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考点清单及要点详解(公众号k85718).rar」,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d0391e5e9de9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01 时空坐标
02 阶段特征
1931-1945年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涉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中华民族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关系、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等内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及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历经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1、局部抗战阶段(1931一1937年7月):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由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过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
2、抗战防御阶段(1937年7月一1938年10月):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二十九军血战卢沟桥,从而揭开了全民族守土抗战的序幕,全面抗战开始。
3、抗战相持阶段(1938年10月一1945年8月初):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4、抗战反攻阶段(1945年8月8日一15日):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争夺与矛盾激烈。中国首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基本特征(总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这一时期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内战前的准备和较量(1945年8月一1946年6月)——从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内战前的准备和较量特点是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政治斗争的表现是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第二阶段:革命战争与反革命战争的较量(1946年6月一1949年10月)。
1、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一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底一1948年9月):军事上,人民解放军在外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在内线,收复失地。经济上,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3、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一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4、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阶段(1949年1一10月):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政治斗争:主要表现为北平谈判,但国民党拒绝签字,假和谈骗局被揭穿。军事斗争: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追歼残敌,解放全国。
【注】:根据2023年最新教材编辑。新教材修改部分用“鲜绿”颜色底标出。比如:
新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三子目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022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023年版:……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清政府与俄国交涉,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03 课标指南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 |
课标要求 |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通过了解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
课标 解读 | 1、结合九一八事变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运用唯物史观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比较局部抗战时期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态度,理解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以时空观念为指导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4、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以史为鉴,增强家国情怀。 |
重点难点 | 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2、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
本课立意 | 一方面,呈现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步步侵略和犯下的种种罪行,用史实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的言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珍爱和平。另一方面,揭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及它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作用。 |
主干内容 |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前两个子目大致按时序展开叙述,呈现中国抗日战争进程,以及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特点。第三子目集中揭示侵华日军的各种侵略暴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坚持了14年。其中,1931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年到1945年为全面抗战阶段。在局部抗战阶段,全国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日本侵华期间,除制造南京大屠杀,犯下滔天罪行外,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 |
必备概念 |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等日军侵华暴行; |
考点定位 | 1、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 |
重点速记 | 1、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两个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前,是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时期,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3、两个宣言:“八一宣言”、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4、三大会议:瓦窑堡会议、庐山谈话会、洛川会议; 5、五大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 |
课标要求 | 1、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
课标 解读 | 1、了解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从家国情怀角度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2、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
重点难点 | 1、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2、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本课立意 | 通过呈现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浴血奋战的史实,凸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激发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 |
主干内容 |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在战争形态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艰苦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第一子目“正面战场的抗战”,从记述的时间段看,主要涵盖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会战,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同时,牵制了日军主力,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义。 第二子目“敌后战场的抗战”介绍了敌后战场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承受了更大的压力,逐步成为主要战场,粉碎日军多次“扫荡”。敌后战场的抗日军民同样付出了巨大牺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子目“东方主战场”讲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一己之力单独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疯狂入侵。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中国战场抗击大量日军,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四子目“抗日战争的胜利”指出,中共七大为抗日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
必备概念 |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场;十四年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
考点定位 | 1、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抗战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 2、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重点速记 | 1、一个事变:皖南事变; 2、两大文献:《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 3、三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四大胜利: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 5、五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 |
课标要求 | 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
课标解读 |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理解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搜集重庆谈判的史实,体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 2、结合国统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史实,分析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一败一胜的原因。 3、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认识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重点难点 | 1、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2、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
本课立意 | 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进程和主要战役,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胜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感悟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 |
主干内容 |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其二,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一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
必备概念 | 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考点定位 | 1、全面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战争特点。 3、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 |
重点速记 | 1、一种思想:毛泽东思想; 2、一次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两种命运: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的抉择; 4、两种“斗争”:争取和平民主与反抗专制独裁的斗争。 5、两次谈判:重庆谈判、北平谈判; 6、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 7、四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
04 考点梳理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必背知识清单1:局部抗战
知识点1、日本侵华
(背景①中国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正全力"剿共",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国际社会无暇顾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危机中。)
(1)、原因
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开始: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3)、扩大
①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②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结果
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表面看起来是先“剿”共,后抗日,实际是真“剿”共,假抗日。这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国际联盟在英法等大国操纵下采取了纵容政策)
②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知识点2、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而华北事变则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调整斗争策略的根本依据,也是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根源。)
②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内的军队围攻陕北。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经过
