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七七事变
又到了每一年的7月7日,或许时间在慢慢冲淡一切,或许很多年后它又将成为一年中普通的一天。但至少在小编的脑海里,它始终是一个让人难以忽略的,沉重的特殊纪念日。
1937年的今天,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开启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抗日战争的序幕。八年的时间,这片土地充满了血与泪。可歌可泣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着 ... ...
今天就想借这个特别的日子,去梳理一下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的时间线,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取得这场战争胜利是多么的不易。
风云诡谲,一触即发
奉系军阀的机械化部队
日本人利用满族遗老遗少妄想复国的心理,用管理朝鲜的办法去殖民东北。从东北强取豪夺了丰富的资源,去给本土输血。
而此时名义上的中国执政者:南京国民政府对此毫无办法。因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一个军阀林立,各自为政的时代。
1930年代初的中国势力分布
关于东北的事情,国民政府一是管不上。二是1927年到1937年是国民政府治下的“黄金十年”,放下经济去打仗,无疑会让脆弱的国民经济提前崩溃。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后人往往忽视的是,1931年中国是大灾之年。那一年以江淮水灾为代表的全国性洪涝灾害令人震惊。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顾问美国人阿瑟·恩·杨格,在论及江淮水灾时就写道:
此次灾难“不仅超过中国苦难历史中任何一次水灾;而且也是世界历史中创记录的大灾”, “受灾地域比英国全境还大, 约相等于纽约、康涅狄克、新泽西三个州合起来的面积。”
至今这场水灾,还被学者认为是20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自然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救灾都手足无措,根本无力顾及东北的局势。
所以只能韬光养晦,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武装部队准备战斗。期间通过中德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准所改编和组建国民革命军,故对其统称为德械师。一旦开战他们将是嫡系中的精锐部队。
而日本则在“得陇望蜀”,有了东北还要继续扩张,开始对跨过山海关对华北下手。此时的华北是西北军的残余势力的实力范围。由于冯玉祥统辖的西北军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失利,冯玉祥宣告下野。于是国民政府就逐步把布防放在华北地区的西北军分化,并改名为二十九军。
西北军的核心干将有很多,他们被称为“五虎”,“十三太保”。可见西北军是一个特别复杂且江湖气很重的团队。冯玉祥下野后,只能是精神领袖,但掌控不了他们。二十九军的军长宋哲元成了华北的实际话事人。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
对于南京国府来说,他们一盘散沙是最好的结果,可以兵不血刃分化华北军阀。但这对日本人来说也是好事,方便他们逐一击破。于是日本人开始用各种手段去争取西北军的大佬们。于是复杂的人性,让这些军长、师长们有的人当了汉奸,有的人做了墙头草,有的和日本人划清界限,也有的人幡然醒悟后痛改前非。
这些都是后话。总之日本的关东军用各种手段试探着中国的底线。有数次的入侵,都被宋哲元麾下的爱国部队打了回去。这些战争都发生在北平东北方向的长城区域,所以被称为长城抗战(1933年3月5日 至 1933年5月25日)。
二十九军大刀队
左:年轻时的吉星文 右:年老时的金振中
卢沟桥是主战场,驻守的营长是金振中。所以后来很多人把吉星文和金振中,以及他们的上司旅长何基沣,作为打响反击第一枪的英雄。其实这是二十九军全军怒火积压的结果,从上到下各级将领无不想和日军拼了。
开战后,秦德纯立即变换了角色,担任北平城防总指挥。二十九军的其它部队也源源不断赶来支援。
二十九军军队调拨中
左:佟麟阁 右:赵登禹
这场北平西南角的战争,时打时停。和后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很像。国民政府不亲自下场,由地方军队出面反击。而国民政府去国际上制造舆论,寻求国际支持,让欧美国家出手斡旋。
但这样的办法其实没有用,国之孱弱是换不来列强的怜悯的。不过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还是坚定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
但华北的实际掌控人宋哲元却没有打下去的决心,还在犹豫中左右摇摆。谈判桌上的争吵未果,战争不会为之停歇。7月28日,日军发起了总攻。除了卢沟桥,还攻击二十九军在南苑的军部。
这便是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事变的来龙去脉。事情至此,已经没有第二选择了。被胜利冲昏了脑子的日军显然要开始全面侵华了,而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各种行动,准备同仇敌忾迎接战斗。后面的事,就一篇一篇回顾和叙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