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感触
作者/马洪
已经是霜降季节了,厦门仍然是艳阳高照,行人还多是短衣短裤。我闲来无事,骑行到西溪河中的小岛上漫步。
在一片已经拢土成脊的田地里,几个中老年妇女几乎是匍匐在地上,栽种红薯秧。在我的家乡,这应该是收获红薯的时候,可这里却刚刚栽种。
我走近问道,“请问,这是种来收红薯叶的,还是收红薯的?”一位妇女转脸答道,“收红薯”。偌大的斗笠下,一张黑黄枯瘦蒙着灰尘的脸上,挂满了汗珠,斗笠的边沿,露出了灰暗干涩,乱蓬蓬的头发。她手里还在不停地劳作着。我不由心头一震,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不知道旁边几块已经栽完并浇了水的田地,他们劳作了多少个时日,我也不知道眼前这块地,他们还需要多长时间,流多少汗水才能种完。但是我知道,即使是丰收,他们的收入也是微不足道的。我知道现在大多数地方都使用机械化种植了,但是还有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这种原始的耕种方式。
这一幕使我想起了我童年的情景。那时候我的祖辈,父辈和兄长们,他们在衣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质保量地缴纳公粮,除耕种田地外,还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修梯田,打水井,出义务工,参加国家修水库,治河流,建公路等等。
我想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他们仍然承受着孩子上学、结婚、住房、医疗等沉重的负担。青壮年不得不抛家舍业,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不得不在农田里刨食,用几倍辛苦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而且农村老人每月只能领取100多元的补贴。难以想象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
我想到了许许多多拿着高薪开着豪车,喜笑颜开地欣赏田园风光的人,许许多多拍照摄影吟风弄月的人,在他们眼里是如诗如画,仙境般的农村。
我想到了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虚报农村的繁荣气象,大搞形式主义,粉白墙,置垃圾桶,安装健身器材。甚至有的还歧视、污蔑农民……
100多年以来,中国的农民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祖国,他们奉献了心血汗水,奉献了家产财富,奉献了身家性命。他们像辽阔厚重的大地,承载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可是现在,他们的境遇却依然相对比较艰难。
让我们的社会,让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更加关注农民,更加关心农民吧!
意犹未尽,以两首小诗作为短文的结尾。
一
背天匐地种红薯,
枯槁苍颜缀汗珠。
到头收获有几何?
如山生计可能补?
二
如诗如画好风光,
休闲采风笑声扬。
可念田间耕种人,
多少酸辛伴凄凉。
2024年10月
作者介绍
特此声明
总编丨郭进拴
顾问丨叶建华 王海水
主编丨李建设 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