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
②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视民族兴亡为己任,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3)、结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体现了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众多仁人志士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4)、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学习聚焦】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激发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拓展】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反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表现出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日本侵华目的是灭亡整个中国,已经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国民党内部有民族自尊心的抵抗派的要求,对国民政府形成了压力;张学良、杨虎城的积极配合。
2、意义:
促进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给当时正处于困境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政治胸襟,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威望。
【拓展】全面抗战爆发前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原因
1、日本侵华活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了对华的侵略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根本原因。
2、蒋介石的反共独裁政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压制民主力量;对外执行不抵抗政策,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这使抗日救亡运动具有与反蒋相联系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日救亡的最前沿,起到了组织和领导作用,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起了关键作用。
4、对英美等国的绥靖政策的失望: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绥靖政策,对所谓的国际正义的失望也是促进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重要因素。
【拓展】全面抗战爆发前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1、从分布地域看:范围广,涉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
2、从群众基础看:基础广泛,包括国民党爱国军队和将领、学生和中国共产党员等;
3、从彼此关系看:力量分散,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4、从发展阶段看: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拓展】“八年抗战”更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1、充分肯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东北人民革命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2、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3、强调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地位,突出了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拓展】日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2、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等既定国策。
3、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1936 年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4、其他因素: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战准备,国际上英、美等国顽固推行绥靖政策等,给日军以可乘之机。
【拓展】华北事变的影响
①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③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
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拓展】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②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③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⑤社会各界人士的推动。
【教材导言】(教材第135页)阅读教材导言和“日本东方会议会场”图: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阅读图片】(教材第135页)阅读教材“日军炮击东北军兵营”图: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师出有名吗?当时东北军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师出无名。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
为,以此为借口袭击东北军驻地。当时东北军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坚决不抵抗”的命令,未做抵抗就将军队撤回关内。结果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
【阅读图片】(教材第136页)阅读教材“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图:东北人民革命军是自发的抵抗还是政府组织的抵抗?这支部队后来被统一改编为什么部队?东北军民的抗战有什么意义?
当时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革命军属于自发的抵抗行为。这支部
队后来被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军民的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
【历史纵横】(教材第136页)阅读教材“历史纵横”: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瓦窑堡会议召开的意义。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瓦窑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思考点】(教材第137页)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因主要有四点。
1、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
2、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3、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
4、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必背知识清单2:全国抗战的开始
知识点1、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原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3)经过:遭到拒绝后,日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4)意义:中国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知识点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过程
①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②国民党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在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③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④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建立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民族抗战并不单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而是以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等在内的共同抗战行为。国共两党像两面旗帜,起引领、带头作用。)
▲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平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日军在此发动进攻,意在使北平城进退失据,占领平津。
【学习聚焦】全国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是工人和农民,是个包括进步力量(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中间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和其他爱国分子)和顽固力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
1、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局部抗战推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3、国共合作抗日已经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社会各阶层、各种政治势力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4、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联合抗日,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积极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由不抵抗政策到不得不抵抗日本侵略。
【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空前的广泛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国共两党的合作(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在抗日的共同目标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涉及合作抗日的事宜,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进行处理。
4、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但英美长时间对日实行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妥协倾向,不利于全国的抗日斗争。
5、具有复杂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严重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了正确的策略。
6、具有长期性。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拓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1、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全民族以抗日为目标形成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2、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壮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3、中共更加成熟,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概念阐释】党内合作与党外合作
1、党内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
2、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两个独立政党进行合作。
【阅读图片】(教材第138页)阅读教材“日军炮轰宛平城”图:日军炮轰宛平城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这一事件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日军轰炸宛平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
影响: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学思之窗】(教材第138页)阅读这段材料,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1、从背景上看,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
2、在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中,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这些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抗战主张类似,表现了各党派求同存异、团结抗战的诉求。
必背知识清单3:日军的侵华暴行
(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空间上遍布中国大地,时间上贯穿整个侵华战争时期)
1、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2)、表现: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利用中国人来控制中国人),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3、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用以战争),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日军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他们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4、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三光”政策主要用在故后抗日根据地;“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主要用在沦陷区)1941至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和加强在华北的统治,强迫推行的一种屠杀与怀柔(奴
化)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对此抗日根据地军民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进行反制)
5、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6、日军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731部队。
7、日军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学习聚焦】侵华期间,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并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犯罪行为。
【阅读图片】(教材第139页)“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图和“史料阅读”:材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史料价值?
