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涛:1940年生于湖南望城一个耕读家庭,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现为深圳长青诗社创社社长、广东诗词学会顾问、长青书画院名誉院长,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新编》《中外著名演说赏析》,著有《先秦文学论稿》《陶涛论学集》等。
自1962年9月我和小光女士同时走进北师大中文系结识开始,到后来作为朋友交往,至今已62个年头过去了。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上世纪60年代初小光从北京101中学考入北师大中文系。101中学是北京高干子弟集中的名校,出身名门的她,又有一个高干的爸爸,前途一片光明。如诗的年华,如诗的环境,使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充满着诗的激情。在追求知识、追求前途的同时,也大胆地追求爱情。那是她的诗的年代,这时,自由、奔放、纯真、飘逸的新诗更适合她和她的初心。她在学生时代写的诗我们看不到了,但我们可以想见她那时写的诗就像广袤的大草原上流动的羊群,无垠的蓝绸似天穹上飘过的洁白的云朵,明净,浪漫,飘逸…… 1966年春,山雨欲来风滿楼,始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渐次拉开了帷幕,痛定思痛,不论当时得意的或不得意的人们,文化大革命对他们而言,都是一场恶梦!小光也不例外,他的老爸被一桩寃假错案折磨了十来年,自然,小光也跟着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文革中,我和她一家被分配到吉林长白山麓一个矿山当教师,我们从同学成为了同事。十年文革,她脱去了浮华的外衣,抛却了天真浪漫的幻想,变得笃实、深沉,但务实进取的诗心不变,照样钟情于新诗的创作。 1978年2月12日,小光在离开桦甸夹皮沟金矿前夕,创作了一首《什么职业最伟大》的自由体新诗。她以诙谐幽默的基调,在浓郁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构思了一首争论什么职业最伟大的故事诗。爸爸妈妈和小华、玲玲、小刚、苗苗四个孩子先后发言: 作者创作这个作品时,文革已结束两个年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治国方略正在全国各地践行,大学高考已经恢复,春回大地的景象正鼓舞城乡人民脚踏实地地向前迈进。透过职业的选择与争论,以及对教师的推崇,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它是对十年文革中工人不做工,农民不种地,学生不读书,社会陷入派性派仗泥淖的荒诞现象的反驳。正因为如此,诗人受“春风再绿江南岸”的鼓舞,对国家前途显得十分自信和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国面貌的欣欣向荣,我们也都敞开胸襟去拥抱新生活,去挑战新任务。1986年7、8月间,我们两家相约都来到深圳,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而且开始都定居在鹿丹村,站在她家阳台,看到我家的厨房。我们又成了邻居。在深圳的日子里,我们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不时也交流各自的体验和收获,也都坚持用各自的体裁和语言写诗,纪录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小光从深圳迭出的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汲取力量,坚守教师的岗位,在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同时,她不时地挥动缪斯的神来之笔,讴歌园丁的神圣,讲台上播种者的希冀,赞美校园的青春和活力,抒写树木树人培育国家栋梁累累硕果的豪情。发表在1990年9月7日《深圳特区报》的《是春也是秋》,写校园九月的动人景象: 迎来新生的同时,又将高三毕业生送到大学,“这是园丁们培育的硕果,献给共和国的又一个金秋。”诗人作为学校主导的教师,此刻更加清醒认识到教师职责的重大,同时受九月校园景象的感动,作为教师也自然流露出她心底的欢欣,以及培育人才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因此,诗人最后唱道: 类似的作品还有《生日的礼赞——献给红岭中学建校十周年》,作者以豪迈的笔触,歌颂红岭中学师生十年奋斗的辉煌成就。《讲台上下》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湖边木凳》以轻灵、抒情的笔致,回顾学诗的心路历程。情景交融,画面流美: 《五星红旗》一诗,荣获深圳南山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优秀奖。诗人深情地回顾了五星红旗诞生的血与火的艰难历程,以及建国70年来的辉煌成就,最后诗人突发奇想问道:“我期盼,我渴望,我渴望啊,什么时候,五星红旗飘扬在基隆港!”全诗情绪昂扬,激情四射,字里行间燃烧的那颗热爱祖国、热爱党的诗人之心随手可及。《红柳》一诗诗人创造性地综合了初春与盛夏的意象,给特区深圳开辟“新的生命航程”,这是诗人运用意象创作的一个华丽转身的标志。也预示着诗人的美学追求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大概在2014年,一个新学期开始,我突然发现冯小光女士竟然、坐在了我的古体诗词的课堂上。那一刻,真令我有点儿吃惊。我这老同学这是怎么了?年届70,要来学古体诗词,她莫不是也受到当时社会学习古体诗词热潮的影响,也对古体诗词产生了兴趣?但无论如何这也是一桩好事啊!这以后我观察她真是用了大气力、下了大决心、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地在学习传统诗词。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她的虚心好学,两三年的功夫,她的律绝,古风,小令,长调,都能顺手拈来,写得像模像样,事实一再证明:有志者事竟成。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光的古体诗词创作的实绩。 诗人的五绝写得别开生面,无论《寻春》,还是《残荷》,都是非常平常的题材,但在诗人笔下,都翻出了新意,而且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她的七绝也写得自成面目。前一首虽因花期已过,但在诗人的想像中,禾雀早已飞远,飞出了凡尘。不仅毫无未见花的遗憾,而且仍然诗情饱满,诗兴不减。后一首也不乏前首的韵致,显示诗人丰富的想像力。 在诗苑人们认为最难写好的五、七律,她写来不仅给人一种举重若轻之感,而且形象丰满,内含深刻,字句流畅。比如前一首五律,写亲历的“离别”,这是诗中常见的题材,也是人们常有的经历。但在诗人笔下呈现给我们的惜别场面却特别亲切感人,令人过目难忘。王国维说诗人应具备两个本领,即既“能感之”,又“能写之”,能感之,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感受生活的能力。《离别》中,诗人以其多次回家探亲离别的真情实感,难舍难分的场景作为素材,并以规范的五律呈现出来,首联叙事兼抒情地写出诗人不顾路途遥远舟车劳顿的辛苦,亲人以似火的榴花般的热情欢迎她的归来。二、三联着重写惜别的场景,和众兄弟姐妹拥抱啊,干杯啊,尾联含泪告别点题:这是难于割舍的血缘情啊! 诗人抒发的情感既深厚又真挚,诗人的感动又感动了读者。这就是王国维所赞美的“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能写之,则要求诗人具备笔头的表达能力。作者在《离别》中,以简朴的语言,自然的风格,恰当的剪裁,得体的修辞,流畅约字句,非常完美地表达了她在离别中的深刻感受。至于后面的七律《古榕》,诗人以古榕为意象,十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深圳四十多年来创新创业的艰难历程,古榕就是深圳人的集体象征。没有长时间深圳生活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如此优秀作品的。 其他形式,如词的小令、中调、长调,小光都有所涉猎,甚至连诗的古风也都没有放过。她已成为了追求诗词美的能手。诗词泰斗王力先生指出,押韵是回环的美,平仄是抑扬的美,律绝是整齐的美,词曲是参差的美。更何况除了外在的形式美之外,还有内在的抒情美。王国维曾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自然诗词的美感各有不同。我想这也是小光从不放弃新诗,转而更进一步把握更多古体诗词创作、体验丰富的诗词美的原因吧。让我们在欣赏、享受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去创造我们时代的更美的诗词吧! 祝当年的窗友以及经历六十余年社会风雨和人生起伏的好友小光女士人笔两健!晚景绚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