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若芬:苏东坡的《寒食帖》,被大火“文身”的“神物”

文化   2024-11-24 09:08   浙江  

苏东坡在著名的《寒食帖》上题写的是两首《寒食雨》,而他又被誉为北宋书法四大家,这幅《寒食帖》也就有了文学、艺术的多重价值,不仅被历朝文人墨客、王公贵族相争收藏,还曾流散到日本,最后被收藏家购回,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一次遇见苏东坡

衣若芬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8月


《第一次遇见苏东坡》的作者为知名苏东坡研究者、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衣若芬教授,在这本10万字的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近东坡,开启与东坡的相遇之旅。她也在书中讲述了苏东坡书写《寒食帖》的动人故事:熬过乌台诗案,备尝人间冷暖,仍然以书写记录人生,这就是我们敬佩和喜爱的苏东坡。





于是世界上有了东坡居士


这次遇见,久别重逢。


《寒食帖》写的是两首《寒食雨》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这是苏东坡在贬谪之地黄州度过的第四个寒食节,时间是在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寒食节在农历冬至过后的105天,出游踏青和扫墓祭祖的日子。宋朝人非常重视过寒食节,春节(元日)、冬至,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放假七天。放假对在黄州的苏东坡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他根本无公事可办,确切地说,不能办公。


我曾经觉得好玩,给苏东坡排了一个紫微斗数的命盘,发现他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会遭遇人生的一次大劫,这也有点儿事后诸葛亮的意味。那年,他因为持续反对新法,加上自己在诗文中批评朝政,给人抓到了把柄,告上了朝廷,发生“乌台诗案”。


“乌台”就是御史台,是负责监督、纠察、弹劾官员的中央机构。汉代御史台附近有许多柏树,树上有乌鸦,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在《陪你去看苏东坡》书里,我说苏东坡是“国际畅销书作家蹲大牢”。在弹劾他的公文里说,他的作品“小则镂板,大则刻石,传播中外”。有的被雕版印刷成书,有的被刻在石头上,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流行。


比如同时代的文人苏颂说苏东坡“文章传过带方州”,并且注解:“前年高丽使者过余杭,求市子瞻集以归”。高丽有一位叫金觐的文臣出使北宋,得知苏东坡兄弟的大名,还模仿了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金富轼”和“金富辙”呢!这对兄弟也很有出息,金富轼编撰了《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高丽使臣到了杭州 ,都晓得要去买苏东坡的文集,看看他写了什么,你说,苏东坡是不是宋代的KOL呀?


这样的KOL影响力太大,如果让百姓和外国人知道咱们大宋国有什么不受苏东坡待见的政令,岂不是动摇朝廷,毁了国威?非好好管束他不可!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宋代印刷术发达,推动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寒食节不让生火,百姓乖乖遵守规矩,可是贵族王侯里却我行我素,依然点了蜡烛,通宵享乐。唐代韩翃写了《寒食》诗,用“汉宫”指当朝,讽刺道: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怎么没有人拿这首诗来开刀,说韩翃揭发朝廷疮疤呢?因为谈不上“小则镂板,大则刻石,传播中外”嘛。


苏东坡像


经过层层审讯,苏东坡在牢里蹲了130天。重获自由时,他的官衔是“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么长的官衔,其实就是朝廷安置贬谪官员的虚职,位阶低于他上一个职务湖州知州的六品官,甚至比他最初担任的凤翔府节度判官还低,只能领些许津贴,不能住官家宿舍。


于是苏东坡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挽起袖子来下田种地。他的耕地在黄州城的东边,于是世界上有了东坡居士,我们称他苏东坡。黄州时期是苏东坡创作的高峰,一些以赤壁为主题的旷世名作都写在黄州。旷达豪放、乐观积极,这些标签基本上都是苏东坡在黄州苦中作乐,给予我们的正面影响。然而,看《寒食帖》诗中的情绪却截然不同。


寒食雨


让我们先回到《寒食雨》这两首诗的内容。苏东坡说自己在黄州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每年都想要珍惜大好的春光。但是无论怎样珍惜,春天还是会过去的。刚好今年雨下得特别多,下了两个月,好像还没有进入春季,天气还是像秋天一样冷飕飕的。听说我欣赏的海棠花已经被雨水和泥点给脏污了。时间就像是在半夜里偷偷地给搬走了,那力道无人能及。就像是一个生病的少年,大病初愈,头发都花白了,成了老年人。


雨下得江水都暴涨了,一直不停的大雨快要进入我的房里。我小小的屋子像是艘渔舟,飘荡在蒙蒙的水汽云雾当中。我打起精神,在空空的厨房里想要煮一点寒冷的蔬菜。破损的灶台点燃不起,被雨水打湿的芦苇生不了火。原来今天是禁火的寒食节,只看见乌鸦衔着没有烧尽的纸钱飞过。想到皇宫的门像九重天那么遥远,我距离要去扫墓的家乡四川眉山有万里之遥。我也想像阮籍一样,在人生的穷途末路坐地痛哭。但我的心已经像燃尽的灰烬,再也生不出火来欲哭无泪了。


苏东坡怎么这么愁苦抑郁,消沉落寞呢?答案就在诗的前两句:“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为什么要强调自己在黄州已经度过了三个寒食节呢?因为按照北宋的磨勘制度,官员的职务一般任期是三年,除非另有任命,三年左右,再进行考核升迁。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寒食节,超过了朝廷的任职期限,苏东坡心中暗自焦虑:朝廷什么时候会有新的任命呢?难道我此生要一直待在黄州吗?


