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4万亿刺激计划决策始末!

文摘   2024-11-11 10:27   马来西亚  

官方交流社群

添加微信:Buddha_Research

(备注信息:公众号读者)


 源 | 腾讯新闻 原子智库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是否应该出台刺激政策以保证经济增速的争论随之而起。在意见纷纭的时代,我们不妨回望历史。


本期分享原工信部长李毅中对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大手笔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决策过程的回忆及其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思。


在李毅中看来,4万亿刺激政策,并非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业的冲击的过程中逐步叠加形成的——当时总理担心经济出现负增长,最迫切的任务是要稳定增长、不要使经济下滑,以致负增长,首要的问题是企业要能保住、能活下来。


当然,李毅中也坦陈,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办法,而不是常规措施。在当时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是强心针。



以下为演讲实录:


200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是“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当时还要防止经济过热。但仅半年,到2008年7月,就改成“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180度的转弯,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记得在6月底,“5·12”汶川地震(救援)刚刚安定下来,我陪总理到江苏无锡国棉一厂视察。这次视察前,不断有简报和信息反映纺织行业全行业亏损,出口出不去,导致出口型企业停产、关门、倒闭、工人下岗失业。在现场的小型座谈会上,总理就问无锡国棉一厂的老总,“你讲讲纺织工业怎么了,出现了什么问题?”老总是一个“老纺织”,他说,“总理你让我讲真话还是让我讲假话?”总理说,“当然讲真话,怎么能讲假话。”老总就说,现在的纺织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我们当时一听都一震。改革开放三十年形势大好,你怎么说最困难。


这位“老纺织”详细讲了从2007年年底出现的国际经济低迷,出口出不去,纺织占了中国当时出口量的接近三分之一,这是纺织行业的状况。他说,“我们无锡国棉一厂是全国纺织行业的排头兵,我现在都是这么个状况,整个行业可想而知了。”


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政府很快做出了出口退税一次、两次、三次,鼓励出口的一系列政策。后来经过调研,又出台了10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个规划既不是中长期规划,也不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而是应对危机三年、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中央政府在2008年年底出台投资拉动政策,开始是2008年4季度先拿了4000亿元,后来扩展到整个4万亿的投入,中央财政拿出来10800亿,现在是11200多亿。


3G牌照提前发放,也属于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短期应对措施。2008年12月25日,(张)德江同志突然给我打电话,说3G牌照马上发。我以为听错了,因为原来计划第二年人代会以后发。现在要求马上发,是因为总理下决心了。当时3G牌照发放本身的条件已经成熟,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因素,而且三大运营商都有自有资金,不需要银行贷款,拿出2000亿的自有资金就可以拉动6000亿的投入,这对应对危机能起重大作用,所以决定提前发放。


再比如1.6升排量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半的问题。这个政策的确把潜在的购车需求提前释放了,使已经走下坡路的汽车工业扭亏为盈,而汽车工业在2008年7、8月时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我记得2008年12月初的时候,总理给我打电话,说美国政府拿出几百亿美金扶植三大汽车,德国政府奖励、补贴购买汽车,我们有什么办法拉动经济呢?一个股市,一个房市,一个车市,赶紧商量,发改委和财政部拿出方案来。经过各方酝酿以后,提出来1.6升排量以下的汽车购置税减半。


决定这个政策的时候,财政部已经捉襟见肘。我记得和谢旭人(时任中国财政部长)商量,他说,毅中你别再出主意了,我兜里没钱了。我记得,后来还是下决心出台了这个政策——在2009年春节前出台,赶上购车的高峰。出台以后到2月份,形势大为好转,汽车工业扭亏为盈,以至于创造了2009年这一年世界汽车工业萧条而我们汽车产量一年增长7%的奇迹。


我举的这些例子,最后形成的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讲的一揽子计划。什么一揽子计划呢?一是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中,基础设施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在民生工程、公益性工程、农田水利,再加上基础设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等等。二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调整振兴规划,是因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主要是工业,工业主要是这九个工业行业加上流通,当时想搞房地产,搞不出来,所以,它是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三是16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现在还在攻关,追加投资;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年拿200亿中央财政贴息,两年拿400亿,带动10700亿技术改造投入。四是健全社保。社保方面的改革是为老百姓解除后顾之忧,愿意把钱拿出来去拉动消费,它是一揽子计划中的一部分。


