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则消息:
湖南的一位妈妈因为孩子考试时一道基础题做错了,把自己气进医院。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2分。有一道基础的算术题弄错了,妈妈看到试卷后越想越生气,把孩子训了一顿。吃饭的时候感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就打了急诊。
医生诊断为“癔症”。
评论区的家长纷纷表示:太卷了!
作为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很正常,但是真的不要对孩子唯分数论。更不要孩子成绩好,一家子喜气洋洋,孩子成绩稍微有下降,家里就硝烟四起。
如果你的预设是零分,那么孩子每进一分都值得鼓励。
而当我们把一个孩子预设在满分的位置上,即便孩子做到99分,也还是差一点。
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自然会觉得他一无是处,哪哪都是毛病。
《亲密关系》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曾说: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好的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给予了太高的期待,处处力求完美,逼迫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不允许这个过程出现任何失败。
我们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这么做不仅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而且会让我们自己焦虑、自我怀疑。
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过高期待,一味对孩子施压,这其实也是多孩子的“施虐”。
下面这位妈妈和儿子的经历,也许会让你有很大的感触:
儿子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
数学100
语文98
英语99
语文和数学都是班级第一,看到这个成绩,我跟儿子会心一笑。
回想陪伴学习的四年时间,真的感触颇深:
因为没有上幼小衔接,小学前也没有有意识地让他练字、学拼音,儿子几乎是零基础上小学。
别人半小时写完的字,他要写一个小时;别人八点写完做作业,他要写到10点。
尤其是钉钉打卡,他基本是最后一个提交。
有一次,11点多了他还在练习读拼音,教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读错。我忍不住爆发,冲他大声吼骂,还动手打了他。
幼儿园里老师同学眼中优秀的他,到了小学连基本的作业都难以完成。完美主义的我,像当年要求自己一样,不断对他施压,成绩必须班级前三。
那段时间我真的是无比焦虑,在网上疯狂收集如何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的攻略。
但是由于班级很多孩子都上过幼小衔接,他是零基础,注定很难超越别人。
可我不管,作为我的孩子,他就是不能落后。
期待越高,越忍受不了他的犯错。
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期待——失望——吼骂。
为了防止我忍不住发脾气,甚至还给他戴着安全帽写作业。
1、先瞧病:
和孩子一起细细浏览卷子中的每道题。注意,是每道题,不是只看错题。
重点看错题、答起来不顺的题和凭运气做对的题,对那些掌握比较熟练的题可以略过,这样可以迅速的找出问题所在。
2、再找根:
将错题、难题所对应课本的知识点一一罗列出来,先记录到记录本上,让孩子弄清楚原因并加深记忆。
3、后治病:
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做一个由点及面、更深、更广的复习,彻底搞清相关知识体系及相互联系。
最后摆脱试卷,给他们出相应的题目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并在日常的作业学习中,加强这部分薄弱环节的练习。
让他始终在自己的拉伸区学习,一点点突破他的舒适区。
好父母,是对孩子无条件接纳后,创造一切可能创造的条件,带孩子一起向前。
认知能力强,就让他在学习上努力往前冲;
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导他在擅长的领域弯道超车;
技艺能力不错,就一遍遍重复实践,在某个领域练到极致;
性格能力有优势,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动的工作。”
总之,能力不同,出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