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坪女高战绩刷屏,请让张桂梅走下神坛!

教育   2024-07-31 21:52   江苏  

















































































































































































































































































































































































































































































































































































































































































































































































































































































来源:她刊(ID:iiiher)


晚上好,我是梅老师。

张桂梅校长的华坪女高,出高考喜报了?

前段时间,一张华坪女高战报图火遍全网。

159人全部考上,一本接近一半。



随便一条庆贺女高成绩的微博,都能转发破万。


但有媒体出来辟谣了。

这些其实都是自华坪女高2020年的高考数据,今年的结果,还没出来。

巧的是这一串数据去年也被错误引用过,照样有很多人相信。


无他,只因这是张桂梅,这是华坪女高。

人们愿意无条件相信。

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和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

2008年,新建立的华坪女高是中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1900多个大山里的贫穷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一本上线率多年稳居丽江全市第一......

01

华坪女高,全称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这所建在贫困县城边的学校,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但它却创造了一个高考神话。

作为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在14年间,它将近两千名女孩送出了大山。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贫困生。

她们连肉都吃不起,用不起卫生巾。

如果不是华坪女高,她们或许会在十八九岁就嫁人,早早生子,然后在大山中挣扎一生。

2011年,华坪女高第一批96名学生迎来高考。

这96名考生,入学并没有门槛。

只要是想上学的贫困女孩,不管学习基础有多差她都收,而且不收一分钱。

反倒是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来读书。

最后,还是张桂梅一家一家上门求家长,才把孩子们领到了学校。


她们的底子其实特别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一个女生在全市统考中,数学仅仅只考了6分。

但第一次高考的成绩,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本科上线69人,一本上线率4.26%,综合上线率100%。

此后,华坪女高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

到了2020年,学校159名考生,全部考上了二本,一本上线率也高达40%多,综合成绩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但张桂梅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让人心痛。

2021年,张桂梅获得了共和国颁发的首批“七一勋章”。

在颁授仪式中,张桂梅全程都需要人搀扶着。

她的双手贴满了药膏,一直在不自主地抖动着。

直到这时很多人才得知,张桂梅已经患了20多种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骨质疏松、神经鞘瘤、小脑萎缩……

每天光是要吃的药,就有十几种。

早上十种,中午五种。

但其实,她才六十四岁而已,正是大跳广场舞的年纪。

白岩松听完后,忍不住感叹:您这是在拼命啊!

张桂梅微微一笑:

“拼就拼一点吧,华坪现在是我的家,这里给了我当妈的感觉。”


是的,她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学校的学生们,也都亲切地称她为“张妈妈”。

每天的凌晨5点,张桂梅就已经起床,在教学楼门前等候前来早读的学生。

深夜12点,学生们都已入睡后,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到宿舍的单人床上。

在中午,她还会提前到食堂将饭菜打好,让同学们吃上温度刚好的饭菜,不浪费一分一秒。

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积蓄,总共一百多万,全部捐给了学校。

而她自己,无房无车,无儿无女。

为了省钱,她就连贴药膏,都只是白天贴,晚上不贴。


去年6月,65岁的张桂梅,第12次把女高的孩子们送上了高考考场。

清晨5点,她就拿着手电筒,到寝室将考生们一一叫醒。

逐一清点人数,反复提醒她们带好考试用品,陪伴她们进行高考前最后一次晨读。

操场上,她和考生合唱《万疆》,为她们加油打气。

女孩们红色的身影奔跑着向前,她目送她们自此之后天高海阔,任意飞驰。



这是送女孩们飞越大山的最后一程。

张桂梅叮嘱她们:往前走,别回头。

不难看出,张桂梅的身体状态更糟糕了。

身影越发佝偻,走路都颤颤巍巍,需要人搀扶。


但她早已将生死看淡,心中珍贵的理想主义,从未被时间和病痛消磨。

五年前,她病危被送去抢救,人还未彻底清醒,说的第一句话还是关于学生:

