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扎根在客家地区,语言生动活泼,耐人寻味,极富艺术感染力,是客家文化一朵散发浓郁馨香的奇葩。客家人长期与之相伴,广泛流传,世代传唱,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民间文艺。
客家山歌是扎根在客家地区、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河源的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即兴吟唱出来的。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以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是因为客家人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劳动,在长期的山间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肠是预料中的事。而山歌又是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在河源,客家山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便叫上一个人都能唱出几句。现在,每到傍晚,公园、小区、围龙屋前,经常可以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山歌对唱(斗歌)。
河源的客家人大多是由中原大量南迁而来,其祖先居住地在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正是上承诗经之“十五国风”。因此,河源的客家山歌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以抒情为主,只是由一首四句,每句四字,发展为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而修辞手法则至今不变。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
河源的客家山歌以抒情的情歌居多,还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民族、民系民歌的优点,如采用“双关”语手法,就与古代江南“吴歌”有相似之处。在山歌活动形式方面,也受南方少数民族对歌、斗歌形式的影响。其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仄韵,但唱腔曲调则因地因人而异。
河源的客家山歌有以下艺术特点:一是歌词结构严谨;二是押韵要求较严格;三是歌词注意形象化;四是运用客家口语;五是修辞手法多样化。
河源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但总的以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及重复结构的单乐段式居多。而在这些曲式结构中又以重复结构的单乐段更为突出。如东源县蓝口山歌《必定山中有人恋》、龙川县山歌《月光冇火样咁光》、紫金县山歌《世代幸福乐无穷》、和平县东水山歌《一扎筷子折吾断》、连平县山歌《山歌出口就成腔》。
河源客家山歌(包括其他民歌)中,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曲式结构也很常见。
1.二句体。如龙川铁场山歌《还有老缘未曾还》。
2.三句体。如河源竹板歌《牛力唔足田难耕》。
3.四句体。如紫金瓦溪山歌《颂党山歌汇成河》。
4.五句体。如和平说唱歌曲《后生冇妇日夜愁》
河源客家山歌的歌词都有以下特点:一是即兴性。歌唱者常常是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歌词大都是随唱随编,即兴编唱出来的。二是运用赋、比、兴手法。歌词常常是以物起兴,从客观景、物唱起,而后引出歌唱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三是用词大都是用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所以纯朴自然,通俗生动。
而客家山歌的音乐风格因歌者所处的环境和所从事的劳动项目等因素的不同,也形成了音乐风格上的差异。河源客家山歌总体上的音乐风格大致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号子、自由式唱腔山歌。
此类山歌主要是在高山上唱,因歌者必须用很高腔调演唱才能使对面山头的人听见,所以这类山歌的音乐风格唱腔质朴高亢而悠长。如龙川四围高腔山歌《锄泥挖土冇奈何》。
这类山歌主要是在田间地头唱,常用于对歌的形式演唱,音乐曲调起伏不大,而且旋律非常流畅,使之显得委婉、柔和。这类音乐风格的山歌在河源最为普遍,也最广为流行。如紫金义容山歌《共产党来恩情长》、东源黄村山歌《妹系三弦就来和》、龙川山歌《唔怕困难路头长》、和平彭寨山歌《掌牛爱掌大水牛》、连平山歌《样般你姆咁会养》。
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以及社会活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创造和捕捉音乐的规律,以及音乐的某些特定功能作用,所以产生了号子。号子就是在劳动中或某种特定社会活动所唱的。这类歌曲的音乐风格主要表现为节奏强烈,音调常伴有拖腔而显得悠长的特点。如黄村的《斗牛号子》。另外一种号子是船工撑船、拉纤时唱的。如和平的《撑船拉缆歌》。
