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体会/脂肪瘤样型冬眠瘤 1例的诊断思考

文摘   2024-10-20 13:47   贵州  

1.病例展示

女,60岁,背部无痛性肿块2年,生长缓慢。在门诊行包块切除术。

大体所见: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质软.不规则灰黄组织,5*3.5*1cm。

镜下所见:送检(右肩背部)包块组织,内见大量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胞浆丰富红染,呈细小多空泡状,可见包膜、圆形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胞质及胞核 S-100( +) ;CD34、CD68、MDM2、CDK4 均(-);Ki-67 <1%。

诊断:(右肩背部)脂肪瘤样型冬眠瘤。

2.讨论

  冬眠瘤(hibernoma)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良性脂肪肿瘤,1906年由Merkel首次报道,是来源于胎儿时期特有棕色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故又名棕色脂肪瘤(brown lipoma/胎儿脂肪瘤(fetal lipoma),占良性脂肪肿瘤比例不足2%。由于此病罕见且形态学特殊,临床病理诊断过程中易漏诊,乃至误诊。
2.1发病年龄及部位 

  冬眠瘤发病年龄广泛,275岁均有报道,平均38岁,男性略多;是由混杂不等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及白色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人体棕色脂肪从胎儿期5月开始出现,出生后8周逐渐消失,多分布在腋窝、颈部及肩胛区,故冬眠瘤也常发生于这些部位,大腿、腘窝、胸壁、腹股沟等也常见,在一些无棕色组织的部位(如乳腺、喉部、肝下缘等)也有报道。
2.2临床病理学特征

  冬眠瘤是一种生物学行为良好的肿瘤,临床表现多为皮下缓慢或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偶位于肌内。影像学上与脂肪瘤相似,但脂肪瘤在MRI信号显得更均匀,且经脂肪抑制后信号变化更明显。肉眼肿块多为不规则分叶状,界清,瘤体直径112 cm平均9.3 cm),有包膜,切面灰黄至灰褐,油腻感

2.3镜下观
  镜下以类圆形或多边形的棕色脂肪细胞呈片状或小叶状排列,胞膜清晰,可见三种不同成熟状态的细胞(中等偏大且富含嗜酸性胞质的类圆形细胞、体积偏大且胞质淡染多泡状细胞及单泡状细胞)。
2001Furlong在一项冬眠瘤临床病理分析中将此病分成4种亚型:
①经典型:最常见,主要由棕色脂肪细胞构成;

HE ×100:呈片状排列,由混杂不等的瘤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其间可见毛细血管

HE ×400:富含嗜酸性胞质的瘤细胞黑色箭头);②多空泡状瘤细胞(蓝色箭头)单空泡状瘤细胞(红色箭头)
②脂肪瘤样型:通常位于大腿,以成熟脂肪细胞为主而棕色脂肪细胞成分较少;
③梭形细胞型:混杂着梭形细胞脂肪瘤和冬眠瘤,由棕色脂肪细胞、成熟脂肪细胞、带状的梭形细胞及胶原组成,间质可见肥大细胞;
④黏液样型:好发头颈部,表现为间质大量黏液样变性。
2.4免疫组化
免疫表型上,冬眠瘤细胞表达S-100,不表达CD34;但在梭形细胞样亚型中,梭形的纤维母细胞表达CD34Ki-67增殖指数低,不足1%

电镜特点
电镜下,瘤细胞的超微结构表现为单泡状或多泡状细胞内富含管状或圆形的线粒体及多少不等的脂滴。在细胞遗传学上几乎都伴有11号染色体的q臂的异常,个别存在(9;11)(q34;q13)易位

2.5 鉴别诊断

由于冬眠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显著,如对此病有一定认识则较少误诊。但鉴于此病的罕见性及病理亚型多样性,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正常的棕色脂肪组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位于棕色脂肪组织发生部位;
②脂肪肉瘤:
a.高分化脂肪肉瘤主要由大量近成熟的脂肪细胞及混杂少量的诊断性脂肪母细胞组成,尤其需与体积较大的脂肪瘤样变型冬眠瘤相鉴别,诊断中易将棕色脂肪细胞的胞核看作旁边成熟脂肪细胞胞核而误认成诊断性脂肪母细胞,进而将其误诊为脂肪肉瘤;
b.黏液型脂肪肉瘤主要与黏液样变型冬眠瘤鉴别,故鉴别诊断时需认真结合瘤细胞的异型性、有无诊断性脂肪母细胞、“鸡爪样”血管、免疫组化表型(MDM2CDK4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
③黄色瘤:瘤细胞由含脂质的组织细胞构成,胞质呈泡沫状,但体积较冬眠瘤小,可见多核巨细胞,常伴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免疫标记CD68阳性;
④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有颗粒细胞瘤、成人型横纹肌瘤等。
例为脂肪瘤样亚型,低倍镜下,易将棕色脂肪细胞的胞核看作旁边成熟脂肪细胞胞核而误认成诊断性脂肪母细胞,进而将其误诊为脂肪肉瘤;根据瘤细胞异型性小、无诊断性脂肪母细胞及免疫表型MDM2CDK4均阴性)可与高分化脂肪肉瘤鉴别。

2.6 治疗及预后

冬眠瘤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棕色脂肪瘤,但偶有恶性和侵袭性的病例报道,肿块经局部完整切除后多无复发,仅有极少病例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
备注:(讨论部分中,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及书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1] Furlong MAFanburg-Smith JCMiettinen M. The morphologic spectrum of hibern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70 cases[J]. Am J Surg Pathol200125(6): 809-814.

[2] 高玉平朱建善 . 臀部冬眠瘤一例报道[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26(10): 1201.

[3] 周晓聪 叶英海. 乳腺冬眠瘤一例[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8): 708.

[4] Minni ABarbaro MVitolo Det al. Hibernoma of the para-glottic space: an unusual tumour of the larynx[J].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0828(3): 141-143.

[5]  . 肝下缘冬眠瘤1[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1):45.

[6] 郝慧婷曹子龙 . 左侧胸壁胸小肌下冬眠瘤影像表现一例[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1): 73-74.

[7] Turaga KKSilva-Lopez ESanger WGet al. A (9;11)(q34;q13) translocation in a hibernoma[J]. Cancer Genet Cytogenet2006170(2): 163-166.

[8]  谭晓姝 . 脂肪瘤样型冬眠瘤1[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4): 319.

[9] 哈英娣李青清苏勤军. 恶性冬眠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2): 284-286.

[10] 陈大仓范银仓 . 胸壁侵袭性冬眠瘤1[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4): 280.

[11] Ogilvie CMTorbert JTHosalkar HS et al. Recurrence and bleeding in hibernomas[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8(1): 137-143.

[12]王坚,《软组织肿瘤病理学》.



病理起点
分享病理相关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