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视角看马克思主义

文摘   2024-08-17 10:18   广东  
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七言绝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从初中政治课开始就接触马克思哲学,但是真正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确是很难,有时候甚至会发现马克思哲学中有很多矛盾的地方,而且很多对马主义哲学的解释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比如马克思哲学中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容忍逻辑上出现矛盾?比如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方法论“扬弃”,即在发展中“弘扬好的,抛弃不好的”,这样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解释,而且会由于“好坏”的定义不同也不断变化,这样就会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感觉(比如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都不好回答

但当我们跳出马克思学说的框架,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反而豁然开朗。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这里我们不从教课书上照本宣科的解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单单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当我们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实际上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很多情况下,我们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类似的问题是,我们问什么是人,并不是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样子的,而是探究人的本质,或者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的特征。

什么是本质?

所谓本质,就是一个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必须不能轻易变化。比如说石墨烯的本质是“碳原子”+“六边形“烯的结构,那么金刚石(“碳原子”+“立方体”)的本质就不是石墨烯,同样硅烯(“硅原子”+“六边形“烯)的本质也不是石墨烯。一个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本质主义。本质主义的观念起源于柏拉图图理想国中的“理念论”(Idea),并在自然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伽利略的理想(Ideal)实验即是一脉相承于柏拉图理念论,比如牛顿力学中的“质点”实际上是一种“理想(Ideal)”的点,即理念中的点,本质上的点。
所以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都是在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

对形而上学的误解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原意是“物理学之后”,但是在中文语境中翻译成玄学。显然,玄学是有贬义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翻译,严复提出翻译“信”“达”“雅”,但是有一样东西很难翻译,就是对一个事物的褒贬态度。这种属于语言中的“春秋笔法”,比如“诛杀”(杀坏人)和“弑杀”(杀好人)。

“形而上学”的贬义化翻译来源于多方面因素,此处不做讨论。

引用一个视频博主的视频。

《到底什么是形而上学》

到底啥是形而上学呢?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说形而上学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世界。但是拜托,本来这个词就够抽象了,又用另外一堆抽象的词来解释抽象,这谁能听的懂。今天,悦馆长就用嘴简单的方式告诉你,啥叫形而上学,保证包教包会,一听就懂。形而上学说白了,就是一帮哲学家致力于让哲学像数学一样的学科。所以,数学有啥特点,形而上学就有啥特点。我主要总结了三点:第一,它们认知的对象都是抽象事物,不是感官现象。我举个例子,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在纸上画一个圆,就算画的七扭八歪,也并不影响你把题做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做题不是靠看,而是靠想,其实你永远也画不出来,一个最完美的圆形,真正的圆形只存在于你的脑海里。同理,1+1=2也是脱离任何具体事物的,不会是数苹果成立,数鸭梨就不成立。其实形而上学也是如此。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当我们说到“正义”或者“善”的时候,不是说某次给老奶奶让了座,或者某次没有假公济私,如果每次都只能就事论事讨论这些问题,那么很多事就没有办法达成共识。我们一定是在说,到底什么是“正义”的标准,什么样的事能称为”正义”。这样就要求大家离开具体的事情,对“正义”这个观念达成一个共识。因此,“本质”这个词就诞生了,脱离具体的事情,现象,追究事情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的;第二,它们都追求确定性,对确定性要求最高的学科就是数学,数学只能接受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不能接受通过归纳推理得出来的结论。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道题,问你一个角的角度是多少,能不能用量角器去量一下呢?我知道真有人这么干过,但是没有证明的过程,老师一定会给你零分,对吧?为什么数学总要求证明、证明、证明呢?因为如果没有证明,数学就不能接受这个命题,所有形而上学的哲学家,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件事,就是怎么让哲学像数学一样,有这么高的确定性呢?所以你去看德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就会返现,它们要讲一个道理,一定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演绎推理、逻辑论证,你要是只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就是说的再天花乱坠,文采飞扬,那也不叫哲学,所以你能理解为啥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这里的哲学主要指的就是形而上学;第三,它们都必须遵守逻辑律,理解了前两点,最后一点就很好理解,演绎推理就必然要符合逻辑律,不能出现任何逻辑上的矛盾,如果逻辑推理的结果和现实观测的结果出现矛盾,那么以哪个为准?答案是以逻辑为准。当年第欧根尼给同学们讲到芝诺悖论的时候,芝诺和巴门尼德都主张运动是不可能的,第欧根尼在屋里走来走去,同学们都表示,老师,这个反驳太给力了。结果第欧根尼突然板着脸说,如果人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说明一个道理,你也必须用逻辑的方式去反驳他。所以,芝诺悖论虽然结论非常荒诞,居然说飞毛腿阿喀琉斯追不上一只乌龟。但是你要反驳他的理论,必须要找到他逻辑上的破绽,所以这个悖论,困扰了西方人两千多年。形而上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又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发扬光大,毕达哥拉斯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家,柏拉图说上帝是几何学家,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家,物理学家,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形而上学是这样的传统。海德格尔曾经说:从根本上看,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可以说一切支配着近代哲学的各种假说,都是最初希腊人想到的,希腊人在抽象思维上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对形而上学的执着,和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训练,现代科学也很难产生。当然,形而上学也有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形而上学的,也就是反形而上学的,也就是批判本质主义的。或者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没有本质。所以我们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时候,并不是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走出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感性与超感性是统一的,所以哲学发展到马克思这里才真正走出了形而上学。