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问题探究】(教材第141页)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为什么要做出巨大让步?
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抗日,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才做出巨大让步。这些让步说明中国共产党能以中华民族的大局为重,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必背知识清单4:正面战场的抗战 (主要作战方式是阵地战。)
知识点1、淞沪会战
(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将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3)、影响: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淞沪会战的历史功绩:①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鼓舞了全国民众的抗日士气。
②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机构的转移,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单位和人员向后方撤退赢得了时间,对全国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③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知识点2、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1)、概况: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结果:11月初,太原失守。
(3)、影响:忻口会战历时一个多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知识点3、徐州会战
(1)、概况: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1至5月,国民政府调集60万大军,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
(2)、结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
(3)、影响: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知识点4、武汉会战
(1)、概况:1938年6月中旬,武汉会战开始。10月下旬,武汉失守,武汉会战结束。
(2)、影响: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知识点5、抗战相持阶段
(1)、《论持久战》的发表
①内容: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②影响: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点8、第三次长沙会战
①概况:抗战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1941年12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
②结果: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
③影响: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知识点7、沿海工业和高校的西迁
(1)、概况: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军事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既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又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为了保护文化血脉,延续民族精神)
(2)、影响: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 台儿庄战役示意图
台儿庄交通便利,处于山东和江苏交界处,是徐州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为了打通津浦线和陇海线,从山东兵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中国军队将日军阻止在临沂和台儿庄,并在台儿庄展开激战。
【学习聚焦】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毛泽东《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拓展】《论持久战》的意义: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客观地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拓展】敌后战场的作用
1、配合正面战场,消灭了大量日军。
2、打击了日军的“速决战”,使战局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持久战”发展。
3、迫使日本在两个战场同时作战,使日军疲于奔命。
4、有利于增强抗日力量,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
【拓展】如何正确评价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全民族抗战前期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
2、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对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
3、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4、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5、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6、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史料阅读】(教材第142页):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和图片“平型关大捷后的第一一五师一部”:蒋介石为什么会向昔日十年内战的仇敌发来贺电?平型关大捷在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原因:1937 年 9 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共同抗战的盟友,蒋介石才向八路军发来贺电。
地位: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正面
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的典型案例,这次胜利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阅读图片】(教材第143页):阅读教材“台儿庄战役示意图”:台儿庄战役发生于哪次大会战期间?它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发生于徐州会战期间。地位:台儿庄战役共歼灭日军 1 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精神。
【史料阅读】(教材第143页):“史料阅读”“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图:毛泽东在什么背景下撰写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对中国抗战战略态势发展有何预见?有什么意义?
