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

文化   2024-10-28 11:28   北京  

庆节期间,读了欧文·亚隆《生命的礼物:关于爱、死亡及存在的意义》(下称“《生命的礼物》”,),参加了行远读书会交流活动,颇有感慨,亦有向各位推荐之意。
(作者:【美】欧文·D. 亚隆、玛丽莲·亚隆,译者:童慧琦、丁安睿、秦华、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本文斜体引文均出于此,致谢著者、译者。)
之前读过亚隆自传《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以及《诊疗椅上的谎言》,大致知他是位精神病学教授,父母为俄罗斯人,移民至美生活。幼时在父亲杂货店干活,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杰出心理学治疗师,与维克多·弗兰克尔、罗洛·梅为现在的三大精神医学大师,后两位均已过世,而欧文仍健在(生于1931年,今年93岁)。
读本科时,曾一度苦闷,阅读弗洛伊德、罗洛·梅等人书籍,想找从内里找到可行的道路。多年之后,发现当年读的一些书籍、学习的文字,确实已成为身体、经验的一部分。
这本《生命的礼物》,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收获。
此书写作于2019年左右。缘起是欧文的妻子玛丽莲·亚隆被诊断身患多发性骨髓瘤,二人谈话中,玛丽莲希望在有生之年与丈夫一起写部书稿来纪录这段时光。
欧文与玛丽莲相识于15岁,并在8年后完婚,至2019年两人婚姻已经走过65年。欧文是闻名于世的精神医学大师,玛丽莲也是一位高级研究员,长期专注于性别研究,出版有《乳房的历史》等作品,二人可谓琴瑟合鸣。
夫妻遂一起书稿写作,一人一章,交替进行。一边是男人、丈夫、病人家属,一边是女人、妻子、患者本人,以时间线为轴分别叙述治疗过程及各自心理变化。其中差异、微妙之处颇多,比如当获知已无良药可用,向医生问询还有多少时间,二人叙述如下。

玛丽莲:“我和欧文最后一次见M医生的时候,我向她提了两个问题:我还可以活多久,以及我们如何着手临终问题。她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是:当然这个问题任谁也无法确定,但我猜想会在两个月左右。

“这令人震惊。我本来期待着还有更多时间。这几乎无法再次见到我所有的亲密朋友,也难以实现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装着有意义物品的盒子的想法。

欧文:“然后玛丽莲,她从不畏缩,打断对话直截了当地问道:‘我有多少时间?你认为我会活多久?

“我感到震惊,若我处在M医生的位置上,会有些尴尬。然而她并没有回避,也直接地回答道:没有人能确切地回答,但我估计可能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里。

