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武汉盘龙城已进入“欧亚朋友圈”

时事   2024-12-10 20:55   湖北  


今年是盘龙城遗址考古

发现70周年、发掘50周年。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

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

于11月25—27日在武汉召开。


会上,

德国慕尼黑大学

汉学研究所教授夏玉婷的

主旨报告引起长江日报记者注意,

她的研究结论是:

“盘龙城的铸造工匠技艺高超、

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思想开放。

以盘龙城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文明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

已经参与了大规模的

欧亚跨区域互动网络。


这一结论是怎么来的?

长江日报《读+》周刊

就此采访了夏玉婷。


夏玉婷在“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夏玉婷本名玛丽亚·哈尤蒂纳(Maria Khayutina),夏玉婷是她为自己取的汉语名字。她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20多年来,她专注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以西周为中心的出土文献研究。2018年9月,夏玉婷参加了2018年武汉大学举办的“楚文化与长江流域早期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做了《商末周初在长江中游与黄河中下游来往的交通线上的家族政体(以息邦为例)》的报告。

“息”是一个小国,被楚国灭掉后设置了息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之一。夏玉婷从河南罗山县天湖墓地考古结果入手,结合地理分析,认为“息”正处在盘龙城与中原交流最便捷的路线上;她再结合出土甲骨卜辞和青铜器上的铭文、族徽,认为“息”为中原王朝提供了某些交通服务,这与金属、矿料等资源的长途交易有关,这种“物流优势”是“息”这类小国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

正是在2018年的武汉会议期间,夏玉婷第一次来到盘龙城,近距离观察了盘龙城遗址。


2023年,夏玉婷参加武汉大学主办的“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2023”,第二次来到盘龙城。

武汉大学考古系盘龙城遗址工作站的公众号“@盘龙城考古”介绍了这次参观考察活动:

队员们在考古整理室向夏老师仔细介绍了盘龙城遗址2022年度王家嘴地点出土的相关遗物,夏老师与队员们就新近出土的陶器器型、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随后,夏玉婷老师在考古队员的陪同下,实地探访了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地点。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向夏老师详细讲解了杨家湾2019—2021年的发掘收获。与此同时,在今年开工的杨家湾北坡地点,队员们也与夏老师交流了本年度的发掘计划和希望达成的学术目标。

通过对盘龙城出兵器、工具以及葬式的研究考察,夏玉婷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在乌拉尔山以东和以西的北方考古遗址中,特别是在图尔宾诺、塞伊玛和罗斯托夫卡墓地中,銎斧、銎矛和刀或短剑一起构成了所谓“塞伊玛—图尔宾诺三件套”。在盘龙城,类似的器物最早一起出现在第四期等级最高的李家嘴M2墓葬中,而且位置都较为特殊,其共同出现并非偶然。

在盘龙城,还有与典型商式葬俗不同的葬式,例如,在第四期小嘴M3墓葬中,墓主经过火葬。火葬在公元前1800—1500年间广泛流行于西伯利亚安德罗诺沃文化圈,这种葬俗可能通过北方移民传入中国北方,并随后传播到盘龙城。

虽然盘龙城的兵器和工具显现出一些北方文化因素,但在盘龙城尚未发现完全对应北方器物的例证。这意味着这些器物并非从北方传入,不是北方原型的复制品。在盘龙城,銎斧(锛)上的斜线纹饰为盘龙城所特有,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这表明,这些斧头可能是本地生产的。

在某些器物中,例如饰柄直背刀,其形态和装饰融合了‘北方’与‘商’元素,并在鱼尾形剑柄短剑等器物中重新组合了多种元素。这表明盘龙城的铸造工匠技艺高超、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思想开放。上述研究表明,以盘龙城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文明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已经参与了大规模的欧亚跨区域互动网络。

夏玉婷认为,盘龙城对研究中国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前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中国文明出自黄河流域,但是在最近的六七十年之内,发现了很多比较早的遗址和墓葬,包括盘龙城。这说明中国文明发源不是局限在一个地方,这就开放了我们的视野”。

阅读原文>>>

记者| 李煦

图源| @盘龙城考古

编辑| 余梦菲

校对| 蔡扬

长江日报出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江日报
每天,请从这里阅读武汉。长江日报由毛泽东题写报名,是中国百强报刊、全国城市党报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