背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丧失了大片国土;国内弥漫着“速胜论”和“必亡论”两种错误论调。预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战的胜利最终属于中国。
意义: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在国内外产生
了重大影响。
【历史纵横】(教材第143页):谈谈抗战期间高校内迁的意义。
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使国家经济建设和战后恢复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中断;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必背知识清单5: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1、开展游击战争
(1)、表现
①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②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2)、影响: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全面抗战开始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指导思想:全面抗战路线。斗争对象: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分布地域:主要在华北地区。政权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武装力量: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列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共领导的其他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最后结果: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知识点2、百团大战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切断各个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2)、概况: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称为“百团大战”。
(3)、影响: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
▲ 百团大战示意图
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主要爆发于河北、山西地区。其特点是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斗成果意义重大。
知识点3、根据地建设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战,反共倾向日益增长。
②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国民党在其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
③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2)、措施: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对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聚焦】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国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拓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个战场的联系
1、总体目标: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防御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3、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抗战到底,战略反攻阶段也就不可能迅速到来、
4、两者配合: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拓展】如何全方位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以局部抗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诚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
3、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为全民族抗战指引了胜利方向。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真题史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选自2020 江苏卷]
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利用关羽、岳飞等人的忠义形象来宣传抗日,团结民众,体现出中共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民众抗战意识。
【概念阐释】陕甘宁边区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阶级基础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概念阐释】减租减息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内容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目的是团结全民族抗战,实质是削弱和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概念阐释】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军事蚕食、经济封锁,对陕甘宁边区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缓解了军民供需的重大矛盾,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的企图、通过参加生产,提高劳动观念,增强官兵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保证我们军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支持了艰苦的抗战,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
批干部,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实现自我发展。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概念阐释】“三三制”: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根据“三三制”规定,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的民主化,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地图】(教材第144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什么集中在华北地区?这些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
集中在华北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前大部分集中在华北,
便于就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南方地区主要为国民党布防区。
特点:大都分布在省与省交界的地区。成因:这些地区远离日本统治的中心地带,敌人力量相对薄弱;
在地形上多有山川河流作为自然屏障,易守难攻。
【学思之窗】(教材第145页)阅读《延安颂》,体会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的心情。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为了筑成坚固的抗日阵线,广大青年怀着对革命的向往,聚集到延安。“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无数的人”“坚固的抗日的阵线”表达了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必背知识清单6:东方主战场
知识点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2)、标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德、意、日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表现
①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②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知识点2、中国战场
(1)、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
(2)、影响: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学习聚焦】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拓展】开罗会议
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威望,确立了中国世界四强的地位。《开罗宣言》是确认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第一份国际性文件。它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置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历史纵横】(教材第147页)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体会戴安澜将军的爱国精神。
戴安澜将军是深受国共两党高层人士和国内外反法西斯人士爱戴的民族英雄,甚至他的死敌也不能不对他表示钦敬。当代中国人民应该继承他的遗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光发热。
必背知识清单7: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中共七大
(1)、背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准备,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2)、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
③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3)、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团结”是指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知识点2、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过程
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③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进入中国东北,与中国军民一道,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
④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2)、胜利: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
(3)、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②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学习聚焦】中共七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拓展】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正义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并且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取胜的有利因素。
【拓展】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1、全民性: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全国各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复杂性: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存在摩擦。
4、中国共产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积极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
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消耗了日军力量;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6、持久性:抗日战争长达14年,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7、国际性: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8、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史料阅读】(教材第147页)阅读教材“史料阅读”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图片:指出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减轻美国、苏联等盟国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战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必背知识清单8: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知识点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2)、过程: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决定接受邀请,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3)、成果: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知识点2、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2)、内容: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学习聚焦】抗战胜利后,存在两种不同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拓展】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
1、为了争取和平,努力抓住和平民主建国的机遇,符合人民愿望,代表民意。
2、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掌握主动权。
【拓展】国共签订“双十协定”的意义
