着群体利益的大事,常常会从记忆中跳出,让人魂牵梦萦。
我曾供职渝州大学,它所经历的升格与合并,就这样牵扯我记忆的一段难忘过往。
▲2002年,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建成重庆工商大学新校门。
1
渝州大学迎“大考”
我受命于困难之时
1978年,渝州大学筹建之初,我由“市科技人员归队学习班”再分配到这所学校,怀着对渝大深厚的感情,受命在困难之时、创建之初,我倍感兴奋,也压力巨大,决心努力工作,报效渝大!
1995年3月,原国家教委正式通知将渝州大学列为首批迎接合格教学评价的高校。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未能通过教学评价的院校将停止招生。同年11月28日,学校领导班子换届,市委任命我担任渝州大学校长。
当时,在“迎评”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在井口和江北“两点办学”。在当年投入不大的情况下,“两点办学”分散了办学的财力和物力,也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当时又因修路造成严重堵车,使教职工上班和回家两头都见黑;井口校区更逐步暴露出交通难、看病难、教职工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因此大家强烈希望“两点合一”。1992年,市计委曾决定寻找新校址,解决渝大“两点合一”,对现有校址则不再上基建项目。
面对存在的困难,上任后我决心在几个方面争取突破:首先,将迎接评价列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事关学校生存荣辱的教学评价凝聚人心,通过以评促建使学校获得发展;其次,在全校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提高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后勤及其他工作要为教学服务;另外,突出抓好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各项教学文件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有幸的是,与我搭班子的党委程书记工作能力强,在干部群众中有威望。而我熟悉教学、科研,因此我们能很好地配合和互补,市教委的几位处长还笑称我们是最佳搭档。
很快,我们就“迎评”工作思路议定了几条要求:学校当务之急是抓好两项重点工作,迎评促建,通过评价。解决“两点办学”难题,尽快解决新校址;成立新的校“迎评促建”委员会,由我任主任,副校长兼任的理工(井口)和文财(江北)学院院长任副主任,各系、处主要负责人任委员。同时,成立校评建办公室;在教职工中引导少去议论“两点办学”问题,由专门小组去负责解决。多做建设性工作,尽快打开新局面。
2
江北大龙山选为新校址
“两点办学”困局有望解决
三个月后,学校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市里的一位副市长在一次见到学校程书记时,欣喜地对学校换届后的开局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迎评”工作从动员开始,学校召开多层次动员会,首先讲清评价的意义以及重在“建”和“改”的目的;讲清学校通过评价和每位教师及职工的利害关系;其次,由校评建办将评价的36项指标逐项分解到各系、处,再落实责任到每一个人,要求人人为评价做贡献;第三,由我亲自抓实验教学设备和图书馆的建设。从市里申请获资840万元、自筹资金110万元,用于扩充和新建一批实验室,购置图书,建设大屏幕CAI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第四,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开课的教学文件要求做到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教案、实验指导书和课外作业或习题集“五合一”。实行领导听课制度,加强学风和文明寝室建设。
1996年上半年,解决“两点办学”的困局取得了进展。市里决定,以江北大龙山为渝大新校址,并请市计委尽快研究立项。6月中旬,市计委主任来到江北校部,商谈新校址建设事项,学校详细汇报了“迎评促建”以及请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大龙山新校区详细规划等情况。很快,市计委即批准了渝州大学大龙山新校区详细规划的预立项通知。
1997年初,校内专家组按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系、处进行了校内预评。随后,学校将校内预评结果,以整改意见发各系、处要求限时整改。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设,到1997年年中,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图书、教学文件、师资、教风及学风、校舍面积等,均已达到或接近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3
“大战十月”负重自强
全校师生拧成了一股绳
▲“大战十月”,作者(左)在教室检查测试情况。
1997年4月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九所高校由四川省划属重庆市管理,市里的高教经费压力骤然增加,原定拨给渝大的大龙山新校址建设经费也出现了困难。此时,如何实现“两点合一”,又在困扰着我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初,市里决定调程书记去直辖后的重庆市委党校任常务副校长,虽是工作需要,但此时调走学校主要领导,仍在教职工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9月下旬,学校请四川轻化工学院、成都气象学院、天津商学院的5名专家组成校外专家组,来校进行预评。专家们在三天的预评后提出两条意见:一是“两点办学”影响教师稳定,给办学带来许多弊端,希望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对迎评的临战气氛还不够,还需再动员。为此,一些干部和教职工了解到专家意见后,对学校能否通过评价显得信心不足,一时议论纷纷,原来的紧张工作气氛变得松散和迟缓了。
教职工表现出的松劲情绪令人心焦,于是我找到临时主持党委工作的龙副书记说:“评价在即,不能分心,不能松劲!要用一个口号、一个行动,将全校教职工凝聚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到迎接评价上来。这个口号就是‘团结一心、负重自强,大战十月,通过评价’。”龙副书记完全同意我的意见。
9月底,学校召开全校“大战十月”动员大会,我在会上作动员报告,要求全校师生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紧时间整改!要求全校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坚守岗位,带领广大师生大干、苦干十月,全力以赴、通过国家教委评价。
接着,理工学院、文财学院和各系、处分别召开教职工、干部、学生、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大会,动员师生“大战十月”,人人为评价作贡献!
