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兽总是独行
牛羊才成群结队
猛兽总是独行
牛羊才成群结队
作者:晚君
来源:每晚一卷书
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他的文字,像投枪,如匕首,短小精悍,但锋利无比。
他用精准的语言手术刀,一层一层剖开社会的肌理,露出了血淋淋的现实。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同是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今天给大家带来他笔下最犀利的3句话。寥寥几字,却一针见血,戳破了人性的真相。
1
人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 逢人作戏的兴趣。
知乎有个提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下面有一条回答是: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记得陈道明有一次在《杨澜访谈录》里说,他特别害怕应酬,一上酒桌就感到煎熬:
“尤其是当一个人喝醉了,一句话跟你说了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时,你就会感到一种窝火,一种愤怒,特别烦。”
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尤其面对的往往都是些虚情假意的朋友。
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想起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沉默,不是因为处理不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是看透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与脆弱。
有些话不如不说,有些关系不如不要。
余生,请做个“生性凉薄”的人。
推掉那些无意义的饭局,断掉那些虚情假意的关系。
远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当你变得越来越沉默,也就愈来愈成熟。
2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6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18岁时意外辍学,在上海浦江电表厂当小工。
每天工作很辛苦,工友们下班后没事就聚在一起抽烟、打牌、踢球。
这个年轻人却喜欢抱着几本英语教材看,或者观看英文碟片自学英语。
工友们总是嘲笑他:“读英语有什么用?一个电表工人还能用得上英语?”
年轻人不予理会,仍坚持埋头学习。
4年后,有政府机关缺翻译,听说电表厂有位小工会英文,便把年轻人借走了,再也没放他回来。
1972年,这个年轻人凭借扎实的英文基础,被调至外交部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后来又被选送到英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他的外交之路。
他就是中国近50年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长——杨洁篪。
那些当初嘲笑他读书的人,后来就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了。
作家宁远说过:
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
在这段孤独的时光里,你可以使自己沉淀下来,不受任何人打扰和影响,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去耕耘,去播种。
隔绝了外界的干扰,你反而更能全神贯注;屏蔽掉了别人的声音,你反而能更加一往无前。
你的强大,往往就来自你的孤独。
3
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面要上天。
北野武曾说过:
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
有了钱,还想更有钱;有了房子,还想要多几套;有了名利,还想要权势;钱权名都有了,甚至还想长生不老。
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
禅宗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到沙漠里寻找宝藏,烈日炎炎下,找了很久,还是没有看到宝藏的影子。
他带来的水,却早就喝光了。
眼看他就要晕倒在沙漠,佛出现了,赐给他一些水,劝他离开沙漠。
这个人活了下来,对佛感恩戴德,于是开始往回走。
然而,在归途中他却发现了宝藏,兴奋之际,他把所有的口袋都装满,还扛了一袋在肩上。
但宝藏实在太沉,压得他弯下腰来,步伐迟缓。
尽管又渴又累,他仍紧紧地抓住袋子,舍不得放手。
慢慢地,他的体力耗尽,水也全喝光了,最终渴死在沙漠里。
康德曾说:“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我们就成了欲望的奴隶。”
平庸的人,都在纵欲;厉害的人,则都在禁欲。
当我们能够不被诱惑所动,便不会被欲望所吞噬。
作家贾平凹说:
鲁迅的作品,距今已经有百年,但它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常读常青。这个时代,需要鲁迅。
许多年前,鲁迅用一支笔,横眉冷对千夫指,勾勒人性丑恶,描摹残酷生活。
而如今,或许我们不会再经历曾经那段动荡的岁月,但鲁迅笔下那些精辟而深刻的话语,依然使人振聋发聩。
读懂了鲁迅,就读懂了人性,也就读懂了生活。
来源:国学精粹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