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坚持“走出去(走出校园)、走进去(走进社会)、走上去(走上前沿)”理念,探索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的地方一流人才自主培养创新模式。
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锚定拔尖创新目标,培养一流人才,努力构建育人育才新格局,学校开设“本科教学巡礼”专栏,全面总结全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成效。
一元核心引领,四维支撑筑基,共育传媒人才
在以本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逐步构建起“一元核心,四维支撑”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以素养目标制定、“五个课堂”实践、真实问题聚焦、思维创新激发为支撑,培育能够服务于区域社会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一、思想为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路,课程思政领航
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建设,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习近平新闻思想作为教育教学工作核心内容,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工程”教材作为课程教材已全部应用于学院教学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课程中,《融媒体大型主题直播报道虚拟仿真实验》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等11门课程获评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学院重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定期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致力于构建一个深度挖掘与融合思政元素的常态化机制,学院现有8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与此同时,学院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传承”“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技术伦理”等系列讲座,已经形成品牌效应。学院推出的四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为全院师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学院定期进行课堂教学督导,落实推进情况,激励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当前,学院共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2项。
二、素养筑基: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构建三级实训体系
学院通过课程思政、真实问题进课堂、社会实践等方式,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学院开设学界、业界共建课程,打造“1+1”“1+N”团队授课模式,每年邀请超过10位业界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教授新闻传播实践类课程。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了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比重,不断强化博雅教育力度、广度、深度,着力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院通过院级、校级、校外的三级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充分利用“音视频”“融媒体”“融合出版”3个学院专用实验室,全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学院公众号、网站媒体的运营;利用辽宁大学国家级文科实训中心资源开展实训活动,推荐学生进入校广播电台、校官网、校官微等校级媒体担任策划、编辑等;学院与新闻传播领域相关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融合为体:五课堂携手共筑基石,锤炼历史眼光,拓宽全球视野
学院打造了集常规教学、课外活动、实习实践、网络资源、国际视野为一体的教学课堂,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学院在服务地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常规教学课堂中,学院根据新闻传播学发展规律,建构了充分体现辽宁大学教学特色与学院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基础上,融入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文理交叉学科领域课程,培养“文理兼通、业务全面、专项突出、服务地方”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课外活动课堂中,学院形成了“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锻炼+学术实践体验+贡献服务社会”的实践育人体系。何荘同学入围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扬学生名单”,参与社会实践事迹被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报道20余次。曲直同学担任辽宁省学生联合会主席、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辽宁省红色理论宣讲团成员、辽宁省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志愿服务宣讲团成员,累计参与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二十余场。学院师生赴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践学活动;开展“走进‘六地’辽宁·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深刻阐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实习实践课堂中,学院把实践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学院绘梦“稻”路实践团师生前往沈阳市单家村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的产业模式。组织开展“辽宁振兴青年行”企业调研学习活动,成立辽宁省老工业基地企业创新发展调研团,走访作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集团以及沈阳红梅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网络资源课堂中,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学习资源和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音视频、融媒体、融合出版三个学院专设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学习大模型语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前沿技术。
国际视野课堂中,学院于2022年加入教育部“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新闻-公关2+2项目,目前已招收两届学生共31人。2023年12月,学院邀请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助理教授Joseph Stabb(约瑟夫·斯塔伯)博士开展“辽大新传·中高计划”专家讲座。学院师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类别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超30人次参与国际会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
四、实践为引:真实场景搭平台,服务地方育英才
学院以社会现实场景真实问题为导向,积极将新闻传播人才的全过程培养投身于“大实践观”中。
一是“真实问题”融课堂。学院立足专业特色,注重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设计等与真实问题相结合。学院所有本科课程全部引入“真实问题”,充分运用砍瓜网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交真实问题700个;22门课程将真实问题纳入课程考核体系;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均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结合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服务地方建设。
二是“真实问题”融实训实践。学院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系列赛事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院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学院奖、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网络编辑大赛、“韬奋杯”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励百余项,“‘海岛寻鲜’——海岛乡村振兴新模式引领者”项目为我校摘得全国“挑战杯”赛事的首个金奖,“广众商云——区域实体零售店让利流转系统”项目荣获全国铜奖。学院“云创扶梦”师生团队,于2021年获得辽宁省委、省政府颁发的“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三是“真实问题”服务地方。学院充分发挥学术和人才优势,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撰写的十余篇咨政建议、调研报告被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委宣传部采纳。学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共开展50余场面向全省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宣传岗位工作人员、县域融媒体采编人员和省内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教学人员的专项培训,参训人员2000余人。学院为辽宁出版集团、辽宁广播电视台、新华书店等传媒单位提供产业发展咨询;全面参与沈阳地铁传媒集团上市工作;全程参与辽宁省地方标准《广告经营单位业务管理规范》的制定,该标准目前已投入实施。
五、创新为翼:科研驱动育新思
学院依托人文艺术学部,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迭代中的思想碰撞与知识创新,在行业全生命周期内感知产业跃迁、业态创新,形成了新闻传播史、媒介文化与批评、国际出版与传播等特色学科研究方向。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17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近百项,在商务印书馆、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机构出版学术专著17部,教学论文集4部,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术奖励方面,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6项,国务院新闻办优秀论文、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各类学术成果奖励20余项。
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学术研究与新闻传播教育高地,充分发挥区域研究优势,成功申报省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举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形成广泛影响力。打造高水平名家讲坛和青年精英学术论坛,形成了“辽大新传名家讲座”和“辽大新传青年学者成长沙龙”两个系列学术品牌,邀请享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学者、国内知名学者、新锐青年学者等,促进学科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与教学支持。
学院简介
辽宁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是全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三十余所高校之一;1993年设立广告学专业;2003年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2014年,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与辽宁大学开展共建工作,创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为新闻传播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辽宁省新闻与传播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院共开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三个本科专业。2021年,新闻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广告学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同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新闻学专业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开展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目前,学院已构建起以国家级、省级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学院在职教职工共45人,专任教师33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辽宁省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人才3人。
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姚佳琪
校审:马雨萌 张凡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