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邳州蓝印花布的第四代传人
74岁的王如坤说
蓝白相间的花布之所以美
是因为全以手艺人纯手工制成
刻版、上油、湿布、和浆、刮浆
晾干、染色、晾晒、刮白等
是蓝印花布印染必不可少的工序
印花版
防染浆
刮好浆的白布
蓝布印花做的衣服
来徐州玩转非遗
此前大徐推出
“宝藏民间艺术打卡地图”专题
今天带着大家
继续探寻~
用李子柒的方式,打开徐州
“悠扬婉转数叮叮,十八九腔七二哼。泊孕明清漕运日,彭城利国亮童声。”这是明末清初戏剧家杜子平在《春草茸茸》一书中对丁丁腔的赞誉。
丁丁腔汲取诸多南北方小调、民歌的精华,其唱腔高亢激昂,悠扬婉转,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的特点,演唱时犹如山间流水流畅自然。
随着乐曲的节奏,演员忽而扭动腰肢,忽而摇曳生姿,每一句唱词都充满了戏剧的力量和生命的激情。
300余年的时光里,丁丁腔从诞生、兴盛、衰落再到迎来第二春,经历了太多起伏。如今,传承人再次站上广阔的舞台,跨越了一段“九曲十八弯”的道路,寻觅乡音是支撑他们一直走到今天的力量。
徐州玉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新沂花厅文化玉器。
两汉时期,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汉王室尚玉尤甚,历代楚王墓中皆出土大量制作精良的玉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真实反映出2000多年前汉代精湛技艺。
自古徐州匠人便传承下精美的汉代玉器、汉画像石等技艺技能,又因徐州地处交通要道,文化兼容,自然便形成了兼有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的玉雕风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州玉雕厂驰名海内外,徐州与扬州、苏州并称为江苏的“玉雕三州”。
每一块温润的玉石,经巧手雕琢,又被赋予意蕴深远的表达,在这个无限可能的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面塑,是一幅立体的画,一场无声的戏,一个具象化了的故事,一个童年时的梦。
徐州面塑,是以糯米粉、面粉等为主要原材料,捏塑成各种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其搓、捏、切、压等塑形技法与泥塑一脉相承,扎、挑、画、勾勒等技法,又使面塑比泥塑多了色彩、多了趣味。
徐州面塑集融合了北方的粗犷豪放,兼具南方的细腻精致。它色彩鲜艳,重视对艺术形象的精细刻画,追求形神兼备。
土陶始于土,成于火,一抔泥土,从取土、和泥到制坯、修坯,再入800-1000℃的老窑高温涅槃,成器表层黑、红、黄,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自然的原色。
打开窑门,一个个整整齐齐摆放在馒头窑里的陶胎,经历窑火淬炼后的着色和裂变后,魔术般改变了它原本的质朴,线条流畅,外型丰润,浑然天成。
它们在一泥一火中,诠释着祖先创造出的文化精华。他们借助着非遗技艺,让历史的温度在指尖荡开传承。
徐州风筝绘制精美、形象丰富、风格百变,其制作形式可分为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桶形风筝等。
在主题选取上,既能将传统风俗、历史文化、传说故事绘成筝面,也能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在风筝中加入现代元素,展现时代变化。
扎、糊、绘、放,短短四个字概括了徐州风筝的制作技艺。
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风筝匠人手中流转的五光十色,掩盖住了双手上的老茧,在诉说匠人品格的同时,为独具特色的徐州风筝赋予了灵动鲜活的生命。
编辑 | 耿萌 魏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