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院士增选地学部候选人出炉!有您的老师或校友吗?

创业   2024-11-01 00:01   广东  

最新消息!2025年院士增选双一流高校储备地学部候选人出炉了!共44人!都有哪些人呢?他们研究方向是什么?有您认识的老师和校友吗?

1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增选制

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增选制度是一项确保院士队伍活力和科学性的重要机制。根据规定,如果一位候选人连续三次参选而未能当选,则需要暂停一次参选机会。这意味着候选人在这之后的一次增选中将不能提名,从而给其他科学家提供机会,同时也让候选人有机会沉淀研究成果,或者在下一轮评选中以更强的实力再次参与竞争。
这一规定不仅有助于保持院士评选的竞争性和多样性,还能够促进科学界内部的健康竞争氛围,鼓励科研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中科院能够吸纳更多优秀的科学人才,同时也能确保院士群体始终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2

2025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地学部

序号学部姓名工作单位
1地学部陈衍景北京大学
2地学部胡永云北京大学
3地学部黄清华北京大学
4地学部鲁安怀北京大学
5地学部陆雅海北京大学
6地学部宋晓东北京大学
7地学部张立飞北京大学
8地学部施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地学部宋长青北京师范大学
10地学部夏星辉北京师范大学
11地学部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
12地学部王宁海南大学
13地学部黎夏华东师范大学
14地学部田文寿兰州大学
15地学部董树文南京大学
16地学部徐夕生南京大学
17地学部杨修群南京大学
18地学部王汝成南京大学
19地学部廖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地学部张荣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1地学部周启星南开大学
22地学部张强清华大学
23地学部宫鹏清华大学
24地学部张良培武汉大学
25地学部高静怀西安交通大学
26地学部董云鹏西北大学
27地学部张兴亮西北大学
28地学部李志林西南交通大学
29地学部陈汉林浙江大学
30地学部夏群科浙江大学
31地学部肖贤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2地学部许继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3地学部朱弟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4地学部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5地学部唐辉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6地学部郑建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7地学部李三忠中国海洋大学
38地学部沈延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9地学部汪毓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0地学部代世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1地学部王尚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2地学部曾联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3地学部王东晓中山大学
44地学部王岳军中山大学


3

地学部候选人详细信息


夏群科



任职单位: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1)地幔中水的分布、循环和大陆稳定性(2)板内玄武岩的成因和地幔演化(3)挥发分与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形成(4)矿物中缺陷H-N-C的结合机理和扩散行为(5)俯冲过程中H-C-N的演化 

肖贤明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 提出了沥青质及海相镜质体反射率等新的成熟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早古生代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提出了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与研究思路;在国内较早开展生烃动力学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建立起了典型烃源岩生烃及甲烷分馏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应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塔里木、鄂尔多斯、莺-琼等盆地、胜利油田临南洼陷某些复杂油气藏的油气源、运聚效率、成藏期次与时间、充注模式等疑难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油气攻关项目、“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三大石油公司委托课题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三与第四)。

许继峰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火成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环境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1)中国古洋地幔域与现代大洋地幔的地球化学关系和成因意义;(2)青藏高原隆升和碰撞过程的岩浆作用记录和大陆动力学;(3)铼-锇同位素分析及其在火成岩研究中的应用;(4)大理岩/石灰岩质雕刻物的风化衰变机制及其环境意义。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

朱弟成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 长期聚焦青藏高原 “为何如此之大/之胖” 重大科学挑战,从岩浆岩角度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包括首次识别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的岩石圈成分结构 ,发现并命名了现今位于喜马拉雅和澳大利亚的白垩纪 Comei-Bunbury 大火成岩省 ,创新发展了碰撞带大陆地壳的密度分层机制 ,回答了与青藏高原长大/长胖有关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深部驱动机制问题 ,支撑了拉萨地体的成矿理论创新和找矿勘探突破 。在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和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SCI总引16000余次,H指数 62。

