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
他们如一盏明灯
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如春日的暖阳
拂照我们希冀的脸庞
如和煦的微风
轻抚我们跃动的心弦
给予我们知识与力量
推动我们历练与担当
智勇相结 超乎想象
——记我的师傅黄智超
初见黄智超师傅,他梳着一头整齐的头发,幽默风趣,十分健谈。他经常调侃自己“啥也不会”,但在我来到燃烧室中心的这两年里,我切实感受到了他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对于工作的认真和专注。
绝技傍身 风采尽显
特种工艺最需要的就是经验。在我刚入职的第一年,电子束产能陷入“瓶颈”,急需通过工艺技术改进深挖潜力,释放产能,我有幸成为“电子束产能提升青年突击队”的一员。面对直径和高度尺寸都不大的小零件,黄智超师傅另辟蹊径,带领团队创新零件装夹方式,探索设计可一次装夹多个零件的专用工装。经过多轮迭代,最终可实现一次装夹4件零件,单件加工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50分钟,设备产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黄师傅说:“电子束团队创建初期,设备少零件多,干起活来捉襟见肘,但只要肯卖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幸得指引 成长蜕变
今年,在黄师傅的指导下,我又参与了某零件从焊接试验到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该机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难”,一是难在生产加工,二是难在参数选择。新材料在焊接方面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的,试制前期我们做了大量试验,包括焊接接头的设计、焊接参数及焊接方法的选择等。试验中黄师傅经常鼓舞我:“对于新产品试制来说,前期模拟试验失败本就是“兵家常事”,你要做的是在每一次的失败当中进行变量分析,找到突破点,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财富。”经历多次试验之后,终于看到了曙光!得益于前期充分的试验支撑,新产品零件上这两条焊缝的射线、荧光都是一次合格。在这一过程中,我的角色更是一个执行者、学习者,黄师傅给了我更多技术上和思想上的指导,他让我相信只要秉持久久为功的信念,就一定能干成活、干好活!
黄师傅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技巧,更继承了对工作的那份热爱、敬畏与执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黄师傅为榜样,用努力工作来表达对黄师傅的教诲之恩,用自己的成长与蜕变来诉说对公司的培养之情。
我的师傅徐红新是检验中心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质检工,“精”“细”二字已是他工作中的代名词。他在机械检查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检验零件时只要轻轻一瞥,就能准确地找出瑕疵和问题,无论是微小的裂缝还是尺寸的偏差,都逃不过他的“法眼”。“细节决定成败,小问题可能会带来大麻烦。”“细致、认真”是他常常教导我们工作中必须保持的态度。
言传身教 劝勉有方
师傅能熟练使用各种检验器具,轻松驾驭各种复杂测具和设备,将零件尺寸检验得近乎完美。他总是耐心地向我演示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告诉我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工具。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平时的工作中,师傅总是以一种平和、耐心的态度教导我,不管我提出多么“幼稚”的问题,他都会认真回答并给予详细的解释。他总会亲身示范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他会根据实际情况为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我在学习中不断收获成长。他还经常鼓励我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要害怕失败。他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尝试的勇气。只有不断尝试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能力和素养。”
记得有一次,我在检测时遇到了困难,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准确地测量,这让我很沮丧。师傅知道后,轻轻地嘱咐我:“机械检查要耐心再耐心,先仔细观察零件结构和特点,再选择使用合适的检验方法和工具。”在师傅的指导下,我重新调整了心态和方法,最终成功完成了零件检验。
见微知著 激励前行
平时检活时师傅也会提出各种问题,激发我的思维活力。
“这个零件的问题有哪些?怎么判断它是否合格啊?”
“这个流程的检验重点是什么,都要注意哪些细节?”
同时,师傅还注重现场实操指导,会密切关注我实操中的动作,及时给予指导。如果发现有问题,还会耐心指出“症结”所在,并引导我自纠改善。这种实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让我的成长有了“加速度”。
师傅还一直鼓励我勇于创新,他说机械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求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他还经常鼓励我提出新的检查思路和方法,与我共同探索更加高效、准确的检验方法。我们一起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沟坎,解决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役,那些难忘的瞬间将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中,激励我勇毅向前、持续拼搏。
学习师傅,成为像师傅一样优秀的人,前路逶迤,任重道远。
心灵手巧 目达耳通
——记我的师傅李补效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招式”丰富,手握“独门绝技”,离不开悟深悟透、勤学苦练。我的师傅李补效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悟性又能吃苦的“手艺”人,急难险重时有他的身影,创新攻关中有他的付出。
点滴关怀 成就“灵巧妙手”
练就“灵巧妙手”,离不开每一次的实践磨砺。
真空工段的工作任务量大、环境艰苦,出炉时的炉膛温度高、装炉时更需一丝不苟。汗水爬满了额头、湿透了衣衫,他仍坚持操作、浑然不觉。碰到问题,他总是带头攻坚,同时边向我们讲授实战细节。日积月累的投入,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拓展了我们的技能,丰富了我们经验,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不迫、沉着“应战”。
千锤百炼 打造“火眼金睛”
“这样装炉,我不用测量就知道有挤压零件表层的风险,赶任务抢进度还要勤于动脑。”
师傅常说,既要完成好任务也要保证好质量,这离不开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师傅每天都会穿梭于各个炉子之间,查看程序是否正确、记录是否完整;耐心解答我提出的各类与设备相关的“奇思妙想”,并适度进行拓展解析。他经常实战讲授不同机种的操作方法,让我在短时间内对设备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他的“火眼金睛”就是在无数次实战中练成的,能瞅得准、看得对,全凭经验所得。
善思善觉 方能“耳听八方”
随着“嗤”的一声响,师傅手抵下颚,略作思量,就能精准判断出是哪台炉子进气了,亦或是加工进展到哪道工序了。这些“独门绝技”来自他经年累月的记录与分析——笔记本上写满了参数变化、脑子里填满了指标对比。时至今日,还能经常看到师傅杵在高温真空炉旁反复观察数据曲线、耐心记录参数走向的身影……
心灵手巧、目达耳通,靠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天赋异禀;唯有积累点滴、活学活用,方能破茧成蝶、成就非凡。
难忘师恩
难忘教诲
就让那些珍贵的记忆存于心田
希望为种
勤勉作肥
欣欣向阳
一路铿锵
一路成长
文图:杨霄
燃烧室中心 李毅
检验中心 刘俊
热表中心 何一凡
校对:郜妙思
责编:刘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