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一篇最新发表在JPSP上的论文《使用三个大型纵向研究中的个体内变化估算人格年龄轨迹》。过去的研究表明,随着个体进入成年期,某些人格特质会发生变化,例如神经质降低、尽责性和宜人性提高,这被称为“人格成熟原理”。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在老年阶段往往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在中年之后趋于稳定,甚至发生逆转,例如神经质增加或尽责性下降。研究者们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源于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如未能有效区分个体内的变化与个体间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索人格五大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尤其是在老年阶段的变化轨迹。
研究利用了来自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的三个大型纵向面板数据,涉及超过48,000名参与者,时间跨度长达12至14年。研究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FEM),这种模型专注于个体内部的变化,排除了个体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更精准地捕捉到人格随时间的变化。此外,研究者还检验了量表的测量不变性,即在不同年龄段,量表能否保持一致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能够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不同年龄段的问卷项目表现不一致而导致的误差。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质呈现下降趋势,尽责性和宜人性则在成年早期和中期逐渐上升,外向性在中年时期趋于稳定后稍有下降,而开放性在中年早期达到顶峰后也有所降低。然而,在老年阶段,不同人格特质的变化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宜人性和尽责性在老年时的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人群表现出特质的逆向变化。此外,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同一人格特质中的不同测量项目,它们的变化轨迹可能有所不同。这表明,以往仅通过平均得分评估人格变化的研究可能遗漏了重要的个体差异。本研究通过更细致的分析,揭示了人格变化的复杂性,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唧唧堂学院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