蒋少涌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将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床学有机的结合,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来研究成矿作用过程与机理,在沉积-层控矿床、岩浆-变质-热液矿床、矿床学方法研究三方面取得创新性认识。系统论证华南寒武系镍钼多金属硫化物和古生代层控铜多金属矿床为海底热液沉积矿床,丰富了沉积矿床类型;对华南超大型芙蓉锡矿研究,提出华南A型花岗岩绿泥石化热液锡矿床成因新认识和变质-混合岩化热液锡矿床成因新类型;系统开展硼和硅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矿床学应用研究和金属矿床直接定年研究,开拓同位素矿床学新方向。发表论文220余篇。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R1)、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4项(2R2、R3、R4)。

唐辉明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方向: 唐辉明在典型灾变滑坡孕灾模式、大型水库运行条件下和高地应力区滑坡演化与致灾机理、滑坡至防治结构相互作用机理、滑坡演化多场灾变信息识别模式与演化状态辨识和滑坡不同演化阶段的关键控制因素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西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和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和西南水电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建了以多场演化、演化阶段与演化状态判识和过程调控为核心内容的滑坡地质灾害演化与调控理论方法,突破滑坡多场关联监测和大变形监测关键技术。 据2023年10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官网数据,唐辉明发表SCI论文180篇(第一/通讯作者10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

郑建平



任职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方向: 围绕壳 - 幔系统岩石学及其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总方向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课题等支持下,紧密结合火山岩深钻技术和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取样,进行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组成、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和成矿背景的研究。多次在国际重要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包括 Geology 等在内论文 130 余篇, SCI 论文 70 余篇 , SCI 论文引用 1000 多次 , 出版专著 5 部 ( 主编 1 部 )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和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黄汲清青年科学技术奖、银锤奖,并入选教育部级优秀人才计划和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等。

代世峰



任职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煤地质学(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Earth-Science Reviews、Mineralium Deposita、Lithos和《科学通报》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0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 论文115篇),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被SCI他引11600余次,h指数62。出版专著9部(第一作者7部),其中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22)。

王尚旭



任职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正演模拟及反演研究,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及其他省部级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奖两项。

曾联波



任职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三大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先后在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对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岩性(砂岩、砾岩、泥页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致密低渗透储层的系统对比研究,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致密低渗透油气藏储层预测与评价的系列技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0多篇,被SCI和EI收录30多篇,出版第一作者专著2部。

陈衍景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矿床学和矿床地球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1987年提出23亿年地质环境突变事件,推动国际地科联在地质年代表中增设了23亿年界线,开拓了古元古代事件地质学或全球变化研究。系统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建立,揭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规律。他的成果被大批学者接受和引用,其中,31篇第1作者论文在99-03年被SCI他引87次。曾6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个人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

胡永云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胡永云长期从事现代气候变化、深时气候演化、行星气候与宜居性研究。揭示和阐述了在全球变暖条件下哈德雷环流变弱和变宽,导致副热带干旱区向中纬度扩展;系统地模拟研究了显生宙气候和全球季风系统演变,并阐述其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率先开展了系外行气候和宜居性研究。截至2024年2月,胡永云已在中国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90多篇,包括多篇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等期刊论文。

黄清华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地球电磁和地震物理研究,通过电磁算法、震电机理、统计物理及模型解释等系列研究,形成了基于电磁理论方法研究地震的系统性成果。连续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2)。曾获2016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创新一等奖、2014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优秀主编。现兼任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IUGG地震与火山电磁工作组(EMSEV)执委兼IASPEI代表,《JGR-Solid Earth》Associate Editor,《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

鲁安怀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鲁安怀长期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演化、矿物环境属性、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以及矿物光电子能量等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发现地表“矿物膜”转化太阳能机制与效应,开辟了矿物光电子能量研究新领域;发现矿物光电子能量高效合成有机碳与促进微生物生长代谢作用,为地球生命起源与活动提供了能量来源;揭示矿物光电子与价电子促进碳、锰、铬等元素循环及矿物演化,提出矿物氧化还原电子转移反应定量预测新方法;揭示矿物与生物交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及环境效应,提出人体病灶中矿化作用的病理效应与标识性特征;创新开展矿物红外发射光谱特征系统研究,为矿物发射光谱数据库建设及图谱应用奠定了基础。截至2023年,已发表学术论文535篇,其中SCI论文175篇(第一及通讯作者102篇,包括PNAS 1篇、Science Advance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出版中文专著2部、英文专著1部。

