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云上种出的金豌豆 |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企业   2024-09-09 15:56   安徽  

一盘豌豆蒸鸡排馋哭了小孩,也让重新开张的小饭桌的饭搭子们口水直流。然而,即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味农食,错过今年,就要等明年。农食总是按照最朴素的自然时间表慢慢地生长,随着年岁里的春去秋来从稚嫩长到成熟,以此循环。贴近着土地而耕种、饮食的人,总是能品味出等待的意韵——这在强调着效率而普遍焦虑的当下,是极为难得的一课,在等待中,生活之美是慢慢浮现出来的。这是一锅师太的小饭桌的夏莉莉于豌豆“丰收”时节的新一份思考记录。


沐浴着高原阳光的金豌豆

1

难得金豌豆


托饭搭子们的福,今年终于吃上了“金豌豆”,感恩!


我从小就很喜欢吃豌豆,每年豌豆出来的时候都要连着吃上好几顿才能解馋,听说好朋友金子在阿坝小金山上的农场用“活力农耕”的方式种出了豌豆,就迫不及待要跟她买,还给她种的豌豆起名“金豌豆”——金子在阿坝州小金县的山上种的老品种黄豌豆。可惜前几年都没能吃上。


“金豌豆”每年上市的时间在七月底八月初,只有两周左右的发货时间,正碰上暑假中段。这个时间,我要么作为家长去参与儿子乐毛的暑期活动,或为放假的学生举办各类社区教学活动,要么是收到消息太晚,或是采购的量达不到金子的发货要求。总之,这般那般,这份“盛夏清甜”就错过了一年又一年。


今年暑假,我的生活节奏相对固定,加上阿霞和月亮两位饭搭子也在群里呼叫,说“已经受不了外卖了”,干脆提前恢复小饭桌。


重启小饭桌,十岁的乐毛可太愿意了。他在成都过暑假,平日我们家务分工,轮流负责做饭(他连续两年寒暑假来成都,跟着我在厨房劳动,已经可以独立做一些简单饭菜)。一旦恢复小饭桌,他就可以偷个懒,只需担任“一锅师太的小饭桌”的暑期体验师,不用像平时一样上灶,顶多饭后收拾桌子和洗碗。


趁着吃饭的人多,我就放心大胆地向金子下单买了一份豌豆(3斤)。兴冲冲提交订单之后,看到店家的特别备注:“采不够不发货和退款”,也就是说,金子已经不能保证一定可以供货?!我心里哀嚎了一声,一边祈祷“希望地里的豌豆够发货”,一边做着“如果今年还是吃不上就等明年吧”的心理建设。


几天后的周五,临出门前,忽然收到一个很精致的快递盒,拆箱后摸到肥厚的豆荚,我仿佛闻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风和阳光,唾液腺开始自动分泌,巴不得赶紧把它们都剥壳上锅。但提前约好的游泳课时间不能改,要赶着出门,只得匆匆把豆荚们倒入冰箱冷藏。


第二天,我趁乐毛写作业的时间,把三斤带壳豌豆慢慢剥出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看着一颗颗圆滚滚的豆子跳进饭盒,慢慢地让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心里充盈着喜悦,默默地把豌豆餐单盘算——煮豌豆饭,炒肉末豌豆,如果蒸粉蒸肉也要垫豌豆……


颗粒饱满的“金豌豆”。


剥完豌豆,趁新鲜,抓一把垫在乐毛喜欢吃的鸡排下面上锅蒸了,留一小把放在小碗里,等着下一顿煮豌豆饭,其余的都用饭盒装好放进冰箱的冷冻室,等到周一小饭桌做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吃。


饭搭子阿霞赞美这道菜“豌豆和南瓜都好甜,好好吃”。


要感谢这几个饭搭子让我吃到今年的金豌豆。金子的豌豆卖65元3斤,自己一个人买来吃有点过于奢侈,要是没有饭搭子的呼叫,只是为了我自己,肯定会缺乏剥荚的耐心(那么多豆荚,要剥上接近一个小时),也就吃不上“金豌豆”。


