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七事变开说,那些年的抗日岁月

旅行   2024-07-08 13:10   安徽  

1937. 七七事变



又到了每一年的7月7日,或许时间在慢慢冲淡一切,或许很多年后它又将成为一年中普通的一天。但至少在小编的脑海里,它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忽略的,沉重的特殊纪念日。


1937年的今天,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序幕。八年的时间,这片土地充满了血与泪。可歌可泣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着 ... ...


今天就想借这个特别的日子,去梳理一下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的时间线,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取得这场战争胜利是多么的不易。





风云诡谲,一触即发


七七事变之前的中日关系是如何的?两国之间的摩擦和战争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之后就持续不断了。

日本一直觊觎东北。清政府还在的时候,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将东北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蚕食东北的资源。

民国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上台。日本想培养他为东北代言人。但老张是个聪明人一边利用日本,一边排挤日本。

奉系军阀的机械化部队


日本人在奉军方面吃了瘪,于是不藏着掖着了,用皇姑屯事件除去了东北王,又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行占领了东北大好河山。接着在1932年扶持溥仪登基,用伪满洲国的旗号统治东北。

1932.伪满洲国成立

日本人利用满族遗老遗少妄想复国的心理,用管理朝鲜的办法去殖民东北。从东北强取豪夺了丰富的资源,去给本土输血。


而此时名义上的中国执政者:南京国民政府对此毫无办法。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一个军阀林立,各自为政的时代。

1930年代初的中国势力分布


关于东北的事情,国民政府一是管不上。二是1927年到1937年是国民政府治下的“黄金十年”,放下经济去打仗,无疑会让脆弱的国民经济提前崩溃。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后人往往忽视的是,1931年中国是大灾之年。那一年以江淮水灾为代表的全国性洪涝灾害令人震惊。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顾问美国人阿瑟·恩·杨格,在论及江淮水灾时就写道:


此次灾难“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记录的大灾”, “受灾地域比英国全境还大, 约相等于纽约、康涅狄克、新泽西三个州合起来的面积。”

1931.江淮水灾


至今这场水灾,还被学者认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自然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救灾都手足无措,根本无力顾及东北的局势。


所以只能韬光养晦,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武装部队准备战斗。期间通过中德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一旦开战他们将是嫡系中的精锐部队。


德械师士兵


而日本则在“得陇望蜀”,有了东北还要继续扩张,开始对跨过山海关对华北下手。此时的华北是西北军的残余势力的实力范围。由于冯玉祥统辖的西北军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失利,冯玉祥宣告下野。于是国民政府就逐步把布防放在华北地区的西北军分化,并改名为二十九军


西北军的核心干将有很多,他们被称为“五虎”,“十三太保”。可见西北军是一个特别复杂且江湖气很重的团队。冯玉祥下野后,只能是精神领袖,但掌控不了他们。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成了华北的实际话事人。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对于南京国府来说,他们一盘散沙是最好的结果,可以兵不血刃分化华北军阀。但这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好事,方便他们逐一击破。于是日本人开始用各种手段去争取西北军的大佬们。于是复杂的人性,让这些军长、师长们有的人当了汉奸,有的人做了墙头草,有的和日本人划清界限,也有的人幡然醒悟后痛改前非。


这些都是后话。总之日本的关东军用各种手段试探着中国的底线。有数次的入侵,都被宋哲元麾下的爱国部队打了回去。这些战争都发生在北平东北方向的长城区域,所以被称为长城抗战(1933年3月5日 至 1933年5月25日)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场战斗是喜峰口战役,关东军先遣队遇到的是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张自的部队直接遭遇的是张的属下,赵登禹率领的大刀队,结果惨败而归。这一战打出了二十九军的威名,也催生了著名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大刀队


但日本最终还是用惯用伎俩:政治施压,在1935年胁迫国民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也就是何应钦梅津美治郎为双方代表签订的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华北的二十九军和东北军对日本的防范再一次被削弱。

此时北方的政治中心北平早已驻扎了大量日本士兵。这是1901辛丑条约之后,“战胜国”们享受的特权。在1936年开始,日本驻军越来越多,越来越嚣张。而二十九军碍于《何梅协定》只能无可奈何。

日本在挑起事端上总是轻车熟路,在扶持傀儡上也是屡试不爽。所以在鼓动华北自治,培养汉奸代言人的事情上一刻也没听过。好像大家都知道他们要干什么,但又没办法阻止。1936年,日本就悄悄制定了作战计划。这一年的冬天,北平的日本驻军就明目张胆的训练作战。