陆雅海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陆雅海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专注于探讨生物地球化循环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解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和机制。他围绕湿地土壤碳循环和甲烷排放的微生物机理,取得了显著研究进展。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高新技术863项目、科技报重大基础973课题和德国马普学会合作项目等。长期从事水稻土碳循环与微生物机理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被SCI总引2000多次。

宋晓东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地球深内部的结构与动力学,包括研究地球核心和最低地幔的结构和动力学,以及中国和东亚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地震波数据分析、正向建模和层析成像。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地震噪声干涉测量,中国和东亚的岩石圈结构和构造变形,地核地幔边界的性质,地球内核的旋转和运动,地球内核的三维各向异性结构,以及时变地球物理场和地震灾害与预测。已发表论文120多篇,包括第一或通讯作者Nature/Science/PNAS 9篇。

张立飞



任职单位: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与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有关的变质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主讲的课程包括本科生的《普通岩石学》、《地球科学前沿》,研究生的《高等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等。张立飞及其团队近年来在我国西部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发现并确定了新疆西南天山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壳超高压变质带,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柴北缘主体为大陆型超高压变质带中识别出了洋壳超高压变质的残片,从而为柴北缘由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关键证据。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多篇(国外SCI杂志论文10多篇)。

施闯



任职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理论、方法、软件、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在空间大地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持、导航卫星实时精密定轨、广域实时精密定位、中低轨对地观测卫星高精度定位、高频GNSS的地震监测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家相关的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80多名。施闯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宋长青



任职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多年来致力于地理学研究范式、地理学区域综合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及学术管理论文100余篇,出版《土壤科学30年:从经典到前沿》《土壤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等专著。从2000年至今,在全国各地理学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做过“地理学的区域集成研究”、“地理数据-问题与研究范式”、“地理问题与地理尺度”、“地理数据与地理思维”、“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球战略”、“地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路径”等专题或学术报告近百场。

夏星辉



任职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流域水土环境研究,重点研究水-沙-污染物/碳氮等营养元素的相互作用、污染物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以及全球变化对水土环境的影响。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80余篇),其中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 Water Research等TOP刊物论文42篇。

史培军



任职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史培军初步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团队共同编制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地图集和《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完成了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区划,建立了区域重大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体系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截至2019年11月,史培军先后出版《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土壤侵蚀研究》《对地观测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佳县经济系统研究》《湖南自然灾害系统与保险减灾对策》《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内蒙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治理模式》《地学基础》《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等专著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SCI、EI、ISTP25篇。

王宁



任职单位海南大学
研究方向:王宁主要从事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海水提铀、海水提锂等),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CS Energy Letters等国际高水平论文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授权15项;获得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2项。

黎夏



任职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黎夏长期在地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地理模拟系统理论框架及实现平台、模型纠正和转换规则的知识发现、城市与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模拟、协同空间模拟与优化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方法研究。创建了地理模拟系统理论,将元胞自动机推广到土地利用模拟中,建立了耦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全球的土地利用模拟模型;解决了大尺度、精细化模拟,以及与陆面模型耦合难题;提出的GeoSOS系列土地利用模型,可为未来地球模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全球变化分析、国家一带一路研究等提供未来情景预测。据2023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官网显示,近4年来GeoSOS网站有来自全球的3.49万次访问,软件下载次数超过5700次,用户遍及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并几乎覆盖中国国内各省市。

田文寿



任职单位:兰州大学

研究方向:田文寿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平流层大气化学与气候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方面的研究,发展了一个国际上认可的包括平流层大气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参与撰写WCRP SPARC组织的大气化学气候模式2010年评估报告,揭示了平流层化学过程影响大气动力过程以及平流层化学过程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一些特征;系统研究了平流层对流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特别是青藏高原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影响。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2007年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14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15年获得国华领军人才奖,同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董树文



