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同行 让“艾”远离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主要攻击破坏人体的淋巴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潜伏期短至数月,长达数年。在感染初期可出现低热、头痛、恶心、肌肉酸疼等感冒样症状。约两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此时可伴有全身淋巴结反复肿大。到发病期可出现全身症状,患者有发热、盗汗、厌食,并逐渐侵袭各个系统。如侵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粘膜、眼部等,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可继发肿瘤。
艾滋病传染源有哪些?
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被潜伏期感染者或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也具有传染性,如医疗器械、剃须刀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性接触传播:与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造成感染。性接触是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最主要的途径。
(2)血液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或接受病毒携带者输血、器官移植等,均有感染风险。
(3)母婴传播:病毒携带者在怀孕、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如母亲患有艾滋病,顺产或母乳喂养可增加婴儿感染风险。
HIV意外暴露后如何现场处置?
(1)完整皮肤暴露:生活中若意外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应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
(2)粘膜暴露:若是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3)针刺伤(锐器伤):若被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刀片、注射器等刺伤手指,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伤口,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何为暴露后预防?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又称暴露后阻断,是指未感染HIV的人发生危险行为后,在72小时之内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具体要根据相关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方案),以预防HIV感染的方法。
破解艾滋病谣言
谣言:同性恋容易得艾滋病。
真相:艾滋病并非同性恋专属,异性恋、双性恋等性取向人群均有感染风险。
谣言: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真相:蚊子无法传播艾滋病病毒,病毒在蚊子体内无法存活。
谣言:艾滋病患者不能生育。
真相:艾滋病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剖宫产等手段,降低生育风险。
科学防治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
(1)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传播风险。
(2)拒绝毒品:静脉吸毒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远离毒品,保护自己。
(3)严格医疗器械消毒:确保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4)普及艾滋病检测: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早发现、早治疗。
文:李雪莉
编辑:徐紫渝
审核:李爱华 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