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出了形而上学,也就是本质主义的限制。作为参考,我们发现,走出形而上学的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比如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和口号是:

存在主义口号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和马克思的“走出形而上学”,表达上虽然不同,但是意思基本是类似的:不要太注重本质是什么。比如邓小平的著名“猫论”:

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就是反本质主义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走出了形而上学之后又是什么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不好直观理解,如果说形而上学之后就是“马克思主义”,相当于没有回答,这样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我们能看到,形而上学之后是“存在”。什么是“存在”?
存在这个概念是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高的一个概念,望文生意,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存在就是一个时间片段,一段记忆。比如著名的忒休斯之船就是一种存在,一艘船所有的零件都在变化,实际上意味着这艘船没有本质。

忒休斯之船

忒休斯之船是一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著名悖论。假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一艘可以航行几百年的大船,名叫忒休斯之船,在它日复一日的航行中,船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只要有哪块木板损坏了,它就会被替换掉。若干年以后,船体所有的零件都被更换了一遍,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休斯之船吗?再进一步讨论,如果我们将更换下来的零件再次组装成一艘船,那么这两艘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忒休斯之船?由此引发了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我们人体的细胞死亡和分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每分钟有上亿细胞完成分裂,大概七年左右的时间,人体所有的细胞都会全部更新一遍,那么七年之后的你还是真正的你吗?……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我们也能发现两者在表述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区别。
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的反形而上学(重视实践)和现象学的“回到现象本身”很类似。都鼓励面对具体的事物。
马克思的“扬弃理论”和存在主义的“我总是先我自己一步,边前行,边构筑自身。”都有一边向前走,一边改变自己的意思。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思的构筑自身的方式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存在主义的构筑自身却是彻底的自由主义,没有预先的目的性。马克思“扬弃”目的是发展,而存在主义缺乏目的性,则变成了自由主义,如同萨特所说:“你是自由的,所以你去选择吧”。故我们看到,存在主义的观念是非常西方化的一个观念,当我们看到巴黎奥运会的那种“松弛感”,当我们年轻一代的“摆烂”,我们会发现,存在主义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艰苦奋斗)是发出挑战的,但却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而马克思主义是鼓励艰苦奋斗的,去谋取发展,和传统文化契合的很好。当然,现实的问题比我们讨论的更加复杂

我们看看董明珠事件,就更能明白这种时代的变化的反差感。



哲学之窗
人在泥里,气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