左:秦德纯 右:冯治安


到了1937年,二十九军的核心成员秦德纯担任北平市长。另一员大将冯治安任二十九军代理军长(宋哲元回山东老家修坟),同时驻防北平的是冯直属的三十七师。同样行使代军长权利的还有副军长佟麟阁他们是华北防务的主要决策人。

当时的二十九军在华北部署是这样的:

● 二十九军军部驻宛平县丰台镇的南苑
● 下辖第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北平保定地区,该师师部驻西苑
● 第三十八师(张自忠部)天津附近韩柳墅、小站、廊坊、马厂和大沽一带。
● 第一四三师(刘汝明部)察哈尔省及河北省境内平绥铁路沿线。
● 第一三二师(赵登禹部)河间
● 骑兵第九师(郑大章部)南苑固安易县
● 特务旅驻南苑(一团驻北平城内)。
● 冀北保安部队(石友三部)和独立第三十九旅驻黄寺北苑

由此可见,北平的宛平县是二十九军的核心区域。而到了7月日军在北平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000人,并且开始了又一轮的夏季演习。每天这样的公开挑衅,是要开战的前兆,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月7日晚上,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夜里11点多,日军借口丢失了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时驻守宛平的是37师219团,团长是吉星文,大名鼎鼎的吉鸿昌将军的侄子。吉星文断然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而秦德纯得知后在深夜派人去交涉。此时已经是8日的凌晨两点。

左:年轻时的吉星文 右:年老时的金振中


双方代表刚刚下来,日军就忍不住了。一声枪响开启了战斗的序幕。日军开始由卢沟桥向宛平县城进攻,开始是“擦枪走火”,后面是直接炮轰。事已至此,秦德纯下令:反击。如果您不了解卢沟桥的地理情况,可以看下图 ↓

七七事变示意图


卢沟桥是主战场,驻守的营长是金振中。所以后来很多人把吉星文和金振中,以及他们的上司旅长何基沣,作为打响反击第一枪的英雄。其实这是二十九军全军怒火积压的结果,从上到下各级将领无不想和日军拼了。


开战后,秦德纯立即变换了角色,担任北平城防总指挥。二十九军的其它部队也源源不断赶来支援。


二十九军军队调拨中


日军在8日当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于是9日双方又开始谈判,各退回阵地休战。但这不过是日军的缓兵之计,11号有了援军的日军又开始了炮轰。代军长佟麟阁,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司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左:佟麟阁 右:赵登禹


这场北平西南角的战争,时打时停。和后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很像。国民政府不亲自下场,由地方军队出面反击。而国民政府去国际上制造舆论,寻求国际支持,让欧美国家出手斡旋。


但这样的办法其实没有用,国之孱弱是换不来列强的怜悯的。不过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还是坚定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但华北的实际掌控人宋哲元却没有打下去的决心,还在犹豫中左右摇摆。谈判桌上的争吵未果,战争不会为之停歇。7月28日,日军发起了总攻。除了卢沟桥,还攻击二十九军在南苑的军部。


进攻卢沟桥的日军

很不幸的是,在这场战争中,驻守南苑的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均战死沙场。二十九军只能在29日撤离北平战场退往河北。29日,北平失守。30日,天津失守。宋哲元留下张自忠作为代表在北平和日军谈判。

七月的战争告一段落,“七七事变”以中方军队失利而结束。代理北平市长的张自忠因为和日军的谈判,而被百姓、市民们认为是投降派,汉奸。这让他大为耻辱,决心向死,以证清白。

七七事变后的北平市长:张自忠


这便是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事变的来龙去脉。事情至此,已经没有第二选择了。被胜利冲昏了脑子的日军显然要开始全面侵华了,而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各种行动,准备同仇敌忾迎接战斗。后面的事,就一篇一篇回顾和叙述吧。





小编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的抗战知识,来自于关河五十州的《一寸河山一寸血》,通过这本书了解了抗日八年的前前后后的脉络。这些年还喜欢看一些“老兵回家”系列的视频。对这段历史是深有感触的。

当下的舆情,我们总是高呼“不忘历史”,却忘了目的是以史为鉴,很多人走偏了,变成了继承仇恨。很多人的言论之野蛮,和当年军国主义熏陶下的日本侵略者并无二致。很多人总是嚷着要报仇雪恨,却对这场战争的经过一无所知,对为这场民族战争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也并不了解。这些是促使小编决定开辟一个系列长文的原因。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描述中如有错误,还请关注的朋友不吝赐教。

山野逃跑
原“安徽地理频道”,现临时更名“山野逃跑”。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