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福建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组织选编出版《新时代福建政协提案故事100篇》一书。该书中100篇充满温情的提案故事,既是省政协深入推进“为闽协商 为民服务”特色品牌打造、实施提案工作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成果,也是提案者用心用情聆听民情民意、积极建言资政共谋发展的责任担当,更是八闽大地各级各部门多维发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我们将集中、连续刊登部分提案故事,以飨读者。
下田头上山头,把提案写在大地上
村美业兴百姓富,是乡村振兴战略对老百姓许下的庄严承诺。
农民的增收如何保障?产业发展还有哪些困难?乡村振兴的政策如何真正惠及农民以及集体组织?“生态颜值”如何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作为三明市政协委员,钟宏华时刻关心着闽西北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
“要写出关于农村、农业的高质量提案,就要真正融入农民中,也就是要接地气,多在乡村走走看看,多和乡亲们坐坐聊聊……”钟宏华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提案就来自田间地头。
响应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钟宏华围绕全域乡村风貌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等课题,深入农村一线实地开展系列走访调研,问计基层、问计人民。提案办理频频传来好消息,有力推动了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也为百姓致富增收的幸福持续“加码”。
下田头:提出“金点子”,收获“金种子”
“现在,水稻制种保险保额从之前的每亩1200元提高到每亩1600元,我们心里也更踏实了。”在建宁县溪口镇枫源村,雨后的稻田绿意盎然,种植户郑春华在田边观察禾苗长势。“今年,我流转了80多亩地,期待有个好收成。”
老郑制种的信心,正是来源于钟宏华撰写的提案《关于支持建宁加快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40余年的春秋更替,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小种子长成大产业,2023年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5.7万亩、3650万公斤。进入新时代,建宁县如何让小种子迸发出更大能量,全面推进种业振兴,是钟宏华一直关注的问题。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活,与水稻种植有很大不同。“在制种过程中,不同的品种父本播下去后,母本多久后下地很有讲究,如果错期拿捏不准,就会造成花期不遇,进而减产。”郑春华说,“如果授粉期遇上连续阴雨天气,也会降低制种产量。”除了技术方面的风险,种子市场也并不平静。一些制种经纪人和农户没有商量好邻近田块的品种,造成插花串粉;种子企业不严格履行合同,无故不收购种子、减少收购数量或拖欠种款,也导致制种户利益受损。
从田间地头到农家小院,从农户、种业经纪人到种业公司、相关部门,钟宏华边调研边思考,一一记录反映的问题。
“沟渠、田块整齐划一,道路宽敞、排灌方便,全程机械化种地,省时省力。以前割完稻谷还要在烈日下翻晒,现在有了种子烘干机,我们听着‘隆隆’的声音,看着机器干活,多省事。”制种大户肖凤辉种了大半辈子的杂交水稻种子,对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充满欣慰。
同时,也有不少农户反映:这些年建了很多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还没有资金保障;现在田里有很多电线、网线等杆线,影响拖拉机、收割机这些机器的效率,特别是农用无人机作业存在安全隐患;制种风险大,目前实行的水稻(制种)保险政策保额仅1200元,明显偏低,以水稻制种为例,物化成本平均为每亩1600—1800元,中制成本较早制或秋制(烟后制)成本更高……
“提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要带着问题想办法。”钟宏华说。一份提案呈现出来的内容虽然只有一两千字,但背后却汇集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他从人才、技术到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提出建议。该提案被评为三明市年度好提案,提案关于强化基地生产备案、落实属地管理制度、提高保险保障比例、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对于提案的落实,建宁县华昊种业总经理深有感触:“以前下放制种指标时有些地方会加设疫区、病虫害等门槛,人为增加备案难度。近年来,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属地管理制度落实力度持续加大,现在我们下放制种指标时走到哪里都畅通无阻。”
2023年7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在建宁调研种业发展工作
上山头:向生态“含绿量”要发展“含金量”
从一根竹子能看到什么?钟宏华看到了壮大绿色经济、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策。
2023年12月26日,在政协第十一届建宁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大家围绕竹产业发展展开讨论。
组织企业、竹农代表到行业先进县(市)学习,普及、推广科学管理竹山的先进技术;提升竹制工艺品开发和推广水平,打响笋竹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推进竹林道路、机械作业、灌溉设施、烤笋设备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升竹林种植效益……会上,8名建宁县政协委员围绕本县竹资源利用、竹产业发展建言献策,钟宏华认真倾听、仔细记录、耐心询问。
县两会结束后,正是冬笋开挖的时节,钟宏华随即前往竹林资源丰富的乡镇调研走访。在溪源乡上坪村的竹山上,有村民一边挖笋一边反映:“种竹子效益不好。砍竹子很难请人,收运成本高、下山难,竹子采运成本增加50%以上,1吨毛竹的人工成本近450元,占市场售价60%以上,没钱赚,很多林农都没有精细管护的积极性。”
一件件难题,一个个建议,钟宏华都铭记心中。同时,他也及时认真了解国家、省、市“以竹代塑”的支持政策。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钟宏华认为,三明竹资源品种丰富,现有毛竹林415万亩,每年产竹材近1.6亿根、竹笋90万吨,全市现有各类笋竹加工企业500多家,产业初具规模,三明应当尽快抓住这个战略机遇乘势而上。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钟宏华理清了“以竹代塑”的瓶颈问题,形成了抢抓“以竹代塑”机遇以推动三明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钟宏华认为,当前,竹林培育与营林机械还处于起步阶段,机械化率不足15%;大多数竹加工企业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偏低,生产规模小;开发技术力量薄弱,“以竹代塑”初级产品多、档次低,近70%的竹资源未被开发利用;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龙头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为此,他建议,应该优化“以竹代塑”扶持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持续开展“以竹代塑”技术攻关;在竹下山、竹加工方面,促进“以机换农”“机械换工”,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及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建设,推动竹文创产品设计生产,打造一批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竹林体验基地;加快竹产业人才培育,从而推动整个竹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024年1月8日,三明市两会隆重召开。《关于抢抓“以竹代塑”机遇 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经提交,就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积极吸纳相关建议,持续深化、持续用力,更好发展三明市竹木产业链。
目前,三明市已经成立了竹产业链专班,把竹木产业链列入11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出台了《三明市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
绿海竹林也是生态资源优势。三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88%,对于吸引更多老年人在三明颐养身心、陶冶情操、拥抱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
早在2022年,钟宏华就从“十四五”规划中,看到了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三明具备发展银发经济的成熟条件。结合沪明合作机遇,他当年就撰写了提案《关于加快三明银发经济发展的建议》,建议用好沪明合作机遇,加强宣传推介三明宜居、宜养、宜游的城市形象;重点打造以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深度融合上清溪、金铙山、云上牧歌、玉华洞等精品康养线路;发挥生态食材丰富优势,开发老年康养食品;引进更多专业化、自带流量的上海养老机构进驻,打造银发经济发展新高地。
“只有‘眼睛向下’深调研,提高问题分析的深广度,结合大局、综合研判、汇聚民意,提出来的建议才更成熟、科学,可操作性更强。”这是钟宏华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坚守之道。
来源:福建政协(供稿:三明市政协 执笔:饶丽英、王源文)
编辑:苏美瑜
初审:苏美瑜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欢迎投稿或提供新闻线索,投稿邮箱:rmt3980093@163.com;联系电话:0598-3982545。(投稿时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