所以,我对饭搭子们是真爱无疑了。因为,只有爱,才能让人的力量变到无限大,或者说这么耐得烦。


十五分钟后,鸡排蒸好了,如我所料,比鸡排更受欢迎的是豌豆。


鸡排的卤汁把老品种黄豌豆的清香和微微的甜味激发得更加浓郁,加上这批豌豆采摘的时间晚,成熟度很高,每一颗都饱满而有韧劲,细嚼起来又沙又面,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也让乐毛吃到停不了口。他用筷子一颗一颗又一颗忙不迭夹豌豆的样子,真的很像那些痴迷嗑瓜子的人被鬼抓了手。


乐毛去游泳前的加餐。


吃到最后,他不仅喝完了碗底汤汁,还把碗拿起来舔了又舔。


我告诉乐毛这个豌豆是金子在阿坝州的山上种出来的。一时间他有点想不起金子是谁,因为距离金子上次到乐毛家来做厚土栽培实验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这期间他们没有再见过面。但乐毛知道为什么金子种的豌豆好吃——不仅因为它来自生态种植,还因为“那种地方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大。”


2

云上长出老品种菜豌豆


几年前,金子几经考察,最终决定去小金的山上开辟“金子的一人农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气候和她东北老家的气候相似:空气干燥,冬天有雪,全年光照有2214小时,比四川盆地多出1000多个小时。她来成都生活了很多年,后来也在成都买了房子,但始终不能习惯成都“阴天太多”。


和很多生态农友一样,金子种地也是从改良土壤开始,买了麦草和苜蓿撒在地里,趁土壤改良的时间,同步改造租住的房屋,以适应自己个性化的需求。比如给房子做了火箭炕,还把传统旱厕升级为尿粪分离的“肥料库“。


农忙的时候她在地里抓紧时间干活,农闲的时候织毛衣和逛村子。她自言是一个“有休耕期的农人”。通过房东嬢嬢和当地人交上朋友,花时间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得到村民的信任和种种帮助,慢慢地,金子在那个云上的村子里,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两猫和她作伴,养着一群鸡,种了各种蔬菜、水果和香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金子在一人农场采收豌豆。拍摄:张小猫


农场雏形初具的时候,金子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在5年时间里让农场达到收支平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除了种植,还要经营。要让自己的产品成为商品,就要思考采收期该怎么安排采摘、包装、运输,还要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调整农场次年的种植安排。


之所以把主要销售的品种锁定在豌豆和番茄这两样,除了她自己喜欢吃,还因为这两样更方便快递运输,便于分享给支持她的消费者,比如我们。


种子懂得寻找适合的地点生根发芽,而人类懂得寻找适合的种子扩大种植规模。“金”子,在小“金”县,遇上“金”豌豆,把这种从人民公社时期起就丰产于阿坝州的老品种菜豌豆推广给城市消费者,仿佛是命中的注定。


金子的一人农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


希望金子的一人农场能靠着这颗“金豌豆”达到收支平衡,也为当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一种可能性。在她小小的农场里,藏着她的一个大大的理想,要让她自己和朋友们的身心都更加健康,我也期待着金子的一人农场可以发展成和消费者合作关系更紧密的小型共同体。


上一回她从山上下来,我们坐在街边聊天,说起现在都市人大多身心欠佳,很需要更多亲近大自然,向土地、植物和动物学习生活的智慧。金子告诉我正在对一人农场进行改造,将来或许可以把多出来的房间开放给有此需要的女性朋友,我当即就跟她报名要先吃螃蟹去当一回体验官。


我还鼓励她写文章,通过网络分享山中风景和种地日常,栏目的名称都想好了,就叫“山中来信”。


3

在自然的时间表里等

“正确的食物”


3斤带荚豌豆,剥出来也没多少,蒸鸡排垫了一把在盘底,煮米饭的时候撒了一把在锅里,剩下的炒了一大锅肉末豌豆,我和乐毛还有两个饭搭子一起分了吃了,等到再一次去游泳之前打算蒸鸡排的时候,乐毛问:“还有豌豆吗?”


识食物者为俊杰!