“我想提前预支我的丧葬费,我要亲眼看着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

至于她自己,她说不重要,火化了扔到金沙江里就行。

她的每一分钱,都要用来点亮女孩们的前路。


为了大山里的女孩们,她愿意搭上自己的性命。

她就是这样的张桂梅——

身负一方土地的希望,却给自己留下一身的病痛,和满脸的沧桑。

也许,你是在这几年才开始听说张桂梅这个名字。

但事实上,她走到你我面前,已经耗费了人生中苦涩又壮丽的四十余年。

她改写年轻女孩们的人生,自己的人生路却写满了坎坷。


02

早年丧父丧母丧夫,一生无儿无女无财产。

但一开始,她不是这样的张桂梅。

她也曾是个文艺青年,爱情甜蜜,笑靥如花。

17岁那年,作为家中最受宠的小女儿,张桂梅跟着姐姐跨越五千多公里,从黑龙江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


她在云南中甸当过播音员、宣传队队长,做过妇女主任。

她穿漂亮的裙子、高跟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头短发蓬松,浑身都散发着的朝气。


而后,她经人介绍,认识了后来的丈夫。

他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文质彬彬的样子,她一看就顺眼。

不久后,这对文艺青年一起在大理定居,结了婚。


两个人都在学校工作,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他们闲时也出去旅行,如同所有的小夫妻。

有时候,一个人拉琴,一个人唱歌,称得上琴瑟和鸣。

似乎这世上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日子了。

但神仙眷侣的日子,不过短短六年,就被上天强行收回。

丈夫查出胃癌晚期,即使掏光了家中所有积蓄,变卖所有值钱的东西,张桂梅还是没能留住他。

丈夫的离开,掏空了张桂梅的灵魂。

活着,只剩喘口气。

张桂梅把丈夫埋在学校后面的苍山,久久走不出他已经不在人世的阴影。

不久后,沉溺在悲伤中的她申请独自一人调到华坪,和过去作别。

只有离开大理这个伤心地,她才能重新站起来。

自此,她的命运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她第一次在偏远的山村,见到了真正的贫穷。

有父亲凌晨两点起床,走十个小时山路到学校给孩子交学费。

有老人看着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忍不住眼泪:“孙女能上大学,我就是死了也安心。”

还有小姑娘拿着镰刀,背着箩筐,坐在山坡上小声对她说:“我想读书,我妈不让我读,她让我嫁人。”

很多很多念想,被无力扭转的贫穷打碎到一文不值。

这里的人,终年辛苦劳作,永远受穷。

这里的孩子,饭吃不饱,衣穿不暖,早早辍学,然后开始一生看不到头的庸碌奔忙。

她决定做点什么,为了山中的学生,张桂梅从头到脚变成了另一个人。

稀粥、腐乳、咸菜是日常,因为常年不吃荤腥,她甚至一吃肉就会忍不住恶心想吐。

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她的工资全用来接济学生,管他们穿衣吃饭。

而她自己一天的生活费,都控制在三元之内。

她不再是那个谈论诗与远方的文艺青年,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山村老师。

然而,厄运又一次突然降临。

她被检查出患了子宫肌瘤,而且肌瘤有五个月的胎儿那么大。

得知病情的那天,张桂梅一夜未眠。

身体很重要,可她正在带的初三毕业冲刺班怎么办?

中考前换老师,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怎么办?

她没有犹豫太久,死就死,活就活,“干脆豁上了”。

把诊断书收进抽屉,她忍着疼痛,撑到学生们顺利毕业,才一个人去昆明做了手术。

从她的身体里切下来的肿瘤,有四斤多。

但第六天拆了线,她就出院了。

因为做手术的钱,是华坪的父老乡亲们给她凑的。

有人把自己身上最后仅剩的五块钱路费都捐给了她,自己走看不到头的山路回家,走到半夜。

张桂梅知道自己这条命,是大家帮她捡回来的。

那就要知足,就要报恩,要做点事。


03

劫后余生,劫后余生不久,张桂梅担任了华坪县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

她发现,女孩成绩再优秀也没用,不是被父母扣在家里干活,就是被安排好了嫁人。

从此,张桂梅又开始了和大山抢人的漫漫征程。

她翻山越岭到一个个女孩的家中,告诉她们的父母:

“这个孩子我是一定要领走的,一定要让她读书。”

“没钱了我们一起想办法。”

把女孩搂在怀里,宽她的心:

“你就安安心心读书,我供你。”


她不忍看到任何一个女孩希望落空,她们不该就这样被拉入泥潭,毁掉一生。

即便她自己的工资都已经花在了学生身上,生活都难以为继。

张桂梅还是想着,带走一个,再带走一个......