任职单位: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董树文长期从事构造地质与深部地质研究。探索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在中生代陆内造山机制和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取得成果,提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模式,总结了中国东部、东亚地区的晚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成岩成矿的内在规律,发展了“燕山运动”的内涵与概念;揭示中生代陆内变形与陆内成矿深部过程;推动深部探测,提升对地壳结构与大地构造认知水平;提出南北大别地体的划分意见;提出大别山UHP岩石新成因——大陆点碰撞与UHP变质作用的新观点;提出大别山造山带差异隆升与UHP岩石双阶段折返的模式——反向加楔退拔机制 。截至2018年9月,董树文陆续发现500—2000米深度的2个特大型、9个大型隐伏矿床,在中国勘查程度最高的成矿带实现“第二找矿空间”突破。

徐夕生



任职单位: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东南部壳幔作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包括对花岗岩成岩成矿机理、地幔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近年来,开始关注月球和其它行星科学的研究。。Associate editor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编委, 《岩石学报》编委、《岩石矿物学杂志》编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编委。

杨修群



任职单位: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可预报性研究。研究领域包括:(1)热带和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动力学;(2)不同时间尺度(次季节-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异机理和可预报性;(3)人类活动(气溶胶和城市化)强迫在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核心学术期刊“气象科学”主编、“气象学报”和“大气科学”等编委,SCI学术期刊“J. Geophys Res: Atmospheres“ Associate Editor, Adv Atmos Sci” Editor, “Acta Meteor Sinica”和“J Trop Meteor”编委等。

王汝成



任职单位:南京大学

研究方向:(1)矿物晶体化学及其对各种地质过程的微观记录;(2)表面矿物学,重点研究低温环境中矿物表面反应及在环境和材料领域的应用;(3)计算矿物学,主要开展极端环境下矿物相变及表面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模拟。1995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00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

廖宏



任职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方向:涉及到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这两个大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辐射强迫以及气候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考虑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双向耦合的全球数值模式并进行了双向反馈机制研究,揭示了中国气溶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量级与机制,揭示了人为排放、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气溶胶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以及系列研究评估了气溶胶对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 。截至2021年5月,廖宏先后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 [22]。

张荣华



任职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海洋和海气耦合模式研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模拟及预测、ENSO多变性及调制机理、海洋模拟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等研究。热带海气耦合模式、热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数值模拟和预测、年代际海洋气候变率、海洋反馈过程参数化及其对气候模拟影响等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其研究工作以海洋数值模式发展和模拟为重点,致力于海洋与地球其它分系统(特别是大气、海洋生物和化学)等耦合模式的发展和改进;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并用所发展的模式进行 年际/年代际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数值模拟和相关物理过程诊断分析等跨学科研究;近年来,创造性地将海洋卫星遥感资料用于气候反馈过程参数化研究,有效地改进了海气耦合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已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于1998年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文,并荣登该杂志封面)。

周启星



任职单位:南开大学

研究方向:复合污染环境学;生态毒理化学;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污染控制生态化学与环境基准;城镇环境工程。自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共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特邀主题和专题报告30余次,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张强



任职单位:清华大学

研究方向:多尺度动态排放清单开发、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大气成分卫星遥感观测、大气成分源汇一体化反演、大气科学大数据分析、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区域空气质量管理与调控、环境政策及健康影响评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应对。发表SCI论文270多篇,其中在Nature、Nature子刊、Science Advances和PNAS上发表论文20多篇。SCI总引用次数23000多次,第一作者文章单篇最高引用1400多次。 4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8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H指数80。

宫鹏



任职单位:清华大学

研究方向:土地覆盖/利用分类、遥感生态测量学 - 森林与草地生态参数的精确估算、全球土地覆盖/利用变化探测、多数据源空间数据的综 合分析算法、空间数据不确定性的模拟与传播、以及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方法。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320余篇;被SCI引用1200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7部。

张良培



任职单位: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高光谱遥感、计算智能及其在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应用、高分辨率影像处理、影像处理工程遥感应用、模式分析与机器学习。张良培教授是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出版专著7部,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引用63500余次,H指数124,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荣获IEEE RSS David Landgrebe Award、IEEE TGRS Award、国际光学工程学会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Boeing Award以及ERDAS Award、3次荣获全球IEEE GRSS数据融合大赛冠军等国际重大奖励。

高静怀



任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高静怀长期从事复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与成像,地震储层及流体识别,反问题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针对中国油气勘探中的科学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解决中国陆相油气勘探中若干关键问题的技术系列;理论成果被中国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研究成果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等单位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发表SCI论文282篇,单篇他引论文689余次(据Web of Science)。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获授权美国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9项。