“我倒吸了一口气…………

“我的头脑从一个地方旋转到另一个地方:我实在不忍心听到我的玛丽莲可能活不到一个月了。

“玛丽莲真是了不起,一如往常的泰然自若,她想问M医生是否同意成为签署批准书所需的两名医生之一。”
在日常诊疗中,一般是医患双方的沟通,而在这里则是医、患、家属一起,既有自述,也有对对方的描述,那些本隐藏于刻板叙述、医学术语里的丰富细节依次出现,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看到这里时,隐约感受到了玛丽莲的用意,知道生命快即将到达终点,用一部与爱人一起的书稿做最后的交待。
不料,实际情况的恶化超过了她的预期,玛丽莲身体越来越差,已无力书写,书稿后半段改为由欧文一人叙述。而随着所有的治疗方案宣告失败,病痛一天天折磨着玛丽莲,她作出决定,选择安乐离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向医生求援,了解相关流程,征求专业意见。这中间,玛丽莲的身体、精神状态曾一度好转,让人幻觉一现,以为尚有时日,而不久之后,情况再度急转直下,她被折磨得失禁,不得动弹,终于有一天下午:
“她突然睁开眼睛,转向我说道:‘是时候了。欧文,是时候了,够了,欧文,够了,让我走吧!’”
最终,玛丽莲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结束了这一生。
尽管已经早有预期,尽管有儿孙不时来陪伴,玛丽莲去世之后,欧文仍无法接受,一段麻木和刻骨铭心的悲痛之后,欧文开始阅读自己早年的作品。
这一段写得有些讽刺、荒诞,也愈发真实。
欧文有一本很出名的书《直视骄阳》,向人讲述如何克服死亡焦虑,这本书也曾被多次引用、提及,而直视骄阳这个比喻也已经被获得广泛接受。很多人心目中,他是一位智者,能够帮助人们坦然地面对生死。
而当欧文自身面临亲人离世之时,仍然免不了要经历内在、外在的过程,我们这才意识到,对于死亡,任何智者都不能摆脱,任何智识也无能为力。他早年写的这些图书,也正好成了治疗了当下的精神药品:“我在大约二十年前写的小说,竟然预知了我现在经历的一切。”
这也算是一种来自生命的黑色幽默吧。
尤其让我感到敬畏的是,在书的后半段,欧文写到了玛丽莲去世之后,自己出现性欲高涨的现象。一位88岁的老人,写的一本关于携手65载爱妻去世的书稿,而他对此坦陈无讳,无论从医学层面还是从社会学层面,这一段坦白都显得难能可贵。
“每当我放松,想要静下心来,比如入睡前,关上灯以后,一些情色念头就会升起,对象都是最近见到的或者我认识的女性,这些画面挥之不去,我试着屏蔽它们,转移注意力,想把它们从我的意识里清除出去。可是,几分钟后,它们就又不请自来,占据我的头脑。情欲和羞耻同时席卷而来,将我淹没。玛丽莲几周前才下葬,我竟对她如此不忠,这让我难以自处。”
记起在读初中时,有一位熟识的同学,暑假的一天,我去找他。
到家门口的时候,一推,门虚掩的。我们两家十分熟识,便推门进去了,在客厅看到同学的爷爷正坐在沙发翻看旧挂历。早些年的挂历,经常是大幅彩色美女照片,我当时还奇怪,这都是陈年的挂历了,有什么好看的?
同学回来之后,说起此事,他想到他奶奶去年离世,说爷爷可能是内心孤单吧。
当时不以为意,现在想来,同学的爷爷确实也正遭遇与欧文类似的经历,在伴侣离世后,萌生对于异性的渴望。
这当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但却因为年龄以及世俗的偏见,并没有很多人肯开口。
对此欧文也有疑惑,想要搞清楚一些,于是请助手协助查找丧亲和性行为资料。相关文献少有提及,直到他找到一篇《关于悲伤:他们不告诉你的5件事》:
“你的性欲实际上可能会增加。对很多人来说,经历哀伤时,性欲会减退,但许多人实际上会发觉悲伤增强了性欲。对于那些失去配偶或伴侣的人来说,这可能会特别矛盾。然而,当人们因为悲伤而麻木时,他们发现,性帮助他们去感受到一些东西。当应对死亡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性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
欧文认为:“性的念头在感受上极为真切,它激活了我,让我确认了生命的存在,把我从对死亡的凝视中唤醒。”
读至此,恐怕道德卫士会跳脚高骂,老婆刚死就想着滚床单,成何体统?可耻啊!
可怎么说呢,性爱,本即是人类繁衍的基础,生育后代,使个人的基因和种族得以延续,这本身便是生命面对死亡的一种解决方案,而性爱的极致欢娱,亦是对于身后虚空的抵抗。
你可以带走我,但不是今天,我今天,有很快乐的事情要做。
然后,欧文开始重新融入社会,包括参加一些团体活动,观看剧集写作书稿,接受颈部按摩消解疼痛等等。这其中也有反复,特别是卖掉玛丽莲汽车后,因车库空位产生的巨大哀伤。但看得出,欧文已经逐渐走出了妻子去世后的阴影,而重新回到社会人群中。
书的结尾,欧文写了一封致玛丽莲的信,向她介绍她走之后世界的诸般变化,特别提到了新冠疫情等。他这样写道:
“‘这并不是结束’——自从有记录的历史以来,人类就紧紧抓住这个想法不放。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死亡,都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应付这种恐惧。玛丽莲,我清楚地记得你一再重复的话语,‘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的87岁老妇人的死,不是悲剧’。有个理念萦绕我心——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对我而言,这便是真理。”
到这里,《生命的礼物》这本书大体情况也向各位介绍完了,在临近结尾之处,补充一个情况。
2024年初,欧文·亚隆再婚,妻子小他17岁,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虽然已经75岁,但看起来美丽、有气质。
对于此,一些人不乏谩骂与攻击,65年结发妻,看你写得多深情啊,结果到底还是人走茶凉,耐不住寂寞,还不是又娶了!塌房啊!晚节不保啊!渣男!
当然,欧文选择再婚,是他的个人自由,外人无权干涉。个人也愿意相信,他与玛丽莲是真心相爱,65年没有一年是虚情假意,而他与现在的再婚妻子,也有相爱的基础和理由。生而为人,“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只是忠于自己这一生的选择,不为世俗、他人的眼光所绑架,又何房可塌呢?
最后附带说一句,关于玛丽莲最终选择安乐离世,你可以不理解,你可以质疑,你可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西医不行为什么不看看中医,你还有亲人、朋友,这么做太自私了。
但那是她的生命、她的选择,你我无权责。
在两块石板间长出的幼苗,这不值得叉会儿腰吗?

阿斗木讲史读诗
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