当时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从工业来看,2008年6月份,当月工业增加值增幅16%,接着像过山车似的急剧下滑,16%、14%、13%、10%、8%、7%、6%、最低到了2009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仅为2.8%。


当时总理担心经济出现负增长——真出现负增长,影响就会很大。经过中央的审时度势,充分调查研究,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致,各地方、各行业努力之后,必须承认中国是率先走经济低谷的国家。中国的整体经济在2009年开人代会的时候开始有所好转,尽管当时的数据还很扭曲,解释不了。经过2009年二季度的调整,上半年形势就比较明朗,经济开始回潮。


当然,应对危机采取的措施,只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办法,而不是常规措施。在当时经济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用通俗的话说,这些措施是强心针,否则经济就有可能崩溃。当然,这些措施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现在大家评论的固定资产投资一年增长30%多,造成地方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再比如说,我们搞技术改造力度还不够,创新能力不强。还比如说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的力度不够。在那种情况下,淘汰落后工作非常难,怎么能让市场机制去起作用?


首先是企业能够保住,能够活下来。我记得当时在工业企业中有一句口号,叫做“在金融危机中不裁员、不减薪”。这个口号对不对?我觉得对,在当时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必须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抱团取暖,这是对的。但回过头来仔细琢磨这两句话,它不符合市场规律。在那种极端困难的时候,肯定要有企业破产,有企业退出,肯定要下岗分流,肯定要减少收入,奖金也不能再发那么多了。在极度困难的时候不减薪、不减人,什么时候减薪减人?所以,实事求是讲,改革在那种情况下可能要放缓一点。

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要稳定增长,不要使经济下滑,以致负增长。真如此,问题就严重了。工业如果负增长,GDP肯定就负了,那个影响就大了。所以,现在回过头来,要客观、科学的总结中央应对危机的一系列决策。刚才说的情况是2008全球经济危机前三年的情况。后两年遇到的问题和那个时候遇到的问题又有不同,它比较平缓平滑。


首先,宏观调控所希望看到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再那么高,那么高的速度,环境支撑不了,能源支撑不了,资源支撑不了,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其次,经济发展也不能再过度依赖于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一萧条,进出口大幅度下滑,我们就要被迫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主线。经济运行到那时,既有大势的问题,也有积累的问题,还有眼前矛盾交织的问题,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所以,中央在宏观调控上采取了一些办法。这些办法各有评说,有不同意见,但总的来看还是有效果的。


我觉得,现在提出的一些措施都是应对危机以后,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来的,是得当的。比如,我们要把发展建立在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基点上,不能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扩大内需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更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这就提到分配制度的改革,提到产品的品种、质量,让人民放心,提到社会保障,让人民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还提出,投资拉动的规模不能过大,年增长30%多不行,现在降到20%。更主要是调整投资结构,更多靠内涵式发展,靠技术改造拉动,淘汰落后,防止避免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提出创新驱动企业是主体,这一路径解决了我们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提出加快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开放,在改革上要有总体设计,顶层设计,要有路径图,要有时间表。而且重点指出了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觉得这些正确的政策,都是在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和不足上得出来正确的途径。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说,“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我觉得应该统一认识。


我们要总结应对危机的经验不足,或者是教训。但是要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有些是迫不得已。第一,经济不能垮掉,企业不要垮掉,用德江同志的话讲“要留住企业这个根”,这些措施历史自有评说,我觉得现在不能反过来对应对危机的那些措施进行过多的指责,这也不是实事求是。


所以,我很赞同这句话,“实践证明,这些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回过头来,情况变了,形势变了,过去有些做法现在不能延续,某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又要退出。对于“1.6升汽车购置税减半”,就有人批评,城市道路搞成那么堵,都是工信部搞的。你们说发展小排量汽车,这个批评我们也要听,也有道理,但你不能说当时的决策是错误的,如果没有那个决策,汽车工业垮掉了,它的产业链很长,我们的损失可能更大。


一件事情不能十全十美,总是有利有弊,我觉得现在应该是花点力气总结我们应对危机的经验和不足,以利于我们今后怎么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速度适当放缓,更加推动改革,推动创新,推动开放,使我们的经济健康发展。

光头君Schelling
注册会计师CPA、拥有律师资格、财务讲师、财经作家,前知名会计事务所会计师、企业管理咨询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