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一
Efficacy of Adding Veliparib to Temozolomide for Patients With MGMT-Methylated Glioblastom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替莫唑胺联合维利帕尼治疗MGMT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IF 22.5; JAMA Oncology; 2024.10.31
原文链接: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uploads/1/file/public/202411/20241118145857_slpgxoyt0a.pdf(请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
01
摘要:
意义: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接受手术切除、放疗、替莫唑胺和肿瘤电场治疗的标准治疗后预后仍然较差。
目的:基于临床前数据显示,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2(PARP-1/2)抑制剂维利帕尼与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时具有显著的化学增敏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维利帕尼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
实验设计与研究对象:在2014年12月15日至2018年12月15日期间,新诊断的伴有MGMT启动子超甲基化并且完成了放疗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数据分析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21日。
干预措施:患者随机分组,接受标准辅助替莫唑胺(150-200mg/m2,口服,第1-5天)联合安慰剂或维利帕尼(40mg口服,每日两次,第1-7天)治疗,共6个周期。
主要结局和指标:Ⅲ期试验部分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
结果:Ⅱ期试验共有322名患者接受随机分配,另外125名患者随机分配完成Ⅲ期试验,在最终的Ⅲ期分析中总共有447名患者。患者年龄中位数(范围)为60岁(20-85岁),其中190例(42.5%)为女性。安慰剂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4.8个月(90%CI, 22.6-27.7), veliparib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8.1个月(90%CI, 24.3-33.3)(P=0.17)。生存期的差异没有达到预定的疗效终点。然而,在24至48个月的随访中,生存曲线分离,倾向于veliparib组。实验联合用药耐受性良好,3级或4级血液学毒性效应的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
02
结论和相关性:
本试验发现,对于新诊断的MGMT高甲基化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替莫唑胺辅助治疗中加入维利帕尼并没有显著延长OS。
文献二
Optimal drainage time after evacuation of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DRAIN TIME 2):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multiarm and multistage non-inferiority trial in Denmark
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后最佳引流时间(DRAIN TIME 2):丹麦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多臂和多阶段非劣效性试验
IF 46.5; Lancet Neurology; 2024.08
原文链接: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uploads/1/file/public/202411/20241118150656_uqivgyqa74.pdf(请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
01
摘要:
背景:手术清除慢性硬膜下血肿后的术后引流可降低复发风险,但最佳引流时间尚不确定。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不增加血肿复发率的情况下可能的最短引流时间。
方法:该团队在丹麦的四个神经外科中心进行了一项随机、多臂和多阶段非劣效性试验。该试验招募了成年患者(年龄≥18岁)且有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所有患者均按照国家标准做法在最大血肿宽度上方进行了钻孔治疗。患者通过中央网络服务器以1: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术后6小时、12小时或24小时的被动硬膜下引流。随机化由独立的值班神经外科医生完成,并且在手术后6小时之前保密。主要结局是手术后3个月内有症状的血肿复发;复发率在回归模型中进行非劣效性检验,没有缺失数据。评估主要结果的人员对组分配不知情。在修改意向治疗人群中,非劣效性检验的预设边际为7%,定义为——随机分配治疗的患者,不包括在随机化后退出研究参与的患者,或经历急性再出血或意外引流管移除的患者。该试验已在ISRCTN注册(编号15186366);根据独立安全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试验在第一次中期分析后停止。
发现:在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347名患者入组,331名患者随访3个月,105名患者被分配至6小时引流,111名患者被分配至12小时引流,115名患者被分配至24小时引流。入院时,女性83例(25%),男性248例(75%),平均年龄77.5岁(SD 10.5),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位数为4(IQR 3-5),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5(IQR 14-15)。术后3个月,接受6小时引流105名患者中有28名(27%)患者(预测血肿复发率为27.0%,95%CI为18.5至35.4)、接受12小时引流的111名患者中有22名(20%)患者(19.5%,12.0至27.0)、接受24小时引流的115名患者中有12名(10%)患者(10.4%,4.8至16.0)均出现血肿复发。与引流24小时相比,引流6小时的患者血肿复发风险增加了16.5个百分点(95%CI 6.5至26.6),引流12小时的患者血肿复发风险比24小时增加了9.1个百分点(-0.4至18.5)。因此,6小时和12小时引流对24小时引流的非劣效性不成立。3个月死亡20例,6h组7例,12h组8例,24h组5例。已知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血肿复发(12小时组3例)、合并症(12小时组3例)和肺炎(6小时组和12小时组各1例,24小时组2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感染,6小时组20例(20%),12小时组25例(23%),24小时组19例(17%),其中最常见的是泌尿系感染。
02
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后引流6h或12h的患者血肿复发率高于术后引流24h的患者。本非效性试验结果支持在采用固定引流时间方法时,以术后24h作为标准引流时间。为了提供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结果在丹麦以外的国家具有普遍性,需要进行一项多国随机对照试验。
文献三
Glioblastoma and brain connectivity: the need for a paradigm shift
胶质母细胞瘤和大脑连接:范式转变的必要性
IF 46.5; Lancet Neurology; 2024.07
原文链接: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uploads/1/file/public/202411/20241118150757_fyk12jtdsn.pdf(请复制到浏览器中打开)
01
摘要:
尽管癌症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新兴的癌症神经科学领域揭示了胶质母细胞瘤与大脑细胞结构之间的复杂功能互动,包括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新发现强调了结构和功能连接在被称为连接体的层级网络中的作用。这些连接对胶质母细胞瘤的位置、扩散和复发以及患者的总体生存有显著影响,揭示了肿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越来越多的证据促使我们对胶质母细胞瘤的认识发生范式转变,挑战了将胶质母细胞瘤视为大脑内异物的传统观念。相反,这些肿瘤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结构紧密交织在一起。这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转变对于理解和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具有深远的影响,可能揭示新的预后因素和手术策略,并优化放疗。此外,一种连接性方法表明,非侵入性大脑刺激可能破坏特定网络中病理性神经元-胶质瘤的相互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左薇带来的IDH突变2级神经胶质瘤患者清醒功能手术后的长期自主性、职业活动、认知和总生存期: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欢迎阅读、分享!
审校:陈华健、胡凯、左薇
终审:柯以铨、张祎年
专家简介
柯以铨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神经肿瘤外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临床科主任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识别二维码,前往柯以铨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张祎年 主任医师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基地主任、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负责人,已主办半年期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珠江神解)五期,累计培养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医生60余名,主办短期手术入路解剖示教培训班多期,培训全国年轻神经外科医生500余人次
擅长复杂颅底肿瘤、颅内外沟通肿瘤、脑干肿瘤、复杂脑肿瘤、椎管肿瘤、脑血管病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擅长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腺瘤等鞍区肿瘤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修颅底外科手术入路及显微解剖培训,师从佟小光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修神经内镜解剖及手术技术,师从张亚卓教授
主要学会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院管理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神经外科信息化应用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
担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杂志》、《Glioma》、《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等杂志的编委和评审专家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SCI Top期刊论文一篇 IF 29.1、 SCI 2区论文四篇)、发表CSCD收录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参与的研究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获得2016年中华医学会中华神外好青年全国手术技能总决赛亚军、第十七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大会读片比赛二等奖等
识别二维码,前往张祎年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左薇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肿瘤外科
2022级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导师为张祎年教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