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倡议 中国畅想——9名院士发出水稻育种创新倡议

时事   2024-11-01 18:06   福建  

东南网 是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10月29日在福州举行,期间开展“汕优63”四十周年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与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万建民、戴景瑞、陈温福,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韩斌、钱前、何祖华、谢华安等9位院士共同发出《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书》,号召全国水稻种业科技界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继续保持我国水稻科研育种国际领先地位。

9位院士共同发出《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书》


“汕优63”助力中国人的饭碗端牢40年



“汕优63”是由谢华安院士在育成抗病骨干恢复系“明恢63”基础上,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的优异表现,解决了当时杂交稻稻瘟病抗性差的致命缺陷。
经种子部门鉴定:“汕优63”一般亩产450-500公斤,最高亩产860公斤。米质优,口感好,直链淀粉含量20%左右。
“汕优63”于1984年通过福建省审定,1986年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一口气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四个“全国之最”,迄今已推广到全球四大洲13个国家,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多亿亩,增产稻谷超过1400多亿斤,新增经济效益60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稻作史上的奇迹,为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谢华安院士培育的原创性重大成果“汕优63”,为我国水稻基本自给、大米绝对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但在粮食供求关系全球总体紧张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提升品种单产是基础和关键,必须加快培育一批适宜不同产区生产需求的突破性好品种、大品种。

“汕优63”选育理论与实践相关资料

继“汕优63”之后,谢华安团队又选育出了“明恢77”“明恢86”等一批优良恢复系,配组了“汕优77”“V优77”等经典组合。其中,“汕优77”是抗稻瘟性强的早稻品种,与中晚稻品种“汕优63”形成熟期配套,累计推广面积位列中国杂交早稻前五。

1996年,中国启动实施超级稻育种计划。随后,由袁隆平、谢华安等专家领衔的全国协作组成立。其间,以谢华安为代表的福建水稻育种专家,相继选育出“宜优673”和“两优616”“福农优676”等9个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同时,谢华安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太空,率先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引入杂交水稻领域,选育出“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等组合,多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其中,“Ⅱ优航1号”2003年在云南实现亩产1162.01公斤,创造了中国航天育种水稻问世以来的最高产量纪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系统回顾了“汕优63”选育推广40年多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

绿色优质米“福香占”等融入人们高品质生活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加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依靠扩大面积
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
福建于2023年启动实施

全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等水稻专家来到浦城县临江镇水西村万鑫家庭农场,对再生稻品种“内10优7185”全程机械化栽培头季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774.6公斤。
为了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全省大力推广再生稻约18万亩。在浦城县,再生稻栽种地已普遍实现“吨粮田”,头季加再生季总亩产约1300公斤,成为粮食增产新担当。
目前,水稻育种的方向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高产量,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特性,包括抗病性、品质、适应性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近年来育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闽龙1号”实现了产量、抗性和品质综合在较高水平,已在东北地区推广超过百万亩。
随着消费结构调整,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好吃又有营养的优质稻成为育种新方向。
谢华安团队近年来育成的优质常规香稻“福香占”,不仅优质、抗病,在耐储藏方面表现突出,其稻米不易陈化,放置两年口感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该品种2020年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米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2022年,“福香占”水稻品种单季平均亩产干谷670公斤,创下该品种在福建省的最高亩产量。今年10月9日,经相关专家测产验收,“福香占”产量又创新高,在龙岩市新罗区亩产达到714公斤。

“福香占”水稻长势好,丰收在望。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谢华安院士强调,未来的育种策略需要在传统育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植物诱变、分子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现代技术,深入研究抗逆遗传育种等基础理论,培育出综合优异的新种质和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在产量上要超越过去,还要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实现绿色、高效的粮食生产。
2024年9月,2024年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优质稻新品种示范推广培训班在沙县举办,集中展示了全省优质稻新品种,以及福建省种业创新工程优质稻联合育种攻关的最新成果。现场展示推介了53个优质稻品种大米产业化开发产品,均为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水稻联合育种攻关育成的新品种,且均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多数为历年国家或省级优质稻品种品质鉴评获奖品种。
福建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我们优中选优,把品质最优的水稻品种推向生产,来满足市场对高端优质米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

福州倡议:聚焦全球和中国粮食安全保障



9位院士联合发出《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书》,他们倡导全国水稻种业科技界倡导广大同仁胸怀“国之大者”,致力种业振兴。
谢华安院士说,要像培养领军人才一样,培育一批水稻超级品种,将水稻品种的丰产性、优质性、抗性、广适性等“四性”聚合在更高水平,这样才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他建议,“在科学层面,把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多学科交叉合作、融合发展,挖掘优异的新种质和新基因,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突破性水稻品种,确保中国水稻种业继续屹立于世界之巅。
展望未来,水稻育种将不再仅仅是“量”的突破,而是追求质量、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逐渐消融遗传育种与农业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学科之间的界限,培育更多像“汕优63”这样的突破性品种。
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在采访中表示,本次《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书》的提出,鼓励各界重视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这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促进国际粮食贸易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也极具重要意义。
今年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
施行的第一年,
中国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以更充足的底气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倡议书体现了
当今中国粮食作物科学家的担当和自信,
中国可以也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培养出更多超级水稻品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东南网
记者:林先昌 洪振威
编辑:陈勍 蔡秀明 林嘉林
审核:许上福 王祥楠 林雯晶

推荐 阅读




一见·从一本书,读懂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厦之门”,越开越阔
官方公告!11月1日起,全国推行→

感谢您的阅读
喜欢就点“在看”  👇


东南网
立足东南,网罗天下;传播精彩,报道鲜活!
 最新文章