▲学校全力迎接“大战十月”
“大战十月”很快把全校教职员工凝聚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气氛热烈而紧张。师生团结一心,许多教师和职工加班整改,他们提出:“不能因为我而影响学校通过评价!”评建办的干部更是通宵加班,完成评建材料260余盒(档案盒)、编发评建快讯三十多期。许多系、处为完成评价材料、试讲和其他评建任务,中午送饭到工作岗位,晚上加班到深夜;总务处职工则努力提高伙食质量,做好全校的清洁和绿化;学校家属也被动员起来,大家全力支持评建第一线;全体校领导更是以身作则坚守岗位,日夜检查,督促指挥。
“大战十月”真正把渝大人的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了,为爱护学校的荣誉团结如一人,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至善至美。时至今日,回忆起来仍然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令人激动!
4
第一次“考试”好事多磨
新校园建设亟须加快进度
1997年11月9日至15日,以武汉大学副校长刘花元教授为首的国家教委专家组11人,到渝州大学进行教学评价。
9日上午,我代表学校向专家组作了渝州大学评建工作汇报。汇报分为四部分:学校概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努力办出自身特色;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自评结果与改进措施。当天下午,专家组前往江北大龙山,考察市计委预立项的新校区规划情况。专家组听完汇报和考察后,接下来即采用“一听二看三查四议”的方式,对渝州大学进行全方位地考察、测试和评价。
15日,是专家组来渝大评价的最后一天。刘花元教授代表专家组,在渝州大学全校中干、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大会上正式宣布了评价报告。在这份评价报告中,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渝州大学“迎评促建”取得的成绩,刘教授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抓住教学评价的机遇,广泛发动群众,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艰苦努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经文理管结合、多科性地方综合大学的格局。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上达到了本科培养目标的要求。”评价报告还特别强调:“‘两点’办学是制约渝州大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急需尽早解决。”
最后,刘花元教授深情地说:“希望渝州大学越办越好,上层次、上水平。我们期盼一所崭新的直辖市属综合大学——渝州大学屹立在重庆市,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学校领导和专家组全体专家合影
去机场送走专家后,我从专家联络员处得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投票,学校通过评价的可能性较大。这令我们十分欣喜。不过好事多磨,不久从相关渠道传来信息,尽管渝州大学的前期工作卓有成效,国家教委方面还是认为:渝大校园硬件设施还不够,迎检考核可能要缓过。
听到这一消息,我急忙带上校办主任飞往北京,找到国家教委高教司刘处长,再次汇报了渝大的大龙山预立项通知和新学校的规划方案,并保证通过评价后会加快新校区建设。刘处长告诉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缓过有利于你们解决‘两点合一’的问题。”
1998年3月下旬,国家教委正式下达关于评价结果的通知,包括渝州大学等四所新建高校,需继续进行教学评价工作。此时,我的心情反而平静了,我明白校园的硬件设施十分重要,这是给专家组的第一印象,也是对学校全局的宏观展示。评价文件中虽强调教学软件的重要性,但绝不是只要教学软件过关就可以了。目前最大的难题是,江北大龙山建设‘两点合一’新校园的进度,已经不能再拖延了!
我决心利用复评的机遇,请市政府加大投入,在江北校址上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两点合一”。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学校其他领导的支持。
5
搬迁井口校区扩建董家溪
渝大“两点合一”步伐加快
在现有校址上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思路明确后,渝大的几位校领导就加紧了跑市政府和市计委的步伐。
苍天不负有心人,校领导的不辞辛劳终于迎来了好的结果。一天,市计委主管文教的副主任告诉我们:“渝大办学很辛苦,我们都知道,你们几届班子都在为学校建设奔跑,现在你们决定在江北董家溪搞建设,我赞成!项目分批上,先上最急需、最重要的,要有可行性报告。”
回到学校,我立即让基建处拟出最急需上马的项目上报市计委。很快,市计委下文批准渝大的教授宿舍楼、学生三舍、实验大楼和集学生食堂、招待所、多功能厅为一体的综合楼等四个项目立项,建设经费也随即陆续到位。
7月上旬,我前往国家教委,汇报学校的整改情况。高教司钟秉麟司长听取汇报后说:“迎接复评,学校校园面貌应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趁这次出差,我还去参观了秦皇岛的燕山大学。燕山大学原是齐齐哈尔重型机械学院,是一所部属重点大学,为了谋求学校更大发展,他们决定搬到秦皇岛办学,但经费不够,他们决定贷款建校。我去该校时,看见学校已建成很大规模了。受这一启发,出差回来后,我决定利用扩招经费还贷向银行贷款,同时向附近生产队征地建运动场以及新的篮球场、排球场,争取短时间内让校园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10月初,在校长办公扩大会上,我谈了征地修运动场的想法,并提出“不等不靠,全校一盘棋,重点建设江北,井口逐步向校部靠的‘两点合一’方针”请大家讨论。那天的会议开得十分热烈,校领导以及参会人员一致同意,在江北董家溪实现“两点合一”的方针。会后,学校基建处征地办即与生产队谈妥了先租地建运动场、以后再征地的具体办法,同时向市计委申报修建运动场的项目。