过去我们以为《寒食帖》写于元丰五年(1082),我读了《寒食雨》诗谈到的“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对照他写给巢谷的诗《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春雨如暗尘,春风吹倒人。东坡数间屋,巢子谁与邻。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认为应该是元丰六年(1083)。诗里描写的绵绵春雨、破灶都和《寒食雨》诗的景象相似。那年春天苏东坡一直在生病,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自己眼睛赤目,加上痰气壅引起咳嗽,卧病在床。所以诗里说“卧闻海棠花”“病起头已白”。


工作、健康问题之外,我还发现1082年苏东坡的长孙,5岁的苏箪天折了,难怪他感到生活没有乐事。


人生还有什么是值得活的?


林语堂说的“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到哪里去了?


我站在《寒食帖》前,思前想后。


然后,眼眶一热,泪如泉涌。


这是高唱“多情却被无情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诚实地袒露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和争强好胜,自恃聪明,志得意满的自己彻底妥协了。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无法尽忠,做一个对朝廷有贡献的臣子;无法尽孝,做一个寒食节祭祖扫墓的子孙。有什么能支撑着自己,认可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呢?从四川小镇,走到京师皇城,曾经步步高升,在皇帝面前应答,高中全国之冠,被期许为未来的宰相,如今的潦倒下场,是老天开了一个大玩笑吗?


我想,苏东坡可能已经意识到,政治是短暂的;只有文学艺术可能永恒。所以,即使经历过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出狱之后,他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写作,也还继续写字画画,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和留存自己的意念。


被大火“文身”的“神物”

寒食帖


《寒食帖》曾经几度被大火“文身”。历经火烧圆明园、库房火患、日本关东大地震,幸而“大难不死”流传于世。那些历历清晰,被火熏烧过的痕迹,是爱物者和收藏者奋不顾身冒死抢救而来。《寒食帖》由可能是诗稿,成了文物,成了宝物、神物。它仿佛自带着某种天命,默默等待观赏者参悟。


我偷偷拭去泪水,继续看着《寒食帖》。


那流动情绪的笔墨,让我感叹汉字的优美和张力。汉字是视觉文字,由线条组成,带有意义的图像,和拼音文字截然不同。


拼音文字诉诸的是听觉,字母的图像性只能表示读音,汉字的视觉性则能表达含义。懂得拼读book,未必理解这个字的意思。而写出“册”字,可能猜想它“画”出某个东西,如果再多一些古代书籍的常识,知道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是把文字记录在竹片上,把一根根的竹片拿线串连起来,便是“册”字,也就是书了。


看手写的拼音文字,无论书写者怎样思潮起伏,我们顶多能看到笔触的深浅、笔速的飞动,看不到每一个字对应的书写者性情。看《寒食帖》全篇四个“寒”字各有姿态。苏东坡的字迹从第一首诗无奈隐忍,到第二首诗大开大合,“已过三寒食”“病起头已白”,两个“已”字写得特别的微小,好像是人生微不足道的过渡。“头已白”的“白”,中间的一横几乎看不见,好像苏东坡已经没有力气。第二首诗情绪激动昂扬,先是烦恼将要淹进屋子里的雨势,好容易打起精神来,“破灶”的“破”,右边的皮字就已经是破着了。灶字由于笔画比较复杂,显得特别大。“乌衔纸”的“纸”字一波三折,拉得很长,像是一把利剑,穿到下面的“君门”的“君”字。君字的口半开合似说非说。“坟墓”的“墓”字写得特别大而醒目。“哭途穷’的“哭”字,看起来就是一个哭丧的脸。“途穷”两个字也是特别的大。“穷”字几乎就涵盖《寒食帖》诗的全部内容了。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在黄州的这第四个寒食节,几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寒食帖》被称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绝对担当得起。


(此文为摘选,有部分删节)


相关图书



内容介绍

本书为“第一次遇见”系列之一种。苏东坡作为被法国《世界报》誉为“千年英雄”的人物,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更是有着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本书作者为知名苏东坡研究者、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衣若芬教授,在这本10万字的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近东坡,开启与东坡的相遇之旅。正文10个故事,以时间为序、不同的空间为轴,穿插讲述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人生经历、生活情趣、艺术修养等,其中既有对前人之说的澄清,也有作者的新鲜体悟。读完此书,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完成了一趟跨越近50年的东坡之旅。
在“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季节,遇见苏东坡。感受他的兄弟情谊;在“正是橙黄橘绿时”的岁月,遇见苏东坡。体察他的宦海沉浮;万谷酣笙钟,遇见暮年苏东坡。管他清风急雨。千里共婵娟,遇见AI苏东坡。畅想元宇宙的未来。
这一生,何妨吟啸且徐行。每一次遇见,都是新鲜。


作者简介

衣若芬,现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曾任中文系主任(2014—2016)。新加坡《联合早报》特邀专栏作家,新加坡政府注册社团“文图学会”荣誉主席,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曾任职台湾大学、“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等。受邀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讲学授课,策划主持多个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及学术研讨会。研究领域为“文图学”、苏轼研究、东亚汉文学与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史艺术等。著有《陪你去看苏东坡》《云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画意与诗情》《游目骋怀:文学与美术的互文与再生》《春光秋波:看见文图学》等。


民族史
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汇聚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资讯,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