因为她已经看过太多大山里的女性悲剧,知道不读书的女孩,会有怎样的下场。

不是被迫嫁人,就是被迫干活、打工,为家里的兄弟挣钱。

她们会早早背上好几个孩子,一辈子走不出山村。

然后她们女儿的命运,又会如此重复下去,那是一眼望得到头的悲苦。

在这里,贫穷是一种遗传病,但被伤得最深的,往往还是女性。

她亲眼见过太多女孩,被穷和愚,碾压得毫无还手之力:

有的父亲,从不让女儿开灯复习,说不想浪费电;

有父母把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活,让初二的儿子在县城上补习班......

这广阔的大山,从来容不下女孩们的梦想,还要耗干她们的青春与身体。

张桂梅决定,要在华坪为女孩们办一所高中。

一所不花钱就能读书,还能把女孩们送进大学的高中。

她要从这一代开始,把女孩拉出泥潭:

“我再难,办女高都是对的,把命搭上都是应该的。”

04

可是难以置信的是,居然有一些人,怀揣着满腔恶意,

他们在网络上,对张桂梅校长大肆声讨……

他们说:

“山区的女孩走出去了,谁来管山区的男孩?太自私了!”

尤其恶心人的,是来自清华大名鼎鼎的姚班毕业生李新野,

首先要说的,清华绝对是高等学府,可惜出了一些败类败坏学校声誉。

在李新野的文字下,张校长成了鼓吹不婚不育的女拳头子,

还诋毁宣传张桂梅事迹的人,就是在宣传男女歧视。


我们都知道,正是因为张桂梅校长的大爱无疆,

将一生奉献给了大山,才感动了我们全国十四亿人的心。

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岂能任由尔等粗鄙小丑诽谤?!


在李新野们眼中:“下崽,比读书重要一万倍”,

他们认为,女性就不该接受教育,就该牢牢锁在大山。

而张桂梅的存在,带动了大山女孩的觉醒,

让她们能够通过知识活出自己生命的色彩,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也才有更多机会改变大山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引起了李新野们的恐慌。

李新野之流,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考上清华改写命运,是知识的利益既得者,

可是,他们偏偏鼓吹“读书无用论”,是想通过知识的控制,达到知识的垄断吗?

答案昭然若揭。

面对这样的坏种,我们不允许,更不能坐视不理!

很快,李新野被央视点名批评,现在某乎的账号已经不复存在,

还有在更多平台,公然诋毁张桂梅校长的账号,也一并被封杀注销。

最新消息称,李新野欲放弃百万年薪回国任教,但是统统被拒绝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局大快人心。

05

今年,张桂梅已经67岁了。

至今她给贫困地区孩子的捐款,已经累积近百万。

这里面有她的工资,有外界捐给她治病的医疗费,有部门发给她去开会的置装费......

几百、几千、几万......修缮学校,给学校买电脑,给孩子们改善伙食......

几乎所有钱都一分不少地用在了孩子们身上。

但她自己的身体,已经在肉眼可见地衰败下去。

每天吃饭都是为了吃药,可药成把成把地吃下去,疼痛也止不住。

张桂梅不确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她只能和时间赛跑。

能干一天算一天,能救一个是一个。

她想看更多的女孩飞出大山,就像她总对女孩们说:

“姑娘们,跑起来。往前跑,别回头。”

那些穿着红色校服的身影,将来都会长成参天大树,向下扎根,向上伸展。

而她还会一直坚守在华坪女高,这个奇迹开始的地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在,就有无穷的希望。

正如《感动中国》写给她的颁奖词: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

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

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

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06

时代浮躁,人心多变。

张桂梅不过是一个认真到有些执拗,踏实到让人心疼的普通人。

一个见贫穷而知其苦难,见女性而感其艰辛的普通人。

一个用血肉之躯和一腔孤勇,担起一座座大山里普通女孩未来的普通人。

一个投掷半生,只为换来千百个女孩在大山之外的无限可能的普通人。

普通人,却做着不普通的事。

我们这个时代,该愿意把笔触留给她这样的人。

致敬四十多年来初心不改、理想不灭的张桂梅校长。

也愿张校长一直身体健康,亲眼看到更多的女孩:

立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来源: 她刊(ID:iiiher)。

2024秋学期同步资料下载,点击阅读原文

小学语文作文
一个苏州语文老师的教育分享,这里有干货、有智慧、有故事,还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