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云南人最早生产白铜

时事   2024-11-25 19:01   云南  

云南是我国金属著名产地,早在3000年前,云南人就已初步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战国至西汉初期(公元前5至前2世纪),云南的金属冶铸业已达鼎盛时期。东汉至魏晋时期,云南的铜银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金、铅、锡的采炼亦闻名全国。云南人发明和生产白铜,不仅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

白铜是铜和镍的合金。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白铜记载,见于东晋时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文中记载,公元4世纪,云南的堂狼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出银、铅、白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白铜出云南,赤铜以砒石炼为白铜。”宋应星《天工开物·五金》中也说:“铜以砒霜等药制炼白铜……凡红铜升黄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者为白铜。工费倍难,侈者事之。”以上所说用砒石炼白铜,大概不会是指三氧化二砷的砒霜,而应该是红砷镍矿,因为白铜都必须是含镍的。另外,云南古代的白铜也不都是用红砷镍矿,有的很可能是铜镍共生矿。云南会泽、巧家及四川会东一带,至今仍有铜镍共生矿。


清代以来,云南已出现专门采炼白铜的厂矿和生产白铜器的作坊。师荔扉《滇系》和光绪《续云南通志稿》都说,定远县(今牟定县)有大茂岭白铜厂、妈泰白铜厂、大姚县有茂密白铜子厂等。其生产情况,据《续云南通志稿》有关记录推算,定远大茂岭白铜厂,一年大概生产白铜二万至三四万斤。


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谈到当时云南白铜器作坊的生产情况:“白铜面盆,唯滇制最天下,自四牌坊(今昆明市正义路中段)以上皆其居肆。夫铜出于滇,滇匠不能为大锣、小锣,必买自江宁,江宁匠自滇带白铜下,又不能为面盆如滇之佳,水土之故也。白铜制器皿甚多,虽佳亦不为独绝,而独绝者唯面盆,所以为海内贵。”以上是清代中叶云南白铜器的生产情况,尤其是云南的白铜盆,堪称为中国一绝。


云南的镍白铜,在18-19世纪间对西方近代化学工艺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西方人非常重视云南的白铜,起先是从云南进口,后来进行仿制,终于取得成功。如公元1735年,法国耶会杜赫尔德出版过一部四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文中说:“最特出的铜是白铜,它的色泽和银色没有区别。……只是中国产有,亦只见于云南一省。”


1775年,英国刊行的《年纪》中,有《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货客勃烈所作奇特的研究及有价值的发现经过实录》。文中说:“有船从中国驶抵英伦,他(勃烈)又附寄了他自云南得来的白铜,目的是要在英国手工艺制造和商务促进会秘书摩尔指导下,从事实验和仿造这种中国白铜。”接着,瑞典政府采矿部任监督的化学家思吉司特朗姆,于公元1776年发表了一篇研究云南白铜的论文,样品分析结果,含镍量与含铜量为5或6与13或14之比。他声称从中国购买此项合金代价甚高,认为瑞典国内某些矿区也有相同的矿物,因此相信仿造起来应该不是很困难。


182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师菲争孚发表了他分析云南白铜的结果,其合金比例为铜40.4%,镍31.6%,锌25.4%,铁2.6%。并说在英国当时还没有人知道应如何仿制这种中国白铜。


其后一年,英国的汤麦逊首先制出和中国云南白铜相似的合金。同年德国的海宁格尔兄弟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当时西方国家各种各样的白铜投入市场后,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但大多离不开银字。比较流行的名称叫“德国银”,而名副其实的云南白铜之称,反而湮没无闻了。


当西方国家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后,我国出口的数量大大减少了。然而全国各地对云南白铜仍十分喜爱,尤其是对老产品更是另眼相看。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昆明市仍有不少白铜店,其产品色泽光洁,质地软硬适中,经久耐用,不起浮垢。其中以“江南宝”白铜店最有名气,产品有茶壶、水烟袋、旱烟斗、托盘、墨盒和面盆等,尤其面盆最享盛誉,远销至江南各地和京、津一带。据说,1949年以前,云南民间嫁女时陪嫁品中以有白铜面盆为光彩,如果产品是“江南宝”店所制,购买者则更觉荣耀。虽用过之物,价钱仍高出别家产品三四倍。


来源:《云南政协报》(2011年04月22日第05版)

作者:张增祺

编辑:何健美

二审:张居正

终审:张莹莹




    


云南政协报
政协组织的宣传窗口,政协委员的精神家园。作为云南省政协的机关报,《云南政协报》是云南省唯一一份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大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省各级政协及政协组织的工作动态,也可以聆听政协委员心系云岭发展、关注社会民生的拳拳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