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空明,我且寻张怀民一样的友——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朱海梅

文摘   2024-10-29 07:37   河南  


豫苑文风第6361篇原创文章







月色空明,我且寻张怀民一样的友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朱海梅


苏轼,不知道是多少人心中的男神,他用豁达的性格和无上限的才情赢得了无数人的喜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这一段评价无数次被引用。每一个喜欢苏轼的人,都有他的理由,或喜欢他的文,或喜欢他曾做的美食,或喜欢他的书法,以此等等。

在课堂的教学中,也无数次地向学生介绍苏轼的作品、生活经历等,让这位男神更多的走进学生的心中。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睡,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的事。

人生路上,特别人到困境时,需要一个张怀民一样的朋友,你心里所想时,正好他也有同样的想法,无论早晚,无论风雨。

其实只不过是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人间,但不同的人面对这一轮明月,却有着不同的感觉,有人可能视而不见,有人可能欣然喜欢,有人可能想与朋友分享,月是那轮月,但是人却各不相同。

当我读到“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时,竟泪流而下,平淡的语言给人心的撞击,人到中年,有几人能随叫随到,随至随陪,我想你时,你恰好在。

正如张爱玲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现实的生活中,有多少时候心中即使有万千的语言,却无人可说,即使电话号码中有万千人,可是找来寻去,却没有拨通一人。

虽历经人生起伏,虽因政坛贬谪,虽遭人情薄凉,苏轼的身边总有朋友相随,这是人生不幸中的大幸。

这样的月夜,随心而起,与友心有灵犀,这是多么幸福的相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炼的十八个字,却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这是月下中庭之美,更是作者心境之美,没有一个空灵的心境,眼中就不会有如此恍然如仙境的景色。

每一个人的身边也需要一个像张怀民一样的朋友,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及时相伴,即使不言不语,哪怕只是默默走一走,便是人间最美的繁华。

可是人间又有几个这样的人?又有几人能碰得上?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许所有的知已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对世间万物的淡然,是它们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月还是那轮月,竹柏还是那些竹柏,正是内心的豁达与从容,才将平淡之景化成千古的名句;正是内心的的宁静与美好,才有了这种超然物外的风骨与雅兴。

读此文,入骨读者心中的不仅是天上的那轮月,地上的竹柏,更是有张怀民这样的朋友。

真是:少年不懂文中意,读懂文意已中年。

2024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

朱海梅:女子一枚,藏匿在时光,感受于生活,外表清简,内心绚烂。写写小文,读读书籍。不温柔却豁达,不美丽却快乐,不静则动,在静中思考,在动中行走。发文于报刊,编辑于文字。

公众微信《豫苑文风》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信箱:13938509519@139.com



—— 欢迎关注——


豫苑文风
原创首发,朗诵、小说、散文、赏析、摄影、诗歌(三首至十首)等,内附照片和简介(100字内),直接发在邮件内,(强调不要用附件上传,字体楷体16)。豫苑文风一个与您共同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投稿信箱 13938509519@139.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