此类山歌的音乐风格主要表现在节奏方面比较自由,不受音符时值长短的约束,随心所欲。如龙川亚顶山歌《王二婆学唱歌》、连平山歌《歌声震得地动摇》。
客家山歌的调式及调式音阶种类
我国的民族调式为五声音阶调式,即宫、商、角、徵、羽。河源客家山歌的调式种类以徵调式和羽调式居多。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相对较少。调式音阶有三声音阶、四声音阶、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一是五声音阶宫调式。如东源涧头山歌《脚踏芙蓉花就开》。二是四声音阶宫调式。如东源顺天山歌《送郞送到五里亭》。
一是四声音阶商调式。如涧头东坝山歌《即刻花开喷喷香》。二是在河源客家山歌中除了五声音阶商调式和四声音阶商调式之外,还有一种商调式,那就是附加闰的六声音阶商调式。如东源回龙山歌《千年万代唔愁穷》。
角调式在河源客家山歌中有三种,一种是五声音阶角调式,如东源涧头山歌《妹子低头等情歌》。第二种是四声音阶角调式,如河源城镇山歌《唱到日头对月光》。第三种是附加清角的五声音阶角调式,如东源涧头山歌《好久唔曾见到妹》。
徵调式在河源客家山歌中有六种,一种是五声音阶徵调式,如河源山歌《嬲到日头转西山》,又如东源蓝口山歌《亚鹊落田争虾公》。第二种是三声音阶徵调式,如龙川山歌《好比牡丹对海棠》。第三种是附加清角的六声音阶徵调式,如龙川马灯调《正月里来是新年》。第四种是附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徵调式,如紫金的告神歌《告禀神仙》。第五种是附加变宫的四声音阶徵调式,如东源船塘割草歌《谷堆顶到九重天》。第六种的调式更特殊些,它是由附加清角和闰组成的六声音阶徵调式,如东源涧头山歌《等愚花开转世来》。
羽调式在河源客家山歌中有五种,一种是五声音阶羽调式,如龙川鹤市山歌《唱歌就爱人答对》。第二种是三声音阶羽调式,如东源桂山山歌《手拿铜钱 晓使》。第三种是附加变宫的五声音阶羽调式,如东水山歌《月光出世系奔波》。第四种是附加清角的五声音阶羽调式,如东源蓝口割草山歌《郞割心肝妹割肠》。第五种是附加变徵的五声音阶羽调式,如东源康禾山歌《嬲哩一夜想两夜》。
客家山歌的旋律特点
河源客家山歌的旋律主要以级进、平稳的方式进行,即用同音反复、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的特点音程进行为主,因为级进音程具有旋律流畅、悠扬、抒情的特点。但也经常与纯四度、纯五度的跳进音程结合在一起,因为跳进音程的旋律轮廓鲜明,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六度、七度、八度大跳音程,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旋律风格。河源客家山歌与小六度、大六度、小七度、大七度、纯八度的大跳音程结合的也有,但比较少见。
1.级进音程的旋律。如船塘凹头山歌《愁呆老妹唔得归》。
2.级进与跳进音程相结合的旋律。如龙川山歌《客家山歌最出名》。
3.八度大跳音程的旋律。如河源山歌《嬲到日头转西山》。
客家山歌的歌词特色
历史上能够广泛流传的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的河源山歌,当然也具有比较突出的河源地方特色。
河源市地处广东省的东北部,区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辖龙川、东源、连平、和平、紫金及源城五县一区。全市人口300多万,绝大多数是客家人。河源是粤东北山地与珠三角平川的交接部,大部分地区山岭相连、山林茂密。珠江支流——东江自北往南贯穿龙川、东源、源城、紫金四县区,滋润两岸百里绿洲、万顷良田。其余地区也河溪纵横,一年四季流水潺潺。
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终日为青山碧水的无限风光所熏陶,自然对山水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因此,他们创作传唱的河源山歌,没有不唱山、不吟水的,而且总是山水相连,形影相随。青山碧水里的万千景观是河源山歌永恒的物象。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饱尝世态的炎凉,深感真情的可贵。讲情讲义、重情重义,成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祖训。作为直接宣泄客家人情感的山歌,自然渗透着客家人的真情实意。而几乎纯客家人聚居的河源,受外界其他族群不良风气的影响自然较少,因而河源客家人更是一个性情淳厚、民风纯正的群体。河源山歌特别是大多数的情歌无不是一叹三咏、缠绵委婉,融山水人情于一炉,合叙事抒情于一腔,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东江,穿越河源的群山田野,涌入珠江,奔流大海。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千百年来无比繁荣的东江水运,直至20世纪才逐渐衰落。正是依靠东江水运这条黄金通道,2000多年前的客家始祖赵佗,才能把古龙川这片洪泽荒野,建成富庶繁荣的兴旺之地。
也正是有了这条东江,才使古时南来北往的士官商贾、文人骚客会聚河源。各地文化在客家古邑发生碰撞,使河源山歌更好地收纳各地民歌的精华而创新发展。
图文来源: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一审:曾美兰
二审:张智敏
三审:赖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