董云鹏



任职单位:西北大学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造山带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别是利用大地构造分析、构造地质解析和地球化学示踪的有机结合,探讨大陆构造的演化过程与动力学问题。近年来瞄准大陆动力学这一国际地学热点问题,选择关键的造山带为突破口,以秦岭、天山等造山带为研究基地,进行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的联合攻关。结合祁连造山带的分析研究,并与国外典型造山带进行对比,通过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讨中国中西部的中央造山带古构造格局、演变过程与动力学、以及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作用与动力学效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项目课题、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0余项,主持或承担其他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

张兴亮



任职单位:西北大学

研究方向:发现多个寒武纪软躯体化石新产地,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和后生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窗口”,较全面地总结了华南寒武纪Burgess Shale型生物群的时空分布规律,并阐述了这类生物群在时代上的演替关系。提出节肢动物双分叉附肢起源新方案和节肢动物始祖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寒武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系统研究节肢动物11属14种(3新属5新种)的演化、发育、系统关系和生活方式等。Naraoiids类节肢动物分布跨越了两个三叶虫古地理大区,可能与新元古代超大陆的分裂有关,进而提出其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假说。前寒武纪宏观化石研究取得重要新认识:金县生物群代表前寒武纪一类新的宏观化石,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被重新解释为两辐射对称动物。参与地球上最早的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工作,将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向前推进了数千万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在国外出版专注一部,研究论文50余篇,被NATURE和SCIENCE等杂志他引480余次。

李志林



任职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方向:(1)空间数据多尺度建模与表达;(2)遥感影像解译与信息提取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3)空间信息理论与方法在高铁安全运营中的应用。李志林教授从事教学科研近三十年,已出版英文专著二部、中文专著一部,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70多篇为SCI 检索),在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数字地面模型、地理信息科学及遥感技术方面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科学贡献。

陈汉林



任职单位:浙江大学

研究方向: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从事造山带与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变形分析和复杂构造建模、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负责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专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项,“973”一级课题2项,大型石油企业项目和地方政府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97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79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2489次,其中被SCI论文引用1328次(SCI论文他引960次);参与撰写著作7部;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6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李三忠



任职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方向: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大陆动力学、洋底动力学、地球系统动力学。已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被SCI收录总数340多篇,EI收录100多篇,出版1:5万地质图件2幅及专著11部,其中国内核心杂志或国际刊物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200余篇。

沈延安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方向: (1)稳定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2)地球环境演化(3)大气化学

汪毓明



任职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在太阳爆发活动的形成传播和演化、地球和行星空间天气过程、空间磁场和等离子体探测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是我国行星探测工程的领域科学家。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200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1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2022年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集体等奖项和荣誉。根据202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数据,汪毓明先后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引用4000多次。

王东晓



任职单位:中山大学

研究方向: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观测研究,曾7次担任南海航次首席科学家,主持建设了中国科学院西沙观测台站。他积极投身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与澳大利亚CSIRO、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建立了协作关系。在国际研讨会上做邀请报告6次、担任7个分会主席。现任国际CLIVAR计划太平洋委员会委员、国际AMY计划观测协调组主席。美国夏威夷大学IPRC兼职研究员,国际SCI刊物AEHM编委。发表SCI论文50多篇,培养研究生24名、博士后5名。

王岳军



任职单位:中山大学

研究方向:地质方面,曾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2006)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2006)。“Precambrian Research”等刊物编委、现主要从事华南及邻区地质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发表论文近150篇,是ESI全球地球科学领域高引用学者。
来源:综合自中科院、各院校官网和百度百科

添加小编微信可进行业交流群

最新矿业政策
实时买矿卖矿信息
赶紧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矿材网
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锦山矿材网
工业矿物与岩石一站式专业服务平台,免费卖矿买材、及时矿材资讯、精准矿材行情、专业矿材资料和矿石标本交易;为矿山和工厂提供咨询、办证、开采、加工、销售、融资等全产业链服务,点石成金;为陶瓷、玻璃、塑料、涂料、建材等行业提供原材料,材美价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