市计委在11月便下文,批准学校运动场立项,并同意征地40亩修建400米标准运动场一座、室内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四个,总投入1650万元(其中校内自筹308万元),这也是渝州大学当年最大的一个基建项目。与此同时,学校又争取到市教委的筒子楼改造工程,修建了近4000平方米的青年教师宿舍。
1999年2月的新学期开学前,渝大的教授楼和青年教师宿舍楼顺利落成,于是学校将体育系、数学系和三峡经济系搬到江北校部行课,正式开始了“两点合一”的进程。
年底时,学校又以迎接复评为理由,多次向市财政申请专项拨款和“年终剩余拨款”,同时通过向银行贷款以及扩招后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陆续改建了行政办公楼,新修了校门、道路、大草坪,以及两个片区的花园等。此后,又增加投资,购置了实验设备、计算机和图书,新建了若干新实验室、大屏幕投影教室和重庆市第一个中国期刊网镜像站。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迎评工作的同时,1998年底经重庆工商联合会介绍,匈牙利派斯集团要求与渝大联合办学,培养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我考虑到这有利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升,经学校办公会研究并报市教委批准,同意实行联合办学,创建了重庆市第一所中外合资办学的渝州大学派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
1998年,在紧张、繁忙、波折和富有成果中度过,这是四年迎评中最重要、取得实效最多的一年。
6
四年艰辛成果丰硕
强强联合渝大迎来“蝶变”
1999年3月3日,接市委组织部、市高工委通知,我赴组织部开会,到会方知是市委组织部、高工委对各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的会议。我再任渝大校长,周希贤由重医调来渝大任党委书记。
3月5日,市教委领导来校宣布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我在讲话中表示,要进一步搞好教学软件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组织好第二次“大战十月”,一举通过复评,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当年10月,渝大研发的“透平油专用滤油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更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市教委领导在复评前专程到渝大进行检查,看到焕然一新的校园,认为渝大的校园环境和师生的精神面貌以及学校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鼓励师生员工要“校兴我荣,校衰我耻”,抓紧最后冲刺的十月,努力做好迎接复评的各项工作。
▲复评专家组参观校园
1999年11月9日,以安徽大学副校长易佑民为组长的国家教委专家组一行五人到达渝州大学,进行复评实地考察。易校长是首次评价专家组的副组长,这次他进入江北董家溪校区,看到已经完工的运动场、综合楼,新修的教授宿舍、学生宿舍,新修的大校门、绿草地和花园,以及已开始动工的实验大楼,他开心地说:“和两年前相比,校园变化真大!”易校长的这番话,让我们听了很高兴也很欣慰。
考察结束后,专家组举行“渝州大学评建工作汇报会”,我主持会议,常务副校长向专家组作了学校评建工作汇报。专家组经过四天认真、仔细考察,最终形成了复评意见,充分肯定了渝大复评整改的成绩。复评评价说:“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校园建设明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效明显;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1999年12月,渝州大学正式获得由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价合格学校”的奖牌。
▲1999年底,学校“大考”合格。作者(右)与周书记和奖牌合影。
通过“大考”后,渝大办学规模从评价前1995年的4000人增加到6400人,本科专业从16个增加到25个;教学设备总值达到评价前的三倍,图书达到55万册;市政府在迎评几年对学校基建项目的投资,相当于迎评前16年投资的总和。
2000年初,渝大江北校区召开合并工作会议,市领导在会上说:“重庆高校的合并,市里主要抓两项,一是重大、建大和建专的合并,现在已经完成;二是要抓渝大和重庆商学院的合并,你们是强强联合,合并后市里要将你们建成市里的一流大学!你们关心的井口校区教工搬迁,实现‘两点合一’的要求也会得到解决!”会后,成立了以市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两校合并领导小组,两校的书记和校长任副组长。
2002年4月,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两校正式实现了合并。关于校名,重庆商学院提议叫“重庆经贸大学”,我和周书记认为渝州大学除有经济文科专业外,工科专业也较多,重庆经贸大学的名字覆盖不了工科类专业,于是便提议叫“重庆工商大学”。这一提议,得到市委和市政府的认可。
2006年,按照“井口校区整体搬迁”修建的教职工住宅——重庆工商大学学府苑落成,井口校区大部分教职工迁入新居,渝大的“两点合一”终于实现,至此我放下了一件大心事。
□戴宏民(作者系原渝州大学校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
版面欣赏
来源:新重庆-重庆晨报
编辑:陈宇
责编:张浩
审核:胡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