他想吃豌豆,除了豌豆本身好吃,还因为他知道生态农友们种出来的都是“正确的食物”,也是“错过等一年”的食物,有机会能吃到就一定要多吃一点。正如这个暑假他反复研读的《救命饮食》里写的:“人体机制会自然而然地从正确的植物性食物中取得营养,我们无须为吃什么而费神。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饮食方式,只要给身体正确的食物,身体就会做正确的事。”


用豌豆和南瓜丁一起炒肉末。拍摄:王乐毛


我告诉他,下次吃到金子的豌豆就要等到明年,这位“俊杰”略感失望,但只“哦”了一声就接受了现实——作为一个每年冬天都要在明月村的乐毛家的菜园里种豌豆的人,他知道,种出豌豆需要时间,吃到豌豆需要遇到合适的时间。


他身上这种淡然,小小年纪就拥有的随顺,让人和他相处十分愉快,也让我思考:人的性格,究竟有几分是天生,又有几分是后来养成。


这些年,身边这群农友,包括我们自己,都遵照着自然的时令和节律在各自的土地上耕作和生活,那些需要按时成熟的、不间断的物产,为身处其间的乐毛提供着身体需要的营养,也培养着他丰富敏感的味觉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力,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习惯等待和接受等待的人:既然万物有时,自己何必着急?


感谢大自然这所学校,不止让成年人恢复元气和回复天真,也让未成年人拥有乐观、豁达和耐心。


4

番外

豌豆饭夏冬做法攻略


最后,说说豌豆饭的做法吧。


金子的豌豆在盛夏上市,今年也是我第一次在夏天吃到嫩豌豆煮出来的豌豆饭。


豌豆饭夏季版很简单。淘好米后,抓一把嫩豌豆米加上少许小米一起下锅煮成“豆豆饭”,是暑热天的一口清新,也是胃口缺缺时的营养佳品。这种“豆豆饭”特别简便,非常适合夏天,饭煮好之后,随手烫一把红薯叶或者空心菜,浇上白灼汁端上桌就可以开吃。


夏季也适合多吃南瓜豆米粥。


豌豆饭冬季版,可参照川西坝子的农家和小餐馆每到冬天都会做的腊肉豌豆糯米饭。取适量糯米洗净,将肥瘦相间的腊肉切丁,再打一碗豌豆子(这个“子”字即指晒干留种的豌豆种子)洗净,放入电饭锅按下煮饭键。


没吃过这种饭的朋友,可以把它想象成没有用粽叶包起来的粽子。想必在冬天的小饭桌做这种饭会更省事,连菜叶子都不烫,夹几根辣白菜配餐即可,既开胃,又解油气,还帮助消化。


乔纳森·希尔弗顿的《种子的故事》里说:“烹调种子的技术是场伟大的运动,狡猾地将植物留给后代的礼物挪作他用。”


其实在看《种子的故事》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一碗豌豆饭从小吃到大,莫名喜欢各种豆豆饭,尤其觉得加了杂粮和南瓜的豆豆饭吃着很舒服,却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原来,秘密在人类祖先的重大发现:谷类和豆类能互补所需,提供彼此缺乏的氨基酸,让饮食或餐饮均衡,让很少吃肉或吃不起肉的穷人也能营养均衡。


感谢狡猾的人类祖先,把种子放进了餐盘,开启了人与种子共同的演化之旅。

- 这是食通社第 635 篇原创 -

食通社

作者

夏莉莉

本名侯新渠,热爱大自然和儿童的写作者。爱做饭,关心人与食物的关系。曾创办夏寂书苑(都江堰)和乐毛家乡土自然学校(蒲江明月村),目前围绕“都市更新中的社区营造和自然教育”的主题,在成都玉林进行研究与教学实践。


图片:如无注明,均由作者提供

编辑:徐悠优

版式:日月林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点击关键词,进入更多文章合集

种子农技政策发酵营养水果渔业外卖活动招聘菜市场畜牧业食日谈分享会读书会丰年庆小农故事气候变化乡村发展合作经济都市农耕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疫情与食物虚假解决方案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云南河南四川江西新疆陕西香港重庆浙江江苏贵州台湾内蒙古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泰国瑞典日本



「点赞」「转发」「在看」「留言」

扩散美味知食 

食通社Foodthink
一个关于可持续食物的知识和信息平台,集结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传播和倡导更加可持续的农业和食物系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