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75年 |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摘   2024-11-01 10:01   内蒙古  


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凝心聚力、服务大局,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推动我区社会民生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三牧”工作,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区农牧业发展蹄疾步稳,脱贫县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全区国家脱贫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51元,较2017年提高7899元,年均增长10.3%;脱贫县(原国贫县)农牧民家庭户均房屋及建筑物面积68.3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2台,每百户拥有产品畜561.4头,分别较2017年提高了28.2平方米、1.4台和215头。

可支配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吃饱穿暖等基本需求尚难以满足。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实现小康,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76元,比1978年增长160.7倍,年均增长12%;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1元,比1978年增长211.2倍,年均增长12.6%。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大力实施推进一大批稳农惠农财税政策,启动实施了多项惠农惠牧工程项目,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村牧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同时,在农村牧区大力实施教育惠民政策,使农牧民教育支出负担减轻;加快实施医疗惠民政策,有效解决农牧民因病返贫;重点实施扶贫惠民项目,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较快;持续推进安居惠民工程,农牧民安居乐业更有保障。随着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税政策的实施,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2010年的3.12下降至2023年的2.29。

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一方面,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57年的192元增长到2018年的24437元,年均增长8.4%;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57年的76元增长到2018年的12661元,年均增长8.9%。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我区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温饱到小康,再到整体富裕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较2000年下降10.1个百分点。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事业成就斐然
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75年来,我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从硬件、软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入手,全区学前教育发生巨大变化。2023年,全区幼儿园数达到3958所,是1949年的990倍,在园幼儿数达到55.4万人,专任教师达到5.2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3%,学前教育覆盖率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时,全区仅有小学在校生35.3万人、初中在校生6450人。75年来,我区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师规模和素质,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得到有效提升。2023年,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8%,共有小学在校生140.8万人、初中在校生66.3万人,基本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全覆盖。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我区建立起3所普通高等院校,实现了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当时仅有在校生616人、教师70人。经过70余年发展,我区高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4所,在校生54万人,是1952年的877倍;专任教师3万人,是1952年的426倍,为全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情况 
单位:人

医疗卫生水平提升显著
75年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医疗卫生资源明显增加。2023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685个,是1949年的329倍,比2012年增长11.5%;共有床位17.3万张,是1949年的238倍。2023年,全区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数达到11个,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2.3张,分别比1949年增加10.9个和71.3张。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就显著。2023年,全区共有高等医学院校2所,在校生2.1万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员28.4万人,是1949年的38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5万人,是1949年的33倍;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医生(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3万人,是1949年的20倍,注册护师、护士10.1万人,是1949年的504倍。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56岁,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提高3.12岁。2023年,全区人口死亡率为8.4‰,比1954年降低12.5个千分点;全区婴儿死亡率2.5‰,比1990年降低54.7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11.73/10万,比1990年降低135.97/10万。
图2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机构数
单位:个

图3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机构床位数
单位:张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75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全区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23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2.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606.6万人,分别是2002年的4倍和3倍。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大幅下降,到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下降为24.2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75年来,我区一直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根本性跨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群众体育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区体育场地数7万个,是2001年的3倍。其中,体育场247个,田径场822个,足球场1061个,篮球场14171个,游泳馆298个,羽毛球场1176个,乒乓球场5307个。
竞技体育人才数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区拥有国际级运动健将5人、国家级运动健将80人、一级运动员596人、二级运动员1696人。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我区竞走运动员杨家玉、拳击运动员李倩先后夺冠,展现出内蒙古人民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公共服务日益完善

随着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也在同步提升,信息化、智能化和便捷化程度持续提高。2023年,全区人均城镇道路面积27.5平方米,是2002年的3.6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6平方米,是2002年的3.6倍;供水普及率98.9%、污水处理率99.3%、生活垃圾处理率99.9%,分别比2002年提高21.7个、62.6个、66.6个百分点。2023年,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开工26867套,极大改善了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牧民工的住房条件。



75年披荆斩棘,75年风雨兼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面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区将凝心聚力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是协助自治区政府领导同志处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常工作的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