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还能上班就偷着乐吧

乐活   2024-09-18 11:20   美国  

前些天群里朋友圈里就整活不断,苦虽然还没吃上,但段子先笑上了。
之前我还侥幸自己生得早,这保那保都交够15年了,算是逃过了节点,结果方案一出,傻眼了,咣当一下盆正正好扣我头上,时代黑利正是在下。
这篇桑姐绝不是抱怨吐槽,既然事实无法改变,那就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认真琢磨一下,40-60岁之间,该如何渡过,毕竟有那么多发达国家给我们打了样。
段子很欢乐,但它们大概率不会真的发生。
如果真的60岁还能开组会、写PPT、拿到面试机会,只能说明,你还有社会价值,是这个社会的栋梁,可喜可贺。
可事实是,35岁之后,除了少数精英,大多数人都会走上体力心力、职业生涯、家庭重担的下坡路。有的人坡度比较缓,可以用老油条的身份熬到休退,有的人则是断崖式下坡,赶上架构优化连休退年龄都熬不到。
人口再降,每年还是有800-1000万人出生,长大了他们也需要工作岗位的,中年人真的有信心保持职场竞争力到花甲之年吗?
扯个有意思的,美国亚马逊最近要求员工明年开始都不能在家办公了,全部要像疫情前一样,回办公室坐班。消息一出,中年员工们都气炸了,正在组织全球离职抗议。而正在求职和想跳槽的新人则惊喜不已,本来工作就不好找,不就是要坐班吗?你们不乐意,我们可以呀。
老板也笑眯眯,又省了一大笔裁员补偿费,基础岗雇印度人更便宜。
无论哪个国家,能在私企一路干到休退的人,都是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60岁还能上班就偷着乐吧。
随着人均寿命超过80岁,现在各国的休退年龄都在65-67岁之间了,以后中国要继续对齐,也是意料之中。
就我的个人观察来看,论生活的便捷度和悠闲度,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真的远不如从体制内休退的老人。但他们的现在,可能就是我们的以后。
国内老人早早休退身体还健壮,拿着一月8千到2万不等的休退金,想去哪旅游就去哪,买东西有人送到家里,公共交通也不要钱,看病当天就能看上,老年大学学点乐器舞蹈画画,充实快乐得不得了。
国外65-67岁才能休退,但职业生涯很可能50多岁就结束了,很多老人只能出去兼职,一直熬到领休退金的年龄。
在日本,因为严重的老龄化,他们每隔10-20年,就把休退年龄往后推5年,到了2021年,男性自愿休退的年龄已经到了70岁。
我在日本坐出租车,几乎就没看见过60岁以下的司机,有些司机目测得有7、80岁,满头白发,沟壑纵横,还要佝偻着腰背下车给乘客开门,代入自家的长辈,真的会有些不忍。
超市理货、餐厅后厨、商场导购、打扫卫生,到处都能看到老年人的身影,只要勤劳肯干,总能弥补点养老金的不足。
妮莫的乐器老师,已经67岁了。他从10岁开始学习音乐,大学又考上了音乐学院,还有过海外的乐队巡演,也上过班。但他休退前还是得戴着护膝在酒店前台上通宵夜班来补贴家用。有时候下了夜班,回家补觉两个小时,就又自己开车来我们家给孩子上课,风雨无阻。
有时候逢年过节我会按中国传统给他包个红包,他总是非常高兴地说:真的很有帮助。
想起我爸比他还大4岁,但看起来至少比他年轻20岁,如果不是生活的压力,谁愿意这么辛苦地上夜班啊!今年终于到了他可以领休退金的年龄,但愿就不用这么辛苦,可以休息休息了。
行业日新月异,一茬茬新人辈出,和中国一样,除了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等,大多数人一生中也要面对1-2次职业转换。
一种情况是,中年重新转专业,提升职业竞争力。桑姐夫带的一个硕士项目,经常能见到4、50岁的中年学生,很多人都是下了班通勤两个小时来上课。这种情形通常是遇到了职业瓶颈,重新来读大数据之类的时代红利专业,焕发第二春。
再一种情况,就是到了老年之后,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体力劳动者,去做一些基础工作。
在美国各个超市里,都能看到银发族们,干着上货、收银、划小票的小时临时工。你从他们的谈吐衣着上,就能看出,这些老头老太之前也都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晚休退年龄的国家,普通老年人的生活,大概就如同上面描述的,在中年到正式休退之间,存在一段尴尬期。
而我们以后要面对的,也大概是这么两条路,要么开辟一块事业新战场,要么脱掉长衫去做一些服务型工作。看到了各个晚休退国家给打的样,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也许不是坏事。
我在网上还看到了一种声音,我们的应对方法是从现在开始多生孩子,责无旁贷。
从宏观角度看,确实应该多生,2000年的时候,是10个年轻人交钱,一个老年人领钱,2020年的时候,是5个年轻人交钱,一个老年人领钱,2050年的时候,是1.3个年轻人交钱,一个老年人领钱。
2050年的时候,80、90后正好是要领钱的时候,你不生我不生,就得靠别人生的孩子补这个窟窿。
但从私心角度,我又觉得对孩子不公平,生孩子是为了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美好,如果从降生就背负这么大的养老担子,孩子何辜呢?
同样生育率不高,老龄化严重的新加坡走出了一条扩大蓄水池的新路子,从1963年开始,他们开始打破“年轻人交钱养老人”的思路,也摒弃高福利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重负,开始倡导“自己养自己”。从每个人工作开始,进行强制储蓄,由政府统一投资,存到一定金额前不许提取。
至于某音上铺天盖地的“新加坡不论身份职位,休退后领取的金额一律相同”的说法,我去求证了一下,其实是某湾媒体的误传,根本不是这样。但值得借鉴的是新加坡不论行业,缴费比例统一,没有双轨制,鼓励多劳多存,没存的人别领。
就说到这里吧。







腰线
桑桑姐,笔尖锋利,内心柔软,在正确和有趣之间,选择后者。小号:桑桑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