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山水|英国 · 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文化   2024-09-25 23:50   江苏  


英国 ·  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Belfast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首府,现有人口30多万,是北爱尔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贝尔法斯特地处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河口和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1888年开始建港,是英国北爱尔兰地区的最大海港。

特种兵小分队在贝尔法斯特City Walk,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这座我们很早就知道、但却是第一次来旅行的城市,因为号称“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就是在这座工业基础厚实、造船业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建造、下水并开始首次航行的,然而不幸的是……

我们首先来到贝尔法斯特的新地标“泰坦尼克号”纪念馆。为纪念“泰坦尼克号”传奇游轮下水100周年 ,在当年打造“泰坦尼克号”的船台上建造了“泰坦尼克号”纪念馆,并于2012年3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建筑外墙采用反光铝板镶嵌,地上地下一共6层、和“泰坦尼克号”一样高,外观呈对称四角形,如同四艘巨轮的船头,让你无论从哪个方位看,它都像一艘正在大海中航行的“泰坦尼克号”,又好像一座巨大的冰山。


贝尔法斯特拥有当时世界上非常著名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简称H&W造船厂)。“泰坦尼克号”于1909年3月31日在此动工建造,1912年4月10日从英格兰南安普敦出发驶向美国纽约,航行到第五天时,不幸在大西洋纽芬兰外海撞上冰山,而于1912年4月15日全部沉没。站在“泰坦尼克号”纪念馆门前,还能看到H&W造船厂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时的两台大型龙门吊。

“泰坦尼克号”展览馆是一座现场感极强的高仿真模型式主题展馆,门票按照当年“泰坦尼克号”船票样式制作,很有仪式感。利用科技特效全景展现了“泰坦尼克号”的建造过程,另有4000多件与“泰坦尼克号”有关的物品展出,包括餐具、信件、菜单和70名幸存者回忆海难的录音资料,以全新方式阐述了“泰坦尼克号”那段从1900年设计诞生到1912年在冰山沉没的历史信息和珍贵情感,令人感慨万千。

电影《泰坦尼克号》以此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存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该片获得14项奥斯卡提名并获得11项奥斯卡奖项,由席琳·迪翁演唱的《我心永恒》也成为深受欢迎的经典电影主题曲。

接着,我们来到建于1906年的贝尔法斯特市政厅。在市政厅正门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维多利亚女王雕像,女王雕像基座上有两座代表贝尔法斯特两大支柱业的纺织业女性雕像造船业男性雕像女王雕像建于1897年,以庆祝女王执政60周年,由托马斯·布洛克(Thomas Brock,1847-1922)设计制作,此前在伦敦白金汉宫前广场上看过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也是他的作品。

2012年,市政厅广场建成为“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100周年纪念花园。花园里安放着一座“泰坦尼克号”纪念碑(见下图1),这是托马斯·布洛克1920年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女像代表命运死亡,她正低头看着两位女神将一位死去的水手从海水中托起,基座两侧铭刻着22位贝尔法斯特当地遇难者的名字,泰坦尼克号”纪念碑背后的铜板上铭刻着全部1512名遇难者的名字(见下图2)

市政厅广场绿地上还矗立着几尊雕像,都是近现代为城市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其中爱德华·詹姆斯·哈兰德(Edward James Harland,1831-1895)曾任H&W造船厂厂长,1885年-1895年期间担任贝尔法斯特市长,这尊雕像(见下图1)也是托马斯·布洛克的作品。

进入气势恢弘的市政厅参观。一楼是关于城市历史的展览,无需预约可直接自由参观。二楼是办公区域,须提前申领参观卡,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参观。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于1845年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建立(全英共有6所女王大学,校园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均由维多利亚女王筹款建造),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位居英国10所最古老大学和20所顶级大学之列,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该校,拥有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布莱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爱尔兰前总统玛丽·鲁滨逊玛丽·麦卡利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等众多杰出校友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和爱尔兰最高学府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被誉为爱尔兰岛上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我们徜徉在细雨蒙蒙、绿草青青的校园里,正处于暑假中的校园格外地宁静而优美。

贝尔法斯特“和平墙”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也是了解北爱尔兰历史及政治、宗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

“和平墙”其实并非一堵墙,而是分处在各居民区内的几段隔离设施,一些是砖筑,一些是隔离板加铁丝网,三、四米高,最长几公里。北爱人赋予“隔离墙”“和平”之名,是因自1960年代起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混居,不断爆发宗教对立和冲突为此,1969年开始在贝尔法斯特建造“隔离墙”,以阻挡双方互掷石块、酒瓶或汽油弹。1995年英爱两国政府签订《贝尔法斯特协议》,用政治谈判、民主协商、签订和平协议的方式,最终实现了北爱尔兰的长期和平稳定。

“和平墙”用壁画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群体的政治诉求、价值观念、和平渴望,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宗教色彩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壁画为名家之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平墙”和壁画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已成为贝尔法斯特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涂鸦,见到中文“和平万岁”等签名,以表达对世界和平的祈愿,有点像东西德间曾经的“柏林墙”。

不要修筑高墙、而要畅通大路,不仅要拆除有形的高、更要填上无形的鸿沟,似乎成为当下一些地区和人群绕不过去的问题。

风越刮越紧,越下越大,已经完全不适合在户外行走了。特种兵小分队赶紧撤退到事前预订好的“和平墙”旁的中餐馆。风声雨声用餐声、声入耳,此地此景此心情、事事入心,此刻坐在“听雨轩”中餐馆(见下图)中用餐,真是特别契合,似乎是上天的刻意安排。

一天的行走、参观、思考和感悟,我粗粗概括为“和平诚可贵,生命价至高。百姓求幸福,两者不可少”。



    关于作者

眭平,女,1961年8月生,江苏丹阳人。江苏省督学,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原二级巡视员。

静阅湖
静阅大学,闲窥文艺。朱延华老师教育叙事,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