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2013年至2017年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点击下方查看视频内容
迫切呼声:
承载期待的剧场建设
任职之初,饶虹发现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传播学院已从各项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发展为具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本、硕、博完整的办学体系以及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对成熟的学院。在感慨学院成长的同时,饶虹不禁思考如何帮助学院的发展再上一层楼。“我们专门请教了颜纯钧老院长,也听取了广大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们的建议。”饶虹回忆道,“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盼望使用多功能演播厅(现星雨剧场)。”搬到新校区后,传播学院有了一座新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剧场却闲置多年未装修,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思政教育等都迫切需要。因此,“我也曾多次在学校的会议上,向校领导呼吁剧场的建设需要学校支持。”
剧场建设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校党委书记黄汉升带领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专程到学院调研,认真听取各专业负责人的发言,当即决定:“传播学院的剧场必须建。”他还对装修提出16字要求:瞄准前沿、适当超前、保证质量、共建共享——师生们期盼的事有了回音。饶虹回忆起昔时情景,深感欣慰道:“我们当时深受鼓舞,感谢学校对我们学院给予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持。”
为了更好完成建设工作,饶虹和时任院长谭华孚、副院长张应辉和项目负责人林隆强先后到省广播影视集团、厦门电视台、厦门大学、集美电视台等剧场建设较先进的单位进行考察,还邀请院线经理、技术骨干对设备参数、兼容、数据进行全面论证……经过扎实的调研以及多次征求专业负责人意见,渐渐梳理出较为满意的方案。大家对剧场的建设充满了期待。
蓬勃朝气:
饱含激情的“青椒”们
剧场论证方案的顺利通过,离不开项目负责人林隆强老师的投入。“他从电视台到学院工作,对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等了解得更专业。在颜纯钧老师、谭华孚老师的鼓励下,他接下这个重任。”这一过程中,林隆强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调研、反馈情况、修改数据……“达到不同专业教学的需要不容易。”饶虹感慨道。剧场的论证材料为后期学院三楼全媒体演播厅、虚拟演播室、融媒体应用中心的建设做好了铺垫。
令饶虹印象深刻的,还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卢佳音老师。“她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很有能量的老师。”饶虹分享道,2014年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在庆典策划、主持校友访谈等工作中都有她的身影,“她做事很有情怀,所以学生们愿意跟着她一块干。”饶虹还清晰地记得一个中午,会议室中传来热闹的讨论声,是学生们在和卢佳音老师讨论由传播学院承办、在福州大剧院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媒体大赛。“他们不仅连着好几个中午都讨论,在活动的前一天晚上电影散场后开始布场,甚至睡在影院,第二天‘一轱辘’爬起来就投入会务。”在饶虹看来,学生们对专业的热爱与敬业的精神是同老师“一脉相承”的。
在饶虹的回忆中,更多的似乎是传播学院其他老师与学生的故事,而她在故事中扮演的则是无声的“烛火”,给予朝气蓬勃的师生最有力的支持。传播学院的“青椒”们亦不负众望,他们饱含激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言传身教”最好的样本,他们接过前辈递来的接力棒,与学院发展一同向前奔跑。
事无巨细:
学院无“小事”
“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事,要积极地、热情地鼓励他们去做。”这是饶虹曾多年担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职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我们应该尊重教师主体,尊重他们在人才培养中的付出,他们的合理需求要竭尽全力去满足,做好服务。”刚到学院任职时,饶虹发现师生都自己带水上课,为了让师生更方便地喝上热水,学院就在楼层内装上饮水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使用的录音室空间大、人少,而多数学生所在的外部空间小,在学院领导与老师商议过后,便对录音间进行改造……“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大家提供尽可能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这是饶虹对自己的定位。
2015年,传播学院承办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有来自国内十多所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会场。这是福建省高校首次承办新闻传播学类教指委全体会议,传播学院领导老师各司其职、精心办会,“致广大而尽精微”,关注到会议的每一处细节,让传播学院在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饶虹与学院其他领导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在学院大步发展的同时,事无巨细地关注师生的诉求。时至今日,传播学院此般的特质依旧“代代相传”——“我每次回传播学院,都会发现学院里有些令我惊喜的新变化。”饶虹道,“实验室、学院大门、排练场地……学院的育人环境日新月异,相信传播学院也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好。”
学院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的建院十周年
“别人都说我们的学生有个性、有想法,我觉得他们情商高,特别懂感恩。”饶虹来到传播学院的第二年便迎来了建院十周年院庆,五湖四海的学生都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奔来,有的年级学生寄来了桃树、李树,有的承包了校友的伴手礼。传院学子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调任至学院不久的饶虹——“学生的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非常感人。”
建院十周年院庆,是对曾经的院友“回家”的召唤,更是尚在传院学习的学子们“高飞”的瞭望台。饶虹坦言:“它既是对过去十年办学的总结,更是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借着建院十周年院庆的契机,学院邀请内地和台湾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聘请了业界精英充实我院师资力量;时任校党委黄汉升书记为我院博士学位点授牌,时任副校长李敏为十多家新闻传媒机构授“实习实训基地”牌匾……传播学院不但在交流中增进自身教学水平,更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与业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子们更好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时任校党委书记黄汉升为我院博士学位点授牌
十年前,站在时光的交汇点上,传播学院在回溯过往足迹、细数累累硕果的同时,更擘画着未来的蓝图,憧憬着“下一个十年”。时间飞逝,在一代代传播人的接续奋斗与莘莘学子的不断进取中,承载着“传院人”共同期待的“二十年”已经悄然到来。
2017年饶虹调离传播学院,但她仍然牵挂着学院的变化,为学院的每一步发展感到欣喜。“传播学院像一泓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传播学子,也激励着学院老师不断提升,以不断创新的生命力,续写着传播学院生生不息的故事。”饶虹深情道,“祝传播学院生机勃勃,越办越好!”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欧阳丹娜
撰稿:陈缪妙
拍摄:何基运 夏伟豪
剪辑:魏淑颖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沈卓琪
指导老师:欧阳丹娜 魏倩怡
初审:陈缪妙 何基运 夏伟豪 魏淑颖 缪诗洁 林政赫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终审: 魏倩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