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北京银行行长杨书剑:数字化转型助推金融高质量发展

财富   2024-11-26 11:07   北京  

作者|杨书剑「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2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关于“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指明了发力点和落脚点。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深刻把握产业数字化革命的大趋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纵深应用加速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各国战略竞争制高点,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北京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健全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政策机制。我国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运行基本面的深刻转变,对金融业产生广泛性、深刻性和革命性影响,凝聚国家、监管、行业对于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共识,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金融未来。

深刻把握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对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数字金融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抓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新期待新需求,金融机构必须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智能化金融供给推进产品创新、提升服务质效、锻造核心能力,为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助力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深刻把握银行数字化变革的大潮流。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化,到90年代的网络化,再到现在的数字化转型,银行业始终处在科技变革的前沿,引领金融行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全球银行业已步入“Bank 4.0”数字化时代,国内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赛道上展开激烈竞争,做大做强核心优势,赋能金融产品创新,锻造差异化服务能力、构建特色化经营模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而言,国内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有以下着力点:一是强化战略统筹,形成以集团战略规划为主,金融科技、业务板块等专业领域规划统筹协同的数字化战略框架;二是强化客户导向,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跨越;三是强化AI赋能,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及AIGC前沿技术发展机遇,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体系;四是强化渠道统筹,对外强化API服务输出,对内推动线上线下渠道整合;五是强化数据要素,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建立集团数据资产全景视图和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六是强化智慧风控,打造全风险覆盖、全场景感知、全智能决策、全业务嵌入的智慧风控模式。


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北京银行实践


聚焦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2019年,北京银行首次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2019~2021年先后召开科技工作会暨数字化转型大会、启动“京匠工程”“211工程”。2022年以来,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全行核心战略,由总行党委统一领导、统筹推进,成立金融科技管理委员会,以数字化转型统领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客户结构、营运能力、管理方式“五大转型”。加强对重大项目高位统筹,形成从战略部署到项目实施上下贯通的数字化转型体制机制。

聚焦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赢数字化转型首个“三大战役”,建成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全部开发工作在统一化、标准化平台开展,形成数字化转型企业级能力。按照“做实信科、做强软开、做稳运营”的思路,完成信息科技条线组织架构改革。建设“特快车”敏捷管理机制,形成一系列敏捷管理举措。建立“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确保交付”机制,推进800余个项目纳入“京征程”平台统一管理,搭建科技管理指标体系。

聚焦数据基础,打造内生动能。在统一数据底座基础上,完善基于十大主题的企业级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企业级指标标签体系。落地一体化数据治理体系,建立企业级数据字典,连续开展多轮数据专项治理,创新数据治理专员派驻机制。开展监管数据专项治理,实现监管数据质量监控可预警、可溯源,监管指标可视化、报送管理流程化。

聚焦成果转化,赋能经营管理。在零售金融方面,打造零售智慧水晶球系统,推动AK项目群建设,打造AI驱动的掌上银行家、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客户洞察、用户成长权益体系、手机银行App、远程银行工作台。在公司金融方面,完成对公开户流程再造,全流程缩减至最快20分钟。上线对公水晶球系统,推进“京行e链通”建设,链信类业务投放突破千亿元,累计服务核心企业超1400家,链上企业超2万户。在风险管控方面,建设“冒烟指数”预警体系,平均提前4个月预警。建设具备自主可控能力和行业先进性的对公信贷基础设施。统一信贷门户实现跨系统无感知切换。在内部管理方面,构建业务流、核算流、审批流、管控流“多流合一”的财务集中平台,完成投资机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打造易点办公、京智办公两大办公渠道。

聚焦人才建设,锻造专业团队。队伍培养由单纯科技交付向上延伸至产品经理和业务管理部门、向下覆盖系统用户和一线经营单位。累计举办三期“超级BA训练营”,为业务部门、分行、投资机构培养既精通业务逻辑又擅长技术研发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业务侧与技术侧高效对齐。


探索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未来路径


北京银行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关乎银行生存模式的进阶之变,着重落实好“12345”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中小银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聚焦“一个目标”:打造“数字京行”。把加快全面数字化建设作为贯彻国家战略、顺应技术趋势、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聚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的要求,重塑金融基础设施、客户与渠道、业务与产品、管理与决策。加速AI技术在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客服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探索“AI+金融”新模式,以人工智能驱动转型发展。

提升“双客体验”:以客户和用户体验为中心。把客户和用户体验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落脚点,通过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提升员工体验激发内部活力。一方面,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便捷性、个性化和安全性的需求更高,要打造企业级数字化体验管理平台,快速响应需求、深入分析消费行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员工的用户体验,倾听基层员工声音,持续完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鼓励基层员工提出数字化转型建议和反馈,形成全行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打赢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三大战役”。零售、运营、科技是银行未来拓展市场、提升效率、创新服务的关键,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建设。一是聚焦“大零售”转型,全面推动零售作战单元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一体化发展,将能力穿透至业务一线,拓宽零售业绩增长空间。二是加强“大运营”建设,加快推进客户旅程优化,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边界,持续扩大业务集中范围,助力一线营收和营销价值提升。三是夯实“大科技”基础,强化科技战略、系统布局、开发交付、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五大能力”建设。通过重大项目统筹机制,保障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按期交付,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业绩增长和精细管理。

锻造数据驱动、AI驱动、敏捷驱动、生态驱动“四项动能”。一是数据驱动。数据是深化客户洞察、优化服务决策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数据治理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完善数据治理一体化平台,推动数据沉淀与应用,深化数据价值挖掘。二是AI驱动。AI是银行未来打造智能服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通过打造统一AI技术底座,建立统一AI资产管理框架,培育“大模型+小模型”为驱动的新一代金融人工智能核心能力。三是敏捷驱动。敏捷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实现灵活迭代的有效保障。通过持续构建总行统筹协调、分行专业经营、支行优质服务的纵向联动作战模式,持续推进升级敏捷研发模式,确保重大项目交付质效。四是生态驱动。生态是推动跨界融合,拓宽服务边界的终极目标。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客户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发挥生态合作伙伴技术和创新优势,推动跨界合作。

强化产品、场景、渠道、安全、人才“五大支撑”。一是做强产品。提升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是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要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市场一线需求,打造更多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塑造数字化转型的新优势。二是做优场景。强化总分联动、部门协同,从个人客户的高频生活消费,到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再到智慧城市建设、政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拓展场景,推动形成比较优势。三是做通渠道。统筹推进线下物理网点、线上手机银行、远程客服等渠道协同发展,实现线上、线下、远程全面融合。四是做专风控。构建系统聚合、联动协调的业务安全支撑保障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以及立体化防护和智能化运营体系,营造安全的数字化转型环境。五是做精人才。围绕业务转型发展实际需求,内部选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培养数字化领军人才、专家型人才。持续办好数字化转型系列培训,锻造“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的业技融合型人才队伍。

 (责任编辑 张晓哲)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