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当我们跳出马克思学说的框架,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反而豁然开朗。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也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本质?
对形而上学的误解
“形而上学”的贬义化翻译来源于多方面因素,此处不做讨论。
引用一个视频博主的视频。
《到底什么是形而上学》
到底啥是形而上学呢?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说形而上学是静止的,孤立的看待世界。但是拜托,本来这个词就够抽象了,又用另外一堆抽象的词来解释抽象,这谁能听的懂。今天,悦馆长就用嘴简单的方式告诉你,啥叫形而上学,保证包教包会,一听就懂。形而上学说白了,就是一帮哲学家致力于让哲学像数学一样的学科。所以,数学有啥特点,形而上学就有啥特点。我主要总结了三点:第一,它们认知的对象都是抽象事物,不是感官现象。我举个例子,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在纸上画一个圆,就算画的七扭八歪,也并不影响你把题做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做题不是靠看,而是靠想,其实你永远也画不出来,一个最完美的圆形,真正的圆形只存在于你的脑海里。同理,1+1=2也是脱离任何具体事物的,不会是数苹果成立,数鸭梨就不成立。其实形而上学也是如此。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当我们说到“正义”或者“善”的时候,不是说某次给老奶奶让了座,或者某次没有假公济私,如果每次都只能就事论事讨论这些问题,那么很多事就没有办法达成共识。我们一定是在说,到底什么是“正义”的标准,什么样的事能称为”正义”。这样就要求大家离开具体的事情,对“正义”这个观念达成一个共识。因此,“本质”这个词就诞生了,脱离具体的事情,现象,追究事情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形而上学的;第二,它们都追求确定性,对确定性要求最高的学科就是数学,数学只能接受通过演绎推理得出来的结论,不能接受通过归纳推理得出来的结论。我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道题,问你一个角的角度是多少,能不能用量角器去量一下呢?我知道真有人这么干过,但是没有证明的过程,老师一定会给你零分,对吧?为什么数学总要求证明、证明、证明呢?因为如果没有证明,数学就不能接受这个命题,所有形而上学的哲学家,都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件事,就是怎么让哲学像数学一样,有这么高的确定性呢?所以你去看德国哲学家的哲学著作,就会返现,它们要讲一个道理,一定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演绎推理、逻辑论证,你要是只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就是说的再天花乱坠,文采飞扬,那也不叫哲学,所以你能理解为啥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这里的哲学主要指的就是形而上学;第三,它们都必须遵守逻辑律,理解了前两点,最后一点就很好理解,演绎推理就必然要符合逻辑律,不能出现任何逻辑上的矛盾,如果逻辑推理的结果和现实观测的结果出现矛盾,那么以哪个为准?答案是以逻辑为准。当年第欧根尼给同学们讲到芝诺悖论的时候,芝诺和巴门尼德都主张运动是不可能的,第欧根尼在屋里走来走去,同学们都表示,老师,这个反驳太给力了。结果第欧根尼突然板着脸说,如果人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说明一个道理,你也必须用逻辑的方式去反驳他。所以,芝诺悖论虽然结论非常荒诞,居然说飞毛腿阿喀琉斯追不上一只乌龟。但是你要反驳他的理论,必须要找到他逻辑上的破绽,所以这个悖论,困扰了西方人两千多年。形而上学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又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后发扬光大,毕达哥拉斯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家,柏拉图说上帝是几何学家,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家,物理学家,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形而上学是这样的传统。海德格尔曾经说:从根本上看,形而上学就是物理学。可以说一切支配着近代哲学的各种假说,都是最初希腊人想到的,希腊人在抽象思维上的想象力,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对形而上学的执着,和这种思维方式上的训练,现代科学也很难产生。当然,形而上学也有自己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形而上学和存在主义
走出形而上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感性与超感性是统一的,所以哲学发展到马克思这里才真正走出了形而上学。
存在主义口号
存在先于本质。
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就是反本质主义的最好的一个例子。
忒休斯之船
忒休斯之船是一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著名悖论。假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有一艘可以航行几百年的大船,名叫忒休斯之船,在它日复一日的航行中,船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只要有哪块木板损坏了,它就会被替换掉。若干年以后,船体所有的零件都被更换了一遍,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休斯之船吗?再进一步讨论,如果我们将更换下来的零件再次组装成一艘船,那么这两艘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忒休斯之船?由此引发了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我们人体的细胞死亡和分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每分钟有上亿细胞完成分裂,大概七年左右的时间,人体所有的细胞都会全部更新一遍,那么七年之后的你还是真正的你吗?……
我们看看董明珠事件,就更能明白这种时代的变化的反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