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许剑:“雕”出生活 “塑”造美好

政务   2024-11-01 19:40   新疆  

视频制作:杜仪

一柄刻刀,一块泥巴,一杯浓茶,暖黄色的灯光下,许剑在桌前一坐就到深夜。清晨,当我们拜访许剑时,在工作室忙碌了一晚,头发随意扎着,手上仍沾着斑驳的塑泥。

“快请进。”许剑热情地招呼,随着门后的空间在视野中逐渐扩大,大大小小的雕塑展露出来。

这是许剑与雕塑结缘的第26个年头。

许剑制作泥塑。   杜仪 摄

许剑是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师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说起与雕塑有关的记忆,许剑提到了儿时的一件趣事:“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创作,上学的时候最爱刻粉笔。”

小小的一根粉笔,两寸长左右,“体型”称得上纤细,许剑像《核舟记》中的王叔远那般,变着花样地把粉笔雕刻出了不同的造型。

“或许,我就是从那时起与雕塑结下了缘分。”许剑说。

许剑出生在一个平凡且充满温馨的家庭。父母看到他的艺术天赋,欣然支持。许剑的母亲是一位语文老师,常常给许剑买来美术用具,支持他绘画、雕刻。母亲在创作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启发许剑多角度思考,不拘泥于形式。许剑的父亲是一名司机,丰收时节,许剑与萝卜、甜菜一起“坐”上父亲的解放车,穿梭在条田里,职工群众火热劳动场面让他记忆犹新。多年后,这一幕幕难忘的画面,融入了许剑的作品中。

许剑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杜仪 摄

“我的许多艺术作品,都与脚下这片生养我的土地有关。”回想起儿时的场景,许剑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

上初一时,许剑在美术老师刘生举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素描。每天放学后,同龄的孩子在外面玩耍,他则静静地坐在画室里与笔下的线条“较真”。

努力练习的日子,如磨刀之石。许剑如宝剑渐露锋芒,披荆斩棘。

1993年,许剑考入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校期间,他时常参加各种美术作品展。

“大学期间,有段时间比较迷茫,时常思考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作品。”许剑说。

为了更好地创作出生动、鲜活的作品,许剑常常在路边观察风景、行人、车辆,一坐就是一整天。

许剑制作泥塑。   杜仪 摄

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许剑研究最多的是刻画人物。为了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体态和动作,他买来大量书籍,学习人体结构。每个部位的骨骼和肌肉,他都了然于心。

2005年,经过几年的沉淀和积累,许剑去广州美术学院进修,系统学习雕塑。美院导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身的勤奋,许剑逐渐对雕塑有了更深的领悟。

“雕塑不仅仅是雕刻出一个形象,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去探索和理解生命的本质。每一刀、每一凿,都是对生命形态的深刻体悟。”许剑说。

许剑制作泥塑。   杜仪 摄

多年来,许剑的美术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130余项,其中雕塑作品获奖20余项。

“作为一名兵团本土的艺术家,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为我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我要发挥所长,创作出更多反映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的作品。”许剑说。

2017年,许剑的雕塑作品《胡杨儿女》入编《中国雕塑年鉴》;2019年,雕塑作品《逐梦·笔记》入展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2021年,雕塑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疆雕塑作品展,并荣获二等奖。

“雕塑是一门需要用时间沉淀的艺术,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需要我们用眼睛发现真善美。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在雕塑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归宿。”许剑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了刻刀,在灯光的映照下,他显得淡然而又从容。

许剑作品欣赏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王译娴 李玉清 杜仪
编   辑:鲍   飞
一   审:张新慧
二   审:孔德华
终   审:牛宏君
投稿邮箱:2172413502@qq.com
热线电话:0994—5805522

五家渠T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19903,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2420006,提供六师要闻和精品资讯,讲好六师故事、传播好六师声音、塑造好六师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