1、表明国民党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阅读地图】(教材第150页)阅读教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图中美军、国民党军调动方向显示美国用飞机、军舰将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华北、华东、东北、
华南各地,充分暴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面目。
【阅读图片】(教材第150页)阅读教材“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图:毛泽东与蒋介石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分别是什么?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
目的: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建立统一的联合政府。蒋介石:借谈判赢得准备战争的时间。
成果:通过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学思之窗】(教材第151页)阅读这段材料,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材料反映了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民主党派从民主自由的理念出发,呼吁建立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这既体现了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心声和努力,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自由自主的国家”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相呼应;“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针对的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
抗日战争胜利时,国民党势力远在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区。为了抢占胜利果实,国民党在美国的帮助下,将远在西南大后方的军队运输至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准备进攻解放区。
必背知识清单9:全面内战的爆发
(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而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知识点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知识点2、进程
(1)、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①战场形势: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准确地估计国际国内形势,确定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方针。
②结果: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后又经过4个月作战,进一步挫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①时间:1947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结果: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学习聚焦】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拓展】国共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社会矛盾: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未改变。
3、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4、力量对比:国民党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
5、双方策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着诚意与国民党和谈,但并
未放松战争准备。
6、国际形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扶蒋反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拓展】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不仅率领工农群众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还取得精神上、文化上的解放)。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发生矛盾斗争直至对抗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必背知识清单10: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知识点1、通货膨胀
(1)、原因: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2)、结果: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知识点2、民不聊生
(1)、原因: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2)、表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
(3)、影响: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知识点3、召开“国民大会”
(1)、召开:1946年11至12月,在内战声中,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
(2)、内容: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
(3)、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学习聚焦】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所导致的经济、政治困局,表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
【概念阐释】通货膨胀的概念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时,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要减少,即纸币贬值。购买同样的商品就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纸币,表现为物价上涨,而且不是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摘自吴晓《经济学》
【思考点】(教材第152页)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
国统区经济崩溃和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国统区进行经济掠夺、政治独裁。
①国民党为解决因发动内战而产生的严重财政困难,在城市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在农村征粮加租,其结果是物价飞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民流亡、耕地荒废。
②为了维护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党对爱国学生、工人及其他阶层的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反对迫害的民主运动进行残酷镇压。
【历史纵横】(教材第152页)第二条战线
1、兴起标志:1946年冬爆发“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2、特点: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3、意义:这次国统区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把中国革命推向高潮,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进程。
必背知识清单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1、进程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背景:为了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
分配土地)
②内容: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③影响: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作用:1947年的土地改革并不是建立土地公有制,其实质仍然是“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提高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①背景: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过程: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③影响: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
①背景: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②主要战役
a、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的原因:①东北战场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势、敌军独立分散难以相互联系、方便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场所。②东北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区、重工业基地,夺取东北可获得强大的后方基础,有利于战局的发展。)
b、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c、平津战役: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③影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三大战役示意图
在人民解放军的连续打击下,国民党军队主要兵力被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个战场上,失去了完整的战线。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4)、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为共产党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①召开: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②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5)、北平和谈
(重庆谈判的焦点是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进行到底的问题)
①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迫于内外压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
②举行: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③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国内和平协定》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代表团针对停止内战、实现国内和平而会谈拟定的历史协定)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7)、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南京解放并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结束。)
▲ 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
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胜利渡过长江。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夺取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并向大西南和南方各省进军。
知识点2、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3、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学习聚焦】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后,渡过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拓展】土地制度改革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是农民,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正确的土地政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的重要一环。
3、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使解放区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
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拓展】人民解放战争的特点:
1、正义性:人民解放战争是为了反抗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而不是为了侵略或掠夺的非正义战争。正义性是实行人民解放战争的政治基础。
2、群众性:人民解放战争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解放自己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的,不是靠少数人进行的,更不是由少数压迫者、剥削者进行的。群众性是实行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标志。
3、阶段性: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再到最后主力决战,军事上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阶段性明显。
4、组织性:人民解放战争是有组织并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进行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性是实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必要条件。
【拓展】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政治:中国共产党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2)经济: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3)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2、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不得人心,注定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2、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拓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对中国: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③为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④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对世界: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③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拓展】分析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因素。
(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两党关系恶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形势与国际环境的影响: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拓展】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
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使解放区更加稳固。
2、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对于是否进行战略收缩,蒋介石举棋不定。
【拓展】如认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1、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从那时起,中共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4年,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国民革命。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共决定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三次起义,但进攻敌人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连连受挫,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而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了农村。
2、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人民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民主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对城市的管理和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从具体国情出发,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通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史料阅读】(教材第153页)阅读教材“史料阅读”:结合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何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土地改革运动,基本上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思考点】(教材第155页)结合具体史实,思考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
1、国民党违反民意,发动内战,实行一党专政,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2、统治腐败,经济崩溃。贪官横行,政府横征暴敛,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民族工商业破产,工农业生产下降,人民困苦。
3、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4、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溃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国民党内部也是矛盾重重。
5、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在农村中缺乏群众基础;
6、迷信武力,忽视了民众的支持:投靠美帝国主义的卖国外交。
05 归纳总结
一、单元主旨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政策和主张。
二、史论术语总结
1、第22课史论术语总结:
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开始,中国各阶层人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
2、 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外合作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旗帜。
4、 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无数惨案,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
2、第23课史论术语总结
1、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贯穿抗日战争的始终,国共两党的合作也得以维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3、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抗战初期,国民党先后组织了四次会战,有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5、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取得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等。
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第24课史论术语总结
1、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2、 解放军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3、 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06 素养提升
一、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的原因
1、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号召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种为谋民族利益而顾全大局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2、英勇抗击日寇的实际行动。
①明确提出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广泛发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
②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实现有根据地有后方的持久作战:
③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3、在实践中坚持和维护统一战线。
①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抗战与民主的协调统一,加强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建立“三三制”政权结构,吸引并团结广大抗日民众。
②经济上改善民生:为战胜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实施减租减息政策和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改善民生、支持抗战奠定了基础。
③军事上以斗争求团结,同国民党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做斗争。
4、党的思想、作风及人格魅力。重视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整顿党内不正之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人心。
【历史解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团结一致。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一致抗日。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项目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 |
不同点 | 时间 | 存续于1924-1927年 | 1937年9月正式形成。随着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而正式破裂。 |
历史背景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 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 |
目的 | 打败日本侵略者 | “打倒列强,除军阀” | |
群众范围 |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 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 |
合作基础 | 联合抗日 | 新三民主义 | |
合作方式 | 党外合作 | 党内合作 | |
组织形式 | 没有正式的、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 | 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 |
共产党的地位 | 中共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 中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 |
影响 | 是团结抗战的政治保证,并最终实现了抗战的胜利。 |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
相同点 | 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都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都采取国共合作的方式;都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的。 |
【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揭露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对日作战。
①“八一宣言”:长征途中,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率先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
②瓦窑堡会议:华北事变后,1935 年 12 月,在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和上层),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936 年 5 月,毛、朱发出了国共“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主动放弃了“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 12 日,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2、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①1935 年 11 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在他所作的对外关系报告中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了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但同时表示,若到了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国民党及其政府开始调整对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八项条件,改变并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3、国共合作最终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7 月 8 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8 月 22 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两党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合作。
②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重要性,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历史解释】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历史解释】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并分析导致不同结局的因素。
1、相同点:两次战争起因都是日本垂涎中国的领土,企图进行侵略扩张:战争爆发时的基本形势均是敌强我弱;日本侵华的手段都极其残忍,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不同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丧失了大量权益,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而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全面胜利。
3、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
①领导因素: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求和妥协;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
②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错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时期,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③国际环境:甲午中日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日本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历史解释】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1、特点:
①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②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③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在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危害
①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②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历史解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
2、全面抗战时期: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4、变化:由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变为限制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再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5、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
【历史解释】简述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 农村革命根据地 | 农村革命根据地 | |
相 同 点 | 战略构想 | 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 |
发动群众 | 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 ||
根据地建设 | 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调整土地政策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 ||
不同 点 | 指导思想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斗争对象 | 国民党反动派 |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 | |
分布地域 | 主要在江南地区 | 主要在江南地区 | |
最终结果 |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丧失大部分根据地,红军被迫长征 | 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 | |
总结: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方针和思想路线,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更加成熟,更具有革命斗争的经验 |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胜的条件和经验有许多,通常认为最重要的是“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一)、武装斗争(军队建设)
1、国民革命期间:从黄埔军校学生到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许多中国共产党员成为革命武装力量的骨干。
2、十年对峙时期
①血的教训使党从中认识到建立独立武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精辟地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②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③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革命军队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抗日战争时期:军队改编,八一三事变后,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两支军队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组成了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③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部,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3、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三)、党的建设
1、思想理论建设
①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的创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②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学说,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党风建设
①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历史解释】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
1、人民:经过艰苦卓绝斗争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国人民急切地盼望和平,蒋介石迫于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摆出和谈的姿态。
2、军事:抗战刚刚结束时,国民党的军队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蒋介石企图以和谈为其军事部署争取时间。
3、国际:苏联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美国也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这是蒋介石摆出和谈姿态的外部因素。
4、阴谋:蒋介石企图通过和谈诱使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如果中国共产党拒绝,则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历史解释】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异同
1、同:
①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
②都是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两手策略。
③中共在和谈中都占据了有利地位,同国民党作斗争。
④都由中共提出和平方案。
⑤和谈结果都被国民党破坏。
2、异:
①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是国民党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北平谈判是国民党在军事上失利,为赢得喘息时间以伺机反扑而提出的。
②两次谈判最主要的不同是中共政权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中国军民的抵抗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抗日民主运动兴起:在中共及民主爱国人士领导下,全国掀起抗日民主运动,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12月,中共在北平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①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唯物史观】简述近代中国三次错过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原因
1、第一次机遇: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机遇: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机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4、原因: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少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另一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唯物史观】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政治民主化: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不断壮大,在抗日民主政权中推行“三三制”原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国家统一: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人民在战争中自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领导者,为随后统一全国积攒了力量。
3、经济: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4、民族精神: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如何认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的历程?
1、鸦片战争时期,民族意识萌发:鸦片战争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知识分子、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奋起,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睁开双眼的。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并赋予其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容。
这种觉醒体现的是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管党派、阶级、阶层、团体、个体,都共同意识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这种觉醒的表现。尽管国共两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歧见,但在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民族意识推动下,“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广泛自觉的抗战斗争。
这种觉醒凝聚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民族意识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无论是中国的广大官兵,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实业家,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海外侨胞,无不以各种方式,为救亡图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抗战到底,成为一种全民族的坚强意志。正是这种觉醒的民族意识、定型的“国家感”,汇合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不仅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实际进程,而且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家国情怀】民族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形成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
【家国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英、美出于对日斗争的需要,于1943年1月与中国签订有关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家国情怀】伟大的抗战精神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抗战胜利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一场战役一场胜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新起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中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这是战胜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经苦难而巍然屹立的根与魂。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家国情怀】民心向背的关键作用
在战争年代,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民心向背。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而国民党由战争初期的优势到最终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丧失民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其中统一战线主要是指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和平年代,决定一个政权能不能长治久安的根本因素也是民心向背。中国政府一直关注三农问题、民生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人民的需要时刻放在第一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当前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为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07 思维导图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局部抗战
2、全国抗战的开始
3、日军的侵华暴行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正面战场的抗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3、东方主战场
4、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全面内战的爆发
3、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考点清单及要点详解(公众号k85718).rar」,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链接:https://pan.quark.cn/s/d0391e5e9de9
加微信 aharon6 进全国教研群 关注公众号k85718,享首发资源
本单元配套模拟+真题练习
请点“阅读全文”下载
http://www.zxls.com/generation/2024/09/23/524642.html
纲要上合集
http://www.zxls.com/wenji.aspx?userName=light